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5000萬箱,全球首個!上海港今破世界紀錄

2024-12-22新聞
國際航運中心的興衰,濃縮了世界經濟格局的變遷。
今天(2024年12月22日),一項新的世界紀錄將在上海誕生:上海港將迎來今年裝卸的第5000萬個標準貨櫃,成為全球首個年吞吐量超5000萬標箱的港口。這將創下全球港口發展史的最高紀錄,並推動上海港連續15年吞吐量全球第一。
大江奔騰,東海浪湧,全球矚目。
1994年上海港貨櫃吞吐量突破100萬標箱,2003年突破1000萬標箱,之後迎來快速增長期。2006年、2011年、2017年連番跨越2000萬、3000萬、4000萬標箱的歷史關口。30年來,吞吐量增長了50倍,實作跨越式發展,也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一個縮影。
創造歷史最高紀錄
站在上海港生產智慧指揮中心大屏前,一幅世界地圖鋪展開來,一條條航線從上海港密集向外輻射。今年,上海港迎來送往1.56萬艘次貨櫃船舶,平均每天40多艘。它們沿著350條外貿航線,穿越遼闊的大洋,駛向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700個港口,有力保障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上海港連線著全世界。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經貿往來,就具象在一條條航線中,匯集在5000萬箱的吞吐量上。
上海港不斷增強腹地輻射能力,中國內陸地區的貨櫃透過水運、鐵路、公路,源源不斷運往上海,再發往全國,或走向世界。
今年1—11月,上海港水水中轉完成2898.4萬標箱,同比增長12.5%,水水中轉比例有望首次突破60%。同期,上海港的內貿貨櫃達到630萬標箱,同比增長18%。
據上港集團生產業務部副總經理楊焱濱介紹,上海在長三角布設24個內陸貨櫃碼頭,前11個月共完成40.5萬標箱,同比增長近三成。
一條條鐵路大動脈,讓上海港的海鐵聯運服務覆蓋9省44市,10余條「天天班」穩定執行,今年箱量突破90萬標箱,同比增四成,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標。
如海納百川,上海港迎來廣袤腹地的「涓涓貨流」,並且積極擁抱藍海。
今年上海港國際中轉業務預計超過700萬標箱,同比增兩成以上。
沿海捎帶業務作為航運領域的重大突破,今年1月出口沿海捎帶業務成功執行。1—11月,外資班輪沿海捎帶完成130艘次約17萬標箱,同比增85.1%。
國際集拼、海運跨境電商等新業務加速推廣,成為貨櫃增量的新引擎……
各項業務均創新高,共同發力,匯聚成5000萬箱這一歷史記錄。
5000萬箱是量的積累,更是質的提升。上海港的成功,除了身處第二大經濟體這個「中國因素」,還有令國際班輪公司怦然心動的「上港因素」。
統計顯示,2022年,上海港遠洋貨櫃船舶平均在港時間,比新加坡、倫敦等13家全球主要港口平均在港時間短0.69天,即平均每船節省16.5小時。沒有哪家船公司能拒絕這樣的效率。
支撐效率提升的,是數碼化和智能化的進步。2017年底,上港集團打造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並自主研制智能管控系統,為碼頭裝上「智慧大腦」,此後一路改進最佳化。如今,器材平均作業效率較開港初期又提升30%以上。相比傳統碼頭,洋山四期人員減少70%,綜合效率提升30%,人均勞動生產率為傳統碼頭213%。作為全球能效最高的自動化碼頭,洋山四期今年吞吐量預計超過700萬標箱。
長期運輸黑色煤炭、棕色礦石的羅涇碼頭,今年被改造為貨櫃碼頭,並直接上馬2.0版自動化技術。上港集團哪咤科技總經理黃桁介紹,碼頭14台自動化單小車貨櫃裝卸橋、31台自動化軌域式貨櫃龍門起重機和93台智能水平運輸車AIV這「三大金剛」精準配合,24小時高效運轉。今年8月開港不到半年,吞吐量將達100萬標箱。
同時,上海港頻頻在綠色化領域打造標桿,率先推出綠色燃料加註服務等新業態,全面配備岸電設施,預計全年連船艘次和節電量增長250%和200%,滿足了國際班輪公司對清潔能源、綠色低碳的需求,也成為吸引船公司的重要原因。
上海樞紐地位的提升,離不開政府部門及口岸單位的改革創新。上海市交通委與上港集團打造出國際貨櫃運輸服務平台,促進港航貿一體化發展,實作一站式服務、一門式查詢、一體化監管,讓船公司體驗了「分鐘級」全流程業務辦理,「一門式」物流追蹤等體驗。
5000萬箱吞吐量的實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它代表了一個港口的實力,更展現了一座城市的韌勁。
破題高端航運服務
在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排名中,上海連續5年位居世界第三。與前兩名的新加坡和倫敦相比,上海的短板一直是高端航運服務業。在各方不懈努力下,今年出現一系列喜人現象。
今年8月,一宗雙方境外當事人海事臨時仲裁案件在北外灘開庭。經過開庭審理,仲裁員作出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終局裁決。這一臨時仲裁案件實作了零的突破,也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要成果。
臨時仲裁是國際通用的規則,但很長時間以來,在國內發展遲緩,因為缺乏上位法支持。對這塊難啃的「硬骨頭」,上海市司法局率先推出【上海市涉外商事海事臨時仲裁推進辦法(試行)】,自今年8月1日起施行,在制度上實作了破冰。
原告代表律師來自海問律師事務所香港辦公室,律所合夥人劉洋告訴記者:「接到確定仲裁的通知時,我沒想到這麽快就可以在上海進行臨時仲裁。」他感慨,上海推動仲裁規則接軌國際的決心和行動力度真的很大。
