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第一個蓬勃十年,共建「一帶一路」開啟高質素發展的下一個金色十年。在日前舉辦的「一帶一路高質素發展學術論壇」第三屆年會上,百余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圍繞「‘一帶一路’建設新十年:機遇、挑戰與展望」這一主題,熱議新十年「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共話推動「一帶一路」高質素發展的途徑與措施。
「一帶一路高質素發展學術論壇」第三屆年會在京召開。主辦方供圖。
為共同發展繁榮提供理念指引和實踐路徑
目前,中國已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檔。共建「一帶一路」走過了第一個蓬勃十年,不僅給相關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為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破解全球發展難題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作出積極貢獻,開辟了人類共同實作現代化的新路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落地生根。
一帶一路高質素發展學術論壇主席、「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創盟主席白春禮在致辭中表示,一大批建設專案投入營運,一項項重大工程順利竣工,一個個標誌性設施成功啟用,共建「一帶一路」真正造福了當地社會,實作了互利共贏。「一帶一路」建設進入新的十年,是回首過去、展望未來的好時機。
談及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科技合作取得的進展,白春禮指出,多層次、寬領域科技創新合作局面正在形成,推動健康、綠色、創新、數碼絲綢之路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中國發起的國際組織和國家科研機構在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合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聯部原副部長、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於洪君指出,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開辟了更多空間,為加強國際合作打造了新平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新的貢獻。
「中國與世界正在享受共建‘一帶一路’金融、貿易、技術發展創新模式逐漸爆發的巨大紅利。」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有史以來全球規模最大、共同收益最多的國際公共產品。
共建「一帶一路」十年來,中國企業用紮實的專案建設成果交出了亮眼的答卷。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中土集團)就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2023年初,由其擔綱建設的非洲疾控中心總部正式竣工,掀開了中非衛生合作新篇章;由中鐵二局和中土集團聯合承建並營運的亞吉鐵路,作為東非第一條電氣化鐵路,為助力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兩國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地區人文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實作‘硬聯通’的同時,我們也努力做好‘軟聯通’和‘心聯通’。」中土集團董事長劉為民在分享企業海外專案建設案例時強調。面對愈加復雜的外部環境,劉為民表示,期待政企學研在高質素共建「一帶一路」學術論壇大平台上,更加緊密地攜起手來,守正創新,挖潛促增,制勝新賽道,創出新業績。
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素發展走深走實
「在‘一帶一路’建設的下一階段,如何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素發展走深走實,是新時代新征程裏需要回答好的實踐命題。」全國政協絲路規劃研究中心副理事長劉冠峰在致辭中指出。
科技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份,推動科技創新是中國支持高質素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之一。白春禮建議,要建設開放包容的科技合作平台;持續完善科技合作網絡體系;聚焦重點領域,發起「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國際科學計劃;積極發揮國際組織和海外科教平台的作用務實合作解決基礎前沿問題。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葛全勝強調,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成功,其未來發展也面臨著更加復雜的國際環境。只有繼續踐行多邊主義,與各國共同管控風險、應對挑戰、進行合作,高質素共建「一帶一路」才能行穩致遠。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陸如泉表示,要從五個方面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深化產業鏈合作,守住基本盤,持續夯實發展根基;積極打造綠色低碳絲路,提升合作水平;創新合作方式,推動新發展格局與共建「一帶一路」深度對接;統籌布局「標誌性」專案和「小而美」專案;全面提高合規管理與應急處置能力,防範新風險。
論壇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局長劉衛東認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高質素發展,需要高度重視制度和文化差異,因地制宜制定合作規劃和建設模式;需要正確看待基礎設施引導型發展模式,科學設計基礎設施投融資模式;也需要學習和積累與國際、國家、地方和社區等不同尺度利益攸關方打交道的經驗。同時,必須盡快加強國別綜合研究,深入了解共建國家,真正找到利益契合點,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科學支撐。
本屆年會上,與會嘉賓共同討論了發起成立「一帶一路研究會」,並釋出了【「一帶一路」高質素發展報告——科技創新與科技合作】【「一帶一路」怎麽幹——基於案例研究的理論思考】2項成果。
據悉,「一帶一路高質素發展學術論壇」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全國政協絲路規劃研究中心、「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等16家研究機構、智庫和企業於2022年初聯合發起。
來源丨中國一帶一路網 作者丨史春姣 韓曉寧
責編丨唐雲 監制丨吳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