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已經認識到:已開發國家不用掃碼支付,是因為信用卡。
兩者的區別在於,掃碼支付幫商戶省成本(只需要打印一張碼),信用卡幫使用者減負擔(手機沒電、沒訊號的場景下依然可以用實體卡)
這裏我就不講 contactless payment 和掃碼支付在互動上哪個更方便了。
因為那個區別,並不算很大,特別是養成習慣之後,掃碼雖然略麻煩,但也不是什麽要命的事。
所以兩者分別在各自的市場徹底普及。Apple Pay 在北美的滲透率已經超過 90%,國內也幾乎幹掉了現金的使用場景。
-
信用卡是消費主義皇冠上的明珠。
而且已開發國家的信用卡,已經把消費「遊戲化」了。
信用卡組織向商家收取高額的抽點,然後將這些手續費以各種各樣 cashback、積分、裏程的方式,返還給持卡人。
以及很多商家,都會推出自己的聯名卡,給到一個更高的返利。比如航空公司酒店集團有聯名卡,給到最高的積分;去超市有 Costco 聯名卡,買蘋果器材有 Apple Card……美國的「玩卡」族,很多都有十幾、甚至幾十張信用卡。
這套系統,給持卡人營造一種,刷得越多,賺得越多的錯覺。
但事實也確實如此,在美國,不用信用卡,你就虧了。因為商家收一樣的錢,人家刷卡有實打實的返現、積分,還可以賺免息期的那個利息差,你付現金,當然虧麻了。
從刺激消費的角度來講,信用卡無疑是資本主義的奇跡:美國的中產階級不追求以 50-80% 的儲蓄率攢首付、還月供,而是以周為單位透支信用卡,吃喝玩樂,最新的蘋果器材當聖誕禮物送,一家買 3 輛車,MPV、Sedan、還可以整輛敞篷跑車。
最後薅出來的裏程,一年換個免費的夏威夷度假,飛頭等艙、住四季的套房。
-
那麽,這是一個好現象嗎?
我覺得還是要對比來看,美國也有人天天噴信用卡體系,說消費主義毀了美國。
我住在國內,比較關註國內,我們知道,掃碼支付的交易成本很低。支付寶微信都幾乎是不收手續費,特別是針對小商戶,支付寶甚至連小額花唄這種信貸消費,都是自掏腰包貼息。
但這最終造成的結果,是我們的內需很強勁嗎?是消費者都能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商家的經營阻力很小,能賺到錢,進而創造穩定、高質素的就業,市場運轉很潤滑?
說白了,你生產的那點東西,最後不還是都運到美國,讓美國人享受了……
說是內迴圈,貿易順差一年比一年大。
而且怎麽講呢,你可以說華爾街黑心,JP Morgan Chase + BoA + Citi + US Bank,利潤加一塊兒,2021 年,也就 2000 億美元出頭,沒比四大行的 1700 多億多多少。
算上 GDP 總量 30% 的差距,中國銀行業的賺錢能力只強不弱。
-
所以這個事情,放在 2015 年,我會關註「掃碼」和「貼手機」到底哪個更方便。
現在不了,我知道,花錢,怎麽花都方便。
關鍵是要有錢花,花出去能買到好東西,花掉的錢能以經濟迴圈的形式,再回到我的口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