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生態文明導刊丨杜誌雄: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素發展

2024-09-26新聞
核心觀點
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素發展是中華民族傳承好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的必然要求、是黃河沿線省份正確處理經濟社會高質素發展和生態高水平保護關系的現實需要、是為全世界提供妥善處理人與自然和諧伴侶關係典範的偉大探索。
■ 杜誌雄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素發展,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五個重大國家戰略之一。9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作出了具體部署。從「深入推動」到「全面推動」的演變,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該項工作的高度關註。
筆者從宏觀視野以及歷史、現實和未來三個維度,來談一下個人對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素發展重大意義的認識。
一是從歷史維度看,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素發展是中華民族傳承好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的必然要求。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不僅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更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千百年來,黃河流域凝聚了政治經濟向心力,承載了文化情感和國家區域治理的智慧;湧現出了古代傳說大禹治水的艱苦奮鬥精神,以及谷物、青銅器、象形文字等種粟農業和儒家文化,這些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古代絲綢之路為黃河流域帶來了包容性的文化,加強了中國與西亞、歐洲各國的文化交流,促進了少數民族與中原文化的交融發展,建立了中華文明多樣化、立體性的文化特征。因此,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加強黃河流域自然文化和歷史文化保護、挖掘黃河文化新的時代價值,是續寫中華民族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壯舉。
二是從現實維度看,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素發展是黃河沿線省份正確處理經濟社會高質素發展和生態高水平保護關系的現實需要。
黃河流域橫跨西、中、東部九省份,其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性,以及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決定了各省份推進經濟社會與生態保護的認知和發展階段是不同的。作為中國人口密集和重要的經濟增長極,2023年末,黃河沿線省份總人口占全國的三分之一,本地生產總值占全國的四分之一,成為北方地區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同時,黃河流域礦產資源豐富,陜西、山西、寧夏、內蒙古是中國重要的煤炭產區,為推動中國工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此外,黃河流域也是中國最大的水稻和小麥生產區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需要正視的現實問題是,黃河流域更是生態脆弱面積最大、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生態質素惡化、水資源嚴重短缺等困境,加上過度依賴農業和重工業的單一經濟增長方式,這些都成為了制約黃河流域經濟高質素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黃河生態保護的關鍵問題,是要不斷探索高質素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耦合協調之路,透過最佳化產業布局、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手段,在防範生態安全風險、築牢北方地區生態屏障的同時,促進經濟高質素發展。
三是從未來維度看,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素發展還是為全世界提供妥善處理人與自然和諧伴侶關係典範的偉大探索。
能否妥善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永恒思索的命題。從原始社會人類崇拜自然、順從自然、依賴自然,再到工業社會征服和改造自然、破壞自然,無不體現著人與自然關系的探索。但是,我們需要看到的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史,特別是資本主義現代化建立在高汙染、高耗能的發展模式之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難以逆轉的破壞。而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就從根本理念上要求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
習近平總書記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發展思路,以及水資源保護利用制度都充分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性、先進性和現實針對性,更深刻地體現了大歷史觀和大時代觀。其多次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應該怎麽看、怎麽辦、怎麽幹等一系列思考,都將為世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成功經驗。
(作者系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總 監 制丨王 輝 車海剛
監 制丨 李丕光 陳 波 王 彧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