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怪不得俄羅斯放棄了敘利亞,普京的決定沒毛病

2025-01-17新聞

2024年12月,大馬士革陷落,巴沙爾·阿薩德政權轟然倒塌。

執掌敘利亞24年的總統從權力的巔峰跌落,反政府武裝占領了首都,釋放了數以千計的囚犯,一舉推翻了長期以來的統治秩序。

從敘利亞到烏克蘭,從中東到東歐,國際政治格局的暗流從未如此洶湧。

俄羅斯的空襲停了,軍事顧問撤了,支援的武器不再運抵敘利亞前線。

與此同時,北約的軍事物資源源不斷地進入波蘭,大批先進裝備悄然聚集,目標似乎已經不再是中東,而是直指俄羅斯的核心利益。

北約的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深遠圖謀?而普京的放手,是戰略上的無奈,還是對未來更大棋局的蓄力?

敘利亞地緣政治重要性

敘利亞的地理位置具有不可估量的戰略意義,其位於伊拉克東部邊境,與約旦、黎巴嫩、以色列及土耳其都有接壤,形成了一個地緣政治的十字路口。

這一位置不僅讓其成為亞洲與歐洲之間的橋梁,還極大地影響了非洲與中東之間的交流。

敘利亞的這種地理優勢,使其自古以來就是帝國交鋒的熱點。

在20世紀初,隨著工業化行程的加速,全球對能源的需求激增,中東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開始受到世界各大國的關註。

敘利亞雖然自身的石油儲備不如鄰國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那樣豐富,但其地理位置的戰略價值卻使它在全球能源政治中占有一席之地。

國際石油公司和地緣政治大國紛紛在此展開活動,試圖透過各種合作與對抗,控制或影響這一地區的能源路線和政治走向。

敘利亞的地緣重要性在冷戰期間更是凸顯。美國和蘇聯兩大超級大國在這一地區展開了激烈的代理人戰爭,都試圖透過支持不同的政治派別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美國主要支持以色列和其他親西方的阿拉伯國家,而蘇聯則選擇了支持敘利亞和埃及等國。

敘利亞成為了蘇聯在中東的主要盟友,獲得了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其政治立場也因此與美國及其盟國形成了對立。

隨著石油的戰略地位日益上升,敘利亞的國際舞台上的角色也愈加復雜。

它不僅是中東地區的政治軍事力量平衡的關鍵,也是國際能源政治的重要棋子。

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隨著全球對能源的依賴不斷加深,敘利亞的戰略位置使其成為全球能源市場不可忽視的一環。

此外,敘利亞還處在地中海和波斯灣兩大重要水域的交匯處,這為其控制地區內的海上運輸路線提供了可能。

因此,控制敘利亞,特別是其港口城市如拉塔基亞和塔爾圖斯,成為了多國爭奪的焦點。

敘利亞內戰的爆發

2011年,敘利亞內戰的爆發像一顆引爆中東局勢的炸彈,很快引起了全球的關註。

這場起初源於敘利亞國內民眾對政府的不滿的沖突,漸漸地迅速升級為一場多方勢力參與的復雜戰爭。

內部的矛盾由經濟困境、政治壓迫和民族宗教分歧交織而成,而外部的介入則使得戰爭的烈度和規模不斷擴大。

美國首先看準了敘利亞內戰的機會,透過支持反對派武裝來削弱巴沙爾·阿薩德政府,試圖重塑該地區的政治格局。

與此同時,俄羅斯迅速站在了巴沙爾政府一邊,提供軍事援助和空襲支持,以保住其在中東的重要戰略盟友。

俄羅斯的塔爾圖斯港是其在地中海的唯一海軍基地,因此俄羅斯對敘利亞局勢的關註有實際的戰略需求。

伊朗的介入則更多源於其宗教和地緣政治利益。作為什葉派力量的代表,伊朗視敘利亞為連線伊拉克什葉派和黎巴嫩真主黨的重要橋梁。

如果敘利亞失守,伊朗在中東的影響力將大大削弱。

因此,伊朗向敘利亞政府提供了大量資金、武器支持,並派遣伊朗革命衛隊和民兵力量參與作戰。

而土耳其的角色則更為復雜。

一方面,土耳其支持敘利亞的反對派武裝,試圖推翻巴沙爾政府;另一方面,它對敘利亞境內庫爾德武裝的壯大極為警惕,不斷在邊境地區采取軍事行動,以阻止庫爾德勢力的擴張。

敘利亞內戰也吸引了國際恐怖組織的目光。

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趁亂崛起,占領了敘利亞和伊拉克大片領土。

它的殘暴行徑和擴張野心讓內戰變得更加殘酷,同時也迫使國際社會不得不采取聯合行動。

多國聯盟在敘利亞發動了一系列針對ISIS的空襲,但在打擊極端組織的同時,各方勢力對敘利亞的博弈仍然在繼續。

持續的戰亂導致城市變為廢墟,基礎設施被摧毀,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陷入癱瘓。

數以百萬計的敘利亞人被迫逃離家園,大批難民湧入鄰國,甚至遠赴歐洲,造成全球範圍內的難民危機。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多次呼籲停火和人道主義救援,但局勢的復雜性使得這些努力難以真正落實。

