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台灣立法機構的民代將正式就職,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當天,立法機構的正副負責人也將透過選舉產生。在113個席次中,中國國民黨占據了52席,民進黨緊隨其後,擁有51席,民眾黨則占據了8席,而無黨籍人士則占據了2席。
值得註意的是,由於中國國民黨、民進黨和民眾黨的席次之和並沒有超過半數,因此民眾黨的立場和態度變得尤為重要。他們似乎成為了關鍵少數,一時之間成為了各方的「香餑餑」。
在這個特殊的政治環境下,民眾黨的角色和地位引發了廣泛的關註和猜測。他們是會站在中國國民黨的對立面,或者與民進黨聯手,還是保持中立,成為了一個值得關註的問題。無論民眾黨最終選擇何種立場,都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台灣政治格局的發展。
而國民黨率先出招,他們在中常會透過推舉「立委」當選人南韓瑜、江啟臣參選台當局立法機構正副負責人;與此同時,南韓瑜、江啟臣並沒有完全關閉「藍白合」的大門,並且表示如果民眾黨願意與國民黨一起努力扮演監督民進黨執政的角色,那麽江啟臣會「退位讓賢」。此舉意味深長,一方面強調藍營在立法機構「第一大黨」的地位,擁有完全的主導權,不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另一方面,則展現出藍營對民眾黨和柯文哲尊重與尋求合作的姿態。
相較之下,在大選獲得勝利後,綠營的態度就變得非常傲慢,還攻擊民眾黨不要「自擡身價」;聽到這些話,黃珊珊等人也毫不示弱、主動反擊,並且嘲笑綠營的政治人物妄想在台灣「一手遮天」,結果,只會讓他們失望。
根據最新的訊息,柯文哲拒絕在國、民兩黨中「選邊站」,不支持南韓瑜、江啟臣,也不會支持民進黨,會派出自己的候選人;台灣學者分析,其實這就是另類的「藍白合」,如此操作,便保送南韓瑜順利當選。這麽做,就可以避免民進黨「一家獨大」的局面,可以保證民眾黨的自主性,還可以繼續在立法機構扮演「關鍵少數」的角色;此外,這麽做還可以增強自己的影響力,讓自己可以與藍、綠雙方進行抗衡和制約,為2028年大選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