更重要的是,案件向外釋放出明確訊號:上海歡迎全球的航運企業選擇上海為仲裁地,無論企業選擇何種規則、何種法律。這對上海海事仲裁、海事法律服務,乃至高端航運服務能階提升都有極大的助力作用。
9月底,首次有外方當事人將臨時仲裁地由倫敦改至上海。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鄧傑認為,引入臨時仲裁發展海事仲裁,將使上海有能力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亞太海事仲裁中心。
目前,上海已躋身全球最受歡迎仲裁地前十名,今年還實作全國首家外國仲裁機構落戶。
航運保險和航運金融作為金融業與航運業的連線點,也是航運服務的一部份,今年也有了新突破。
人保財險在滬釋出全球首款滿足「一單制」的多式聯運貨櫃貨物運輸保險方案;中國太保推出全國首單航運業歐盟碳排放成本價格指數保險;7家財險公司、3家再保險公司在上海組建了海運保險共同體……
「今年已有保險公司和船東協會合作,計劃推出中小船東服務包,為中小船東發展保駕護航。」上海船東協會會長蔡慧星興奮地說。
上海貨櫃運價指數,已成為世界航運市場三大指數之一。上海航運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去年推出全國首個航運指數期貨——集運指數(歐線)期貨,上線一年多成交額超3.84萬億元,成交量和活躍度遠超境外同類品種。
「今年海運運價波動很大,集運指數期貨是一個偉大的創新,成為航運物流企業對沖風險的重要工具。」上海環世物流(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林傑表示,期待上海推出更多方向的集運指數期貨。
據上海航交所技術部經理傅偉透露,該所研發團隊正提升指數編制的科技含量,讓更多指數具備期貨交易基礎,打造世界航運市場的「晴雨表」。
「高端航運服務依托於航運物流而產生,但不容易因航運物流的遷移而轉移。比如倫敦等老牌航運中心,至今仍以高端航運服務業聞名於世。」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教授真虹分析,上海在今後一個時期依然需要保持較高的貨櫃吞吐量,依托航運物流來吸引航運全要素的集聚,實作高端航運服務的破題。
賦能世界經濟發展
12月18日下午3時35分,經過23個晝夜的海上跋涉,中遠海運旗下「新上海」抵達洋山港。這艘來自秘魯錢凱港的第一艘船,宣告著一條新航線的誕生,耗時比以往縮短近一半,中國與南美的貿易關系更為緊密。
航運業的發展,見證了全球化的行程。國際航運中心的興衰,濃縮了世界經濟格局的變遷。
幾十年來,遠洋航運大發展,讓供應鏈不懼遙遠,越是遙遠越有比較優勢,大大加速了全球化行程。上海抓住這一波浪潮,在2003年以來的20多年裏,上海港貨櫃吞吐量保持年均6.5%以上增速,先後在2004年、2010年超過釜山港和新加坡港。
但在最近幾年,全球「黑天鵝」事件頻發、不確定性增加,國際企業更加關註供應鏈的可靠性,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設,航線結構深刻變化,對國際航運帶來沖擊挑戰。
船到中流浪更急。挑戰中,也不乏機遇。
中國正加速實作從「世界工廠」到「品牌出海」的跨越。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上海具有「出海」所需的各類資源,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成果,可以不斷滿足企業從區域到全球的物流需求。
與此同時,全球正在興起第五代港口建設,以構建「航運+港口+物流」的立體互聯互通和港航貿一體化生態圈為最大特色,從而有效集聚全球生產要素,賦能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遠海運副總經理張勇提出,全球港口正逐漸跳出航運範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也應與地區經濟發展深度耦合。
上海海事大學校長初北平認為,在技術革命引領模式變革與規則重塑的當下,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在發揮經濟發展杠桿作用和對國家戰略保障功能的同時,應主動擔當,成為國際航運產業變革的引領者。
這方面,上海正多管齊下,加速推進。羅涇港二期建設,小洋山北側岸線開發,正緊鑼密鼓推進,有助於上海港保持吞吐量適度超前優勢。同時,上海深化與國內外海空港聯動,積極發展海運+航空、海運+中歐班列等新模式,大力提升航運樞紐連結能力,滿足近洋運輸需求的增長,促進各種運輸方式的無縫高效連結。
面對數碼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的發展方向,上海正在打造更多具有標桿意義的新服務、新模式。
據市交通委介紹,上海將大力推進智慧港口、智慧機場、智慧航道建設,加速上海港智慧生產指揮排程中心建設,開拓各類套用場景,幫助船公司提升效率、節省費用。同時,加快打造綠色燃料加註中心,力爭在碳足跡認證等方面率先突破。
在發展高端航運服務業方面,上海將發揮「五個中心」聯動優勢,進一步強化開放性和連線性,營造良好軟環境,推動市場主體、人才、技術、服務等資源要素的國際化流動與供給,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提升航運金融、保險、海事仲裁的全球服務能力。
大洋壯闊,揚帆開拓。上海正瞄準打造全球領先國際航運中心這一戰略目標,持續鞏固硬實力、發展軟實力、開辟新賽道,努力以更多創新實踐,更好服務中國及世界經濟發展,賦能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順暢執行。
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 王力 孟群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