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12月29日電(記者謝建雯、白舸)百萬元戶超20戶、千萬元戶3戶、不少村民都開上了小汽車……數著村裏的變化,村支書李大吾不由感嘆:先進村算是名副其實了。
先進村位於寧夏固原市涇源縣新民鄉,因山大溝深、住戶分散,曾被稱為「散莊子」。由於村子雕敝破敗,村民日子窮苦,外界一度笑話這是個「爛莊子」。20世紀50年代,老一輩人們覺得村名不吉利,提議改為「先進村」。
12月19日,先進村村支書李大吾正在辦公。新華社記者 謝建雯 攝
可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先進村並不先進。李大吾小時候覺得,村子甚至有點落後,祖輩們土裏刨食,勉強溫飽。不少年輕人迫於生計走出大山,進城端盤子、洗碗、修鞋、賣菜……一部份人在外闖出了一片天地,從打工者變成了小老板,更多村民跟著外出創業。
「但只有少數人的日子過到前頭了,村子整體還是先進不起來。」李大吾說,直到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先進村摘掉了「窮」帽子,才徹底擺脫了「爛」名聲。
如今,山溝裏的零散住戶已集中安置,最遠的離村部也不到一公裏。村裏水電路網全通,還配套了文化廣場、村衛生室、老年活動中心等。在村兩委班子和致富帶頭人的帶動下,先進村發展起牛羊養殖、中藥材種植等支柱產業,大踏步邁入鄉村振興新征程。
李大吾說,村子地處寧甘交界,全村三分之一的勞動力都外出就業創業,或經營餐館,或搞蔬菜水果、牛羊肉批發,年創業收入超600萬元。「好多人開玩笑,我們村‘盛產’老板。不少人發達後回饋村裏,成為了大夥兒精神上的致富帶頭人。」
今夏,禹光榮(左二)在中藥材地裏做技術指導。新華社發(李大吾攝)
禹光榮今年54歲,得益於政府舉辦的免費農業技能培訓,他開始嘗試種植本地特色山野菜刺嫩芽,自學野生中藥材種子馴化繁育。「過去夏天在陜西割麥子、冬天在內蒙古下煤礦,打工久了就想學門技術,自己創業當老板。」他說。
2017年,禹光榮咬牙貸款46萬元成立了農業專業合作社,流轉了500畝土地種植刺嫩芽、無刺花椒、芍藥、連翹等。隨著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中藥材熱賣,他只用了四年就還清了貸款,成功轉型為中藥材種植的企業家。
據新民鄉副鄉長趙英俊介紹,目前,先進村獨活、大黃、柴胡等中藥材種植面積達530畝,規模排全鄉第一。
今年以來,涇源縣立足資源稟賦,開展六盤山道地中藥材種植示範基地建設,先進村先行先試成為中藥材種植重點村。禹光榮作為致富帶頭人,為全村中藥材種植做免費技術指導。不僅如此,他還連續三年資助村裏考出去的大學生,幾天前又給村幼稚園捐贈了44套棉服。
「知識改變命運。將來大學生多了,先進村肯定更‘先進’!」禹光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