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性內涵

2024-07-16新聞
作者:林釗(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提要
人民群眾最關註的領域、最期盼解決的問題,往往也是矛盾尖銳、難題集中的「深水區」「攻堅區」,是最需要改革的地方。我們必須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
「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麽、期盼什麽,改革就要抓住什麽、推進什麽」「要堅持把實作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推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論斷,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旨歸。
一切改革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人民
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政黨,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全面深化改革是人民的事業。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致力於為中國人民謀幸福,40多年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的重要經驗之一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黨的政策的激勵下,廣大人民群眾以滿腔的建設熱情投入到創造美好生活、實作民族復興的改革大潮中,在短短幾十年走完了資本主義已開發國家幾百年才走完的路程。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就是因為這項事業始終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之中。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內涵更加豐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更為迫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傾聽人民關切,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全面深化改革,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推動全體人民享有美好生活邁上新的台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一切改革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人民,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全面深化改革,不是為改而改,不是想改就改,而是要以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為出發點,以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落腳點。人民群眾最關註的領域、最期盼解決的問題,往往也是矛盾尖銳、難題集中的「深水區」「攻堅區」,是最需要改革的地方。我們必須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當前在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辦事、托幼養老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對人民群眾來說就是「最緊迫的事情」,這些問題許多依然是改革不充分不徹底所遺留下來的,而破解難題的出路只能在於保持政治定力,迎難而上,繼續不遺余力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更加註重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的力量源泉。中國共產黨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根本的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表明,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才能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習近平總書記一再指出:「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充分調動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註重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當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都是前所未有的,其復雜程度和敏感程度更甚以往,因此發揮人民主人翁作用就至關重要。要相信人民群眾推動改革的首創精神。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少數精英的獨角戲,而是廣大群眾齊心協力再創輝煌的大合唱。成功的改革一定是頂層設計和群眾探索的有機結合,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奔赴,需要鼓勵基層群眾大膽試驗,加強改革試點,同時對改革探索中的一些失誤和不足,多寬容理解,少求全責備,真正把蘊藏於人民群眾中的首創造精神激發起來。要尊重人民群眾參與和評判改革的主體地位。改革必須形成合力,形成合力就需要廣泛凝聚社會共識。因此,必須擴大人民的政治參與,暢通群眾利益表達的渠道,在重大的改革決策出台前,要認真傾聽人民呼聲,尊重大多數群眾的意見,吸收他們的真知灼見,在民主集中的基礎上做出科學決策。人民還是改革試卷的閱卷人。以閉門造車的獨斷方式推行改革、以「孤芳自賞」的高冷心態評判改革,最終只會落得孤家寡人、草草收場的結局。群眾最知曉自身的難處與利益,他們對改革的感受最直接、觀察最具體、體會最細致,改革要能持續、深入和有效,關鍵在於讓人民成為改革結果的主體評價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而改革成功與否的評判標準,始終是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
釋放人民群眾的勞動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社會活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是解決社會矛盾、實作歷史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當前,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就在於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創新驅動,而創新的動力源於增強社會活力,釋放人民群眾的勞動智慧。人是生產力要素中最積極最寶貴的主體,人民透過思考和創新,不斷地發明新的工具和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和質素,人民透過交流與合作,共同完成復雜的生產任務、創造全新的生產模式,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素發展,這一切都離不開匯聚民智民力。人類兩百年來技術革命的歷史已經表明,很多改變世界的重大發明就來自於不起眼的小人物的奇思妙想。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也有著無數普通人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頑強拼搏,實作人生夢想,成為引領時代的弄潮兒和佼佼者。生活水平糊文化素質的提高,孕育了人民群眾的更加豐富的勞動智慧和更加飽滿的創新激情。如何匯聚民智民力,離不開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踐也一再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依然是配置包括人的智力資源在內的各種資源的最有效方式。從發展生產力的角度看,增強社會活力,就是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尊重人民的智慧結晶,保護人民的創造熱情。當中國人民實作勞動致富的渴望與實作民族復興的夢想相結合,擁有14億人口的中華民族就一定能湧現出無數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優秀人才,為中國式現代化註入不竭動力。
來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