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近日,立陶宛外長布德裏斯作出了最新涉華表態, 稱立陶宛 想跟中國恢復正常關系 ,並認為需要在北京設立一個正常運作的大使館 ,同時希望中國也能這麽做,確保雙邊關系實作正常化。
但當被問及中立關系惡化的原因時, 布德裏斯卻又開始嘴硬,認為這不是立陶宛的錯 ,稱「中立關系跌入低谷並非立陶宛的行為導致的」,還扯上所謂「中國援俄」話題對華施壓。
從這裏就不難看出,立陶宛壓根就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或者說就算知道自己錯了也不願道歉彌補,而是在台當局的「政治獻金」、以及美國的政治施壓下,打算一條路走到黑。
就在前不久,立陶宛外交部才剛剛對中方進行粗暴挑釁, 在毫無理由的情況下,將中國駐立陶宛臨時代辦處的幾位外交官,列為「不受歡迎的人」,並限期離境 。
可見,自中立關系降級3年來,立陶宛反而變本加厲,一再破壞雙邊關系,為中立關系恢復正常化制造了困難。
如今,立陶宛的態度又出現反復,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來自經濟層面。 自從中立關系惡化以來,立陶宛對華出口就幾乎跌至冰點, 新上台的立陶宛總理帕盧茨卡斯急於扭轉這一局面,來改善立陶宛的經濟狀況。
所以近期我們可以看到,立陶宛各級官員頻頻透過媒體之口向中國喊話,釋放出願意跟中國緩和關系的訊號。
但與此同時,立陶宛國內的親美派仍然在政壇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主張對華強硬,倘若立陶宛新總理表現出「向中方認錯讓步」的態度,就會被扣上一頂「對華軟弱」的帽子,面臨政治攻擊。
所以才會出現一邊喊話中國修復關系、一邊又嘴硬叫囂絕不認錯的矛盾言行。
第二,來自國際層面。 立陶宛雖然是歐盟成員國,但是在外交政策上卻唯美國馬首是瞻,過去憑借著「墻頭草」這一角色,立陶宛也從中獲取了不少好處。
然而隨著杜林普即將上台,立陶宛的處境開始變得艱難, 首先,杜林普要對歐洲加征關稅,立陶宛作為歐盟成員國自然無法幸免;
其次,杜林普要求北約提高防務開支,那麽立陶宛想要美國在該國境內駐軍的話,就將承擔更加高昂的成本。 到時候財政開支捉襟見肘,就不得不考慮削減福利開支,苦一苦老百姓了。
然而我們都知道,西方的民主制度,實際上就是選票政治,如果立陶宛政府決定削減社會福利開支,只會導致其所在政黨的選票流失,進而動搖執政黨的統治地位。
基於以上這些因素,立陶宛在一如既往的討好美國的同時,也開始松動立場,考慮跟中國緩和關系。
但台灣問題事關中國核心利益,不存在任何試探的余地;「一個中國」原則更是國際普遍共識,沒有任何的模糊空間。立陶宛想「既要又要」、跟中國討價還價,是不存在任何可能的。
之前立陶宛粗暴驅離中國外交官的時候,中方就已經擺出了反制選項, 強調 保留對立方采取反制措施的權利 ,並要求立陶宛停止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
中方這番表態,既表明了自身原則立場,也是給立陶宛劃下了一條「紅線」,敦促立方吸取前車之鑒、切莫一錯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