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王永傑|用心講好人民城市的發展故事

2024-11-17新聞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給「老楊樹宣講匯」全體同誌回信中強調,要繼續講好身邊的生動故事,帶動更多市民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積極參與城市建設和治理,共建和諧美麗城市,共創幸福美好生活。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深刻闡明了人民城市理念的精髓所在,為新時代城市建設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我們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民城市建設的新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城市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講好人民城市故事中的主體作用,推動人民城市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奮力譜寫新時代人民城市新篇章。
上海城市發展的鮮亮名片
上海是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偉大建黨精神的孕育地。一百多年來,紅色基因植根流淌在城市的血脈中,成為上海的城市內容和精神品格,成為引導上海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精神養分。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上海期間,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要堅持廣大人民群眾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主體地位」。2022年10月,「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人民城市理念深刻揭示了城市建設發展依靠誰、為了誰的根本問題,深刻回答了建設什麽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的重大命題,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場,為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實踐方向,向上海提出了走出一條中國特色人民城市的發展道路、打造人民城市建設上海樣本的重大課題。
五年來,上海牢記囑托,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一以貫之、攻堅突破、接力推進,以捲動實施「民心工程」為重要抓手,持續開展一系列實際行動,不僅創造出城市工作的新局面,而且創造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面貌,創造出一片新天地。這就為全國其他城市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構建超大城市治理共同體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人民城市的創造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廣大人民群眾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探索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超大城市發展之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進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城市發展建設的根本力量。依靠人民推動,有序政治參與,實作內容廣泛、層次豐富的人民當家作主,城市才能保持與時俱進的活力。
「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根本,在於讓人民群眾切實加入城市發展建設的過程中來,做到「激發全社會活力,群眾的事同群眾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參與」,充分傾聽人民群眾的觀點和建議,「尊重市民對城市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鼓勵企業和市民透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管理」,從而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廣泛汲取群眾的力量和智慧,真正發揮大眾的首創精神。在發揮人民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也要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中國共產黨是對中國城市建設進行謀篇布局的主導者,是推動中國城市發展的領導核心。城市建設要積極發揮黨的資源整合和協調作用,「盡最大可能推動政府、社會、市民同心同向行動,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市民勤勞之手同向發力」。充分發揮多方主體的建設力量,從而構建凝聚群眾力量的城市治理共同體。
以深入宣講增強市民歸屬感
人民不僅是城市發展的參與者,更是城市故事的創造者和講述者。只有透過人民的親身經歷與真實感受,才能真實生動地展現城市發展的脈動與溫度。要把人民城市理念貫徹落實在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每一個環節,確保城市治理能夠更好體現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激發他們參與和貢獻的熱情。「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在老齡社會治理中,尤其要積極探索充分發揮老年人尤其是老專家積極作用的實踐路徑,使之在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主流積極價值、傳授寶貴經驗智慧等方面老有樂為、老有能為、老有所為、老有可為,以「夕陽紅」幫襯「朝陽紅」。要堅持「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經常深入基層,傾聽民聲、了解民意、解決民憂,從群眾的實際感受出發,講述「為人民謀幸福」的動人故事。在推進城市發展時,應聚焦高質素發展、高品質生活和高效能治理,全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推動城市的各項公共事業不斷進步和提升,切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城市是由人民共同創造的,人民城市的發展故事也應由人民來書寫和檢驗。要堅持以人民是否滿意、是否認同作為衡量發展成效的根本標準。透過深入宣講增強市民的歸屬感,激發其關心城市建設、關註身邊變化的積極性,鼓勵市民為城市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主動參與到城市建設中,攜手打造更美好的未來。此外,還要進一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將其轉化為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動力,促進各方力量的協同合作,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機制,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治理格局。
作者:
文:王永傑(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編輯:於穎責任編輯:楊逸淇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