![](https://img.jasve.com/2024-1/7771021089b9da251620cb6aa40f8c4d.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1/70ae517f7749354bcc91d2dcbd3bd319.webp)
■ 黃漢權 盛朝迅
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3年科技創新實作新的突破。面對外部環境的重大變化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迫切需求,中國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域的核心位置,強化創新驅動頂層設計、前瞻謀劃和系統部署,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取得積極成效,有效頂住了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的封鎖打壓,有力支撐了現代化強國建設。 今後,要針對原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生態需要進一步完善等問題,加強能力、體系、生態、開放等方面建設,實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主要進展與成績
一是關鍵核心技術自給率不斷提升。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是實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特征。近年來,隨著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實施和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的不斷提升,集成電路、關鍵元器件和基礎軟件研發取得積極進展,許多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實作突破。比如,國內龍頭企業堅持自主創新,打破了國外對潔凈機械手、真空焊接工業機器人等「卡脖子」技術的壟斷局面,實作了工業機器人智能力控、多機器人系統排程、控制器、驅動器、伺服電機等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二是重大原創技術持續湧現。中國圍繞量子科學、空間科學、鐵基超導、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等基礎領域集中突破,取得了一批標誌性、引領性的重大原創成果。中國科學技術資訊研究所釋出的2023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23年7月,中國高被引論文數為5.79萬篇,占世界總量的30.8%,比2020年統計時增加了2.07萬篇,提升了7.8個百分點,世界排名保持第二位,成為全球知識創新的重要貢獻者。2022年,中國的知識產權使用費出口規模達到132.73億美元,較2020年增長53.3%,占全球比重提升至3%,約為同期美國知識產權使用費出口規模的1/10。 三是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穩步推進。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更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根據科技部數據,中國已與161個國家建立科技合作關系,簽訂了114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與47個國家開展聯合專案資助研究,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數量越來越多,科技開放合作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中國已加入200多個國際科技組織和多邊機制,在國際科技組織任高級職位的中國專家學者超過1200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成立,支持來自42個國家的8300多名青年科學家來華短期科研。 四是創新生態持續最佳化。2020—2022年,中國全社會研發支出從2.44萬億元增加到3.08萬億元,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研發強度從2.4%提升到2.54%,已超過OECD國家平均水平。2022年中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首次超過2000億元,規模位列世界第二位,占全部研發經費比重的6.57%,實作了持續較快發展。根據ESI數據庫,截至2023年9月,全球共有8786家科研機構上榜,其中中國內地高校有421所。另據美國史丹福大學和愛思唯爾數據庫聯合釋出的【2022年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國內有近百所高校入圍,7795人上榜。根據2022年歐盟釋出的【產業研發投入記分牌】,中國進入全球研發前2500強企業數達到762家,比2020年的536家增加了226家,總數穩居世界第二位,中國入選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合計占全球入選企業的比重從不足1/6到超過1/5。 五是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黨的二十大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部署、整體謀劃,從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角度強調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2023年3月,【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有利於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科技體制持續完善。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釋出的【2023全球創新指數】,中國以55.3分在132個排名物件中位居第12位元,比2020年排名上升兩位,分數上升了2.02分,確立了作為全球創新領先者的地位。
存在的問題與制約
一是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突出表現為原創性技術還不多,仍有不少「卡脖子」瓶頸制約。例如,在生物醫藥高精度科學實驗儀器、分離系統耗材、核心菌種等方面,國內目前尚未形成有影響力的企業,大分子藥生產器材、原料培養基等裝備環節國內市場占有率不足20%。與此同時,中國基礎研究投入比例與美國等世界科技創新強國15%—25%的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且投入結構亟待最佳化。目前,中國基礎研究投入主要依靠中央財政,占比高達90%以上,企業投入占比僅約為4%,而美國企業基礎研究投入占比約為40%,明顯高於中國。 二是科技生態有待完善。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還不高,現有國家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功能定位缺乏統籌,創新資源難以形成合力。科技人才隊伍結構有待最佳化,入圍全球頂尖科學家數量僅為美國的1/10。科技評價體系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不夠,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有待完善。 三是打壓遏制不斷增多。近年來,美國針對中國科技進步采取了「小院高墻」策略,采取了出口管制、實體清單、阻斷科技交流、限制投資並購等一系列措施,使得中美科技合作的基礎與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美國還試圖透過重塑全球創新、科技、數據等合作規則,聯合「盟友」對中國科技發展進行遏制。
思考與建議
一是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第一,建立完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增加基礎研究財政投入,透過稅收優惠等多種方式激勵企業加大投入,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學基金、科學捐贈等多元投入,建立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第二,建立完善鼓勵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執行機制。加大對基礎研究長期、持續、穩定的資助,鼓勵科研人員開展無特定任務導向基礎研究專案,探索試點10—20年長周期專案和免申請專案支持,支持科研人員自由選題、自行組織、跨界合作,培育一批真正「仰望星空」「預見未來」的人才。第三,建立完善支持基礎研究的創新激勵機制。探索長周期評價、國際同行評價和後評價,建立以學術貢獻和實際價值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為科研人員打造潛心研究、高效工作環境。 二是推動體系化協同布局,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第一,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機制。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設計,明確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政府教育、科技部門的定位,建設有效銜接機制,促進人才培養與科技研發、產業發展需求相銜接。第二,構建原始創新—整合創新—開放創新一體化貫通機制。加大高水平、多功能科技平台布局建設,打造集科技研發、轉移轉化、創新孵化、加速器等於一體的高能階綜合性平台,推動多學科交叉、多行業融合,打造從源頭創新到產業套用的貫通機制。第三,暢通科技—產業—金融迴圈機制。支持政產學研金介用聯合構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相互支撐的創新生態系,促進科技成果順暢轉化、金融資本有效支撐、創新場景深度套用,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中國制造業高端嵌入全球價值鏈。 三是強化國際科技合作,持續擴大「朋友圈」。第一,強化「一帶一路」創新合作。繼續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舉辦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擴大聯合實驗室數量,支持各國青年科學家短期來華工作。第二,加快構築國際基礎研究合作平台。牽頭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在人工智能、數據資訊、深海空天、類腦智能、氣候變遷、重癥治療等全球科技前沿領域參加或發起設立國際科技組織,加大中外聯合科研。第三,加快建設全球人才高地。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便利外國人來華工作居留措施,建立有利於集聚全球科技人才的體制機制,提升在全球範圍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能力。 (黃漢權: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盛朝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咨詢部戰略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編者按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後經濟恢復發展的第一年。即使中國經濟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有效需求不足、部份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較多,國內大迴圈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然而,中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中國經濟時報就此推出主題為「中國經濟光明論」的策劃報道,理直氣壯、鞭辟入裏地分析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各種表現和有利競爭,系統反駁各種「中國崩潰論」的謬誤,我們自身能夠有效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要增強信心和底氣。
![](https://img.jasve.com/2024-1/3ef2a3c96b9ddea9ec113354781cbc9d.webp)
總 監 制丨王 輝
監 制丨
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https://img.jasve.com/2024-1/ace9e378638803531e47ef61960273f9.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1/8ffdde9a7149f61ffcb4aeefba42632d.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1/626690e0f412006b6e6e60213b0bcd67.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