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領讀:
1、小時候不安全依戀→長大後的依戀關系中生理壓力大→影響身體健康
2、母親很好的照料也會極大地降低孩子未來身體健康的問題。
3、個人與伴侶之間形成的安全型依戀,和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安全型依戀,是具有同樣的作用。昨天Sue Johnson在演講中也提到,我們和伴侶的依戀關系或許是可以改變我們大腦的結構。
4、在成年經歷過虐待(包括性侵犯)的婦女,她們中有一部份人在之後也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伴侶。研究發現,這些婦女同樣可以養育出一個安全型依戀的兒童。
小結:
小時候的不安全型,長大之後的親密關系裏壓力大,大腦結構改變。
如果母親知道不安全依戀對孩子的影響很大,透過學習改善照料,有可能讓孩子恢復成安全型依戀。
與伴侶之間的安全型依戀關系(而不要求伴侶本身是安全型),有機會讓自己變成安全型依戀,恢復大腦結構。
根據客體關系理論,穩定的心理治療提供過渡性安全客體關系,有機會讓來訪者變成安全型依戀,恢復大腦結構。
全球第四屆EFT國際峰會於10月12日在美國聖地亞哥順利召開,並於14日圓滿落幕。
大會主題報告:
一個縱向研究的視角
生命早期的依戀、壓力和照料作為成人的健康的預測指標
Early life attachment, stress, and caregiving as predictors of adult health: A longitudinal view
演講者:Dr. Jeffry Simpson
( 明尼蘇達大學 )
分享人:閆玉潔
文字整理:劉小婷
這一位大會演講者來自明尼蘇達大學,他們先前做了一個長達四十多年的縱向跟蹤研究。這個研究是從這些人從出生之前開始,一直貫穿到他們四十多歲。整個縱向研究中,有錄像記錄、做評估、做訪談,形成了一系列研究的成果。
這個研究的整個的重點就在於:早期的依戀照料對一個人成年以後各方面的影響,(本場報告)主要討論早期依戀對身體健康方面的影響。
關於本項研究
研究從1975、76年開始,一共采集了170個樣本。這些孩子都是母親的第一胎,而他們的媽媽都是比較貧窮的。
此項關於依戀的研究過程包括了:在每個孩子的12個月到18個月的時候,分別進行兩次陌生情境的研究,然後在他們19歲和26歲的時候再分別進行兩次成人依戀的訪談。
對他們生活壓力的評分是以面談的方式進行評估,透過詢問他們這兩年重要壓力事件。此項面談評估每兩年至四年進行一次。
對於他們父母的照料特質是根據錄像進行觀察:把父母孩子一起帶到這個房間裏進行錄像,從三個月到十三歲之間。
在被試成年之後健康指標的評估,分別在32歲和37歲,除了請被試進行自我報告以外,還有一些生理指標的監測,比如生理代謝功能,體重指數啊,腰圍,臀圍的指數,血壓,心率等等。
以上研究結果發現: 在兒童期有不安全型的依戀的參與者,成年之後,當他在一段重要關系中經歷沖突的時候,會有更高的生理壓力水平的反應。
依戀和生理
這項研究發現了 依戀和生理的相關性 。個人的生理水平在不安全的依戀狀態下會啟用身體的壓力反應。 而長期處於壓力反應中,體內所生成的化學物質會對健康產生長遠的影響。
另外,研究發現個人早期照料與其心臟代謝存在正相關。同時,成人依戀訪談中,評估個體是否為安全依戀,這會調節心臟代謝指數的相關性。
明顯的相關性呈現為兒童早期的壓力、青少年期的壓力、以及當前的壓力都會預測出更糟糕的健康狀況。
在兒童期不安全依戀的這些參與者在32歲時,會報告出更多的健康問題。
然而,本項研究也發現: 即使是在社會經濟條件比較差的情況下,擁有母親很好的照料也會極大地降低孩子未來身體健康的問題。
那麽對於焦慮型不安全依戀類別的成人來講,他會想要更多的確認、以及更多的互相依賴。而對於回避型不安全依戀類別的成人來講,他就會想要更多的自主性、以及更多的獨立性。而不安全型的成人也會出現更多的健康問題。
但是,焦慮型的成人和回避型的成人都可以透過不同的行為策略從他們的伴侶那邊獲得安撫。
兩個研究
報告的後面提到了兩個很有意思的研究:
一個是,曾有學者讓社會經濟條件比較差的媽媽們進行六個小時的錄相,完成錄像後,研究人員跟媽媽們會分析:在錄像中,當她們這樣做的時候,她們的孩子會有怎樣的體驗。後來的跟蹤研究發現, 很大一部份在錄像時被研究人員評估為不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在短短三到四年之後就變成了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其實,六個小時的錄像和所花費的人力,相較於後來為這些人投入到有益健康的專案以及由於情緒所引發的其他問題而付出的花費,是要少很多的。
但是很遺憾的是,在美國,之後就沒有繼續諸如此類的研究專案。我在七年前參加IPA(精神分析大會)的時候,有聽到一位德國治療師提到他們的學者很願意在德國進行類似工作,希望面向低收入的母親,到她們家中進行家訪或是給予一些(親子養育方面的)指導。事實上,這一行動可以降低將來的社會健康成本,而且創造一個對社會很有益的事情。
另外一個研究是關於:在成年經歷過虐待(包括性侵犯)的婦女,她們中有一部份人在之後也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伴侶。研究發現,這些婦女同樣可以養育出一個安全型依戀的兒童。
所以, 個人與伴侶之間形成的安全型依戀,和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安全型依戀,是具有同樣的作用。昨天Sue Johnson在演講中也提到,我們和伴侶的依戀關系或許是可以改變我們大腦的結構,同樣的,也能改變我們的內在運作模式。
而這些被校正的體驗可以讓我們面對下一代的時候,也可以用一種被校正過的經驗去養育孩子。 很多人或許會花一年的時間來學英語,學心理咨詢;但是,很少有人願意花時間認真地學習如何養育孩子。而對於這個社會來講,卻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
歡迎關註我@光之泉
——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研修,二級心理咨詢師
歡迎關註公眾號:依戀心理(←可復制後在微信搜尋)
核心服務:評估缺愛,療愈缺愛,重新認識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