俄烏沖突對敘利亞局勢的影響

俄羅斯自2015年以來一直是支持巴沙爾·阿薩德政府的最重要力量。

透過大規模的空襲和軍事援助,俄羅斯幫助敘利亞政府軍在戰場上扭轉了不利局勢,奪回了多個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

然而,這種局面隨著俄烏沖突的爆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俄烏戰爭讓俄羅斯不得不將大量軍事和政治資源集中在東歐戰場上。

這種壓力迫使俄羅斯調整其全球戰略部署,將註意力更多地轉向烏克蘭戰場及其周邊地區。

在敘利亞,這種資源的重新分配直接削弱了俄羅斯對敘利亞局勢的控制力。

俄羅斯曾經主導的空襲和軍事行動開始減少,對敘利亞政府軍的支持力度也顯著下降。

過去幾年裏,俄羅斯一直在敘利亞戰場上扮演著主導角色,其強硬的軍事存在不僅為巴沙爾政府提供了直接支持,也為其爭取了寶貴的國際談判空間。

然而,隨著俄烏沖突的升級,這種支撐逐漸變得難以為繼。

這種變化很快在敘利亞的戰場上顯現出來。

反對派武裝趁著俄羅斯減少幹預的空隙,加緊了對政府軍的攻勢,同時,美國及其盟友看準了俄羅斯在敘利亞的影響力下降,進一步加大了對反對派的支持力度。

美國及北約盟國一方面在烏克蘭問題上向俄羅斯施壓,另一方面也試圖透過敘利亞問題牽制俄羅斯的註意力。

他們向敘利亞反對派提供了更多的武器和資金,試圖利用敘利亞的混亂局面讓俄羅斯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

與此同時,敘利亞內部的局勢變得更加復雜。

伊朗雖然繼續支持巴沙爾政府,但其在戰場上的投入和力量有限,難以完全填補俄羅斯減少介入後的空缺。

土耳其則在北部加強了對庫爾德武裝的軍事打擊,同時擴大了對敘利亞反對派的支持。

敘利亞的局勢在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下變得更加混亂和難以控制。

反政府武裝趁著這一機會發起了一系列的進攻,奪取了一些戰略要地。

敘利亞政府軍在缺乏俄羅斯空中支援的情況下,面對多方勢力的圍攻顯得疲於應對。

美國及其盟友的策略逐漸顯現成效,俄羅斯不僅在敘利亞的影響力受到削弱,其在中東地區的整體戰略也受到挑戰。

敘利亞的未來

2024年12月,敘利亞局勢急轉直下。

隨著俄烏沖突持續膠著,俄羅斯逐步削減在敘利亞的軍事力量和支持,敘利亞政府失去了最重要的外部支撐。

伊朗在敘利亞問題上的投入有限,無法填補俄羅斯撤退後的真空,而土耳其則在敘利亞北部地區采取了更加積極的行動,支持反對派武裝並打擊庫爾德武裝,使得敘利亞的戰場局勢更加混亂。

12月8日,敘利亞國家軍隊釋出聲明,宣布在反政府武裝的強大攻勢下,敘利亞政府的控制力徹底崩潰。

巴沙爾·阿薩德政權正式結束,他曾執政24年的政府在多方圍攻中迅速瓦解。

反政府武裝的聯合力量在國際支持的推動下發起了多次關鍵性進攻,從南部的德拉到北部的阿勒頗,再到首都大馬士革,他們節節推進,占領了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

隨著政府軍節節敗退,大量武器裝備和關鍵軍事設施也被反政府武裝控制。

當日,反政府武裝透過敘利亞國營電影片道「沙姆之光」頻道釋出聲明,宣布他們已經完全控制了大馬士革。

反政府武裝聲稱,他們不僅推翻了巴沙爾政權,還釋放了關押在政府監獄中的所有囚犯。

這一行動引發了廣泛關註,因為許多被釋放的囚犯中包括政治犯、戰俘以及部份曾被巴沙爾政府關押的反對派領導人。

僅僅一天之後,12月9日,反對派宣布成立「敘利亞救國政府」,由穆罕默德·巴希爾擔任過渡政府總理。

巴希爾作為敘利亞反對派的重要人物,迅速獲得了部份國際社會的承認,包括美國及其盟友對新政府表示了支持。

然而,這一政府的合法性和未來的治理能力仍然受到質疑,尤其是在敘利亞內部局勢依然動蕩的情況下。

與此同時,俄烏沖突的影響依然深刻。俄新社在12月11日的一篇報道中指出,北約正從多個歐洲國家向波蘭大規模調運軍事裝備,顯然是在加強對俄羅斯的戰略威懾。

這一舉動也向外界傳遞了一個明確的訊號: 北約希望透過多方施壓來削弱俄羅斯的國際影響力。

如果俄羅斯選擇重新介入敘利亞,將面臨東歐和中東兩個戰場的雙重壓力,這將使其原本就捉襟見肘的軍事資源更加吃緊。

對於俄羅斯而言,敘利亞的局勢惡化無疑是一種失敗,但普京政府的選擇是有其戰略考量的。

兩線作戰的風險顯然無法承受,而敘利亞本身的地緣戰略重要性雖高,但並不足以與烏克蘭戰場的優先級相提並論。

2025年 1月10日,敘利亞過渡政府上台整一個月。 1月15日土耳其航空宣布,將 恢復執飛土耳其與敘利亞兩國之間的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