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訊息網12月29日報道台灣聯合新聞網12月28日刊發台灣銘傳大學副教授楊穎超的文章,文章指出台當局不應漠視在陸台商。全文摘編如下:
在大陸公布台灣地區對大陸貿易措施構成貿易壁壘的調查報告及後續制裁後,台灣方面如何響應以保護產業的部份討論觸及了台當局角色。其實除了台灣內部企業需要台當局支持外,另也有批台商需要2024選舉候選人們的關心,就是面臨轉型壓力的大陸台商。
在中美貿易戰開打後,原來號稱「世界工廠」的中國大陸面臨外銷遭到抵制的困境,開始強調「雙迴圈」。大陸官方說要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究其實質,是把原本的出口導向,轉成以內需和創新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面對新形勢,許多台商過去協助中國大陸與世界接軌。商業模式是在兩岸分工架構下形成台灣地區-中國大陸-美歐的三角貿易關系,而現在就出現了轉型壓力。簡言之,這些台商本來營商重點在關註歐美廠商的市場需求,現在必須要轉過來熟悉大陸的遊戲規則。
這肯定有所不同。例如在大陸,許多生產要素分配與政府有關,而近年大陸不少地區因土地使用趨近飽和,開始推動產業騰籠換鳥,也就是要吸引使用土地更有效率的廠商進駐,而當地沒有足夠效率的工廠,若是不能轉型,就要準備搬家。過去,台商多使用區位較佳土地,現在物換星移,產業效率若比不上新興產業,大陸政府恐怕也要請台商換地,否則就要轉型升級。此外,如果想打入大陸市場,之前專註外銷的台商也需要更多探索,例如貨款怎麽收就是學問。台商雖然西進大陸數十年,但如果之前做的是外銷生意,現在想切入大陸市場與當地同行競爭,不會比西方廠商順利多少。
許多問題大陸已有了解。本月20日北京舉辦了一場「台商投資大陸宣傳推介活動」,相關部委介紹了支持台商中小企業發展、兩岸貿易便利化措施等政策,地方相關部門則推介各地投資優勢及專案需求等。商務部副部長表示,將加大政策支持,最佳化台商投資環境,支持台企拓內銷,融入國內大迴圈。
但這些政策訊號還需要落實到地方。目前已知部份台商聚集較多之地方政府先行一步,除持續推動對台商的優惠措施外,還著力於組織台商自己先抱團合作、形成產業鏈。但總體來說,政策落實程度、地方普及率有多高?是否真能幫台商打通經商人錢脈?都有待時間考驗。
相較於大陸政府註意此事,現在正在熱鬧滾滾進行的台灣大選備戰,卻對此類議題缺乏關註。這是非常可惜的,畢竟台商來自台灣,除對兩岸經濟增長做出貢獻外,當兩岸在政治上不通時,地方台協仍持續扮演協助台商交流角色。候選人們應多註意轉型期的台商需求。
未來台灣新當局上台後,中斷八年的兩岸交流百廢待興,預料大陸方面也會有新做法,無論何者上台,台商在大陸的各項需求仍需照顧。
總之,大陸台商面臨轉型壓力,需要大陸政府和台當局多予支持。過去對台商關註,多著重於電子業或部份大企業,但對於更多中小企業,卻遺漏了關愛眼神。目前候選人們對於這類群體的政策還待厘清,期待明年選後兩岸重開新局,不會忘了對兩岸都有貢獻的群體。
![](https://img.jasve.com/2024-1/b23fde59fd7529de6b4f817d10afe258.webp)
2023年11月16日,800多家企業參展第十五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在福建省武夷山市開幕。圖為當天台商沈聖峰先生(左)在為大陸采購商推介台灣茶葉。(陳穎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