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理響中國」總結和運用全面深化改革寶貴經驗的重大意義

2024-09-26新聞
作者:張艷國(華中師範大學「博雅學者」特聘教授,中國政治文化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專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確定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重大原則、重大舉措、根本保證,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全會深刻闡述並突出強調的「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科學理論指導實踐深化,實踐不斷提升人們的認識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指南,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實踐,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高度。善於總結和運用歷史與實踐的經驗,既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從經驗中不斷獲得思想智慧和精神滋養、永葆創新活力的應有態度和科學方法。黨對寶貴經驗的總結和運用,具有馬克思主義政治站位高度和政治自覺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註重總結歷史經驗是黨的優良傳統」。無論是在革命、建設,還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浴血奮戰、克難奮進、開拓進取的偉大實踐中,都善於總結和運用歷史與實踐的經驗,取得了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偉大成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誌將研究總結中國歷史經驗和中國革命經驗結合起來,得出「共產黨的正確……要在實際經驗中才能產生」的精辟結論,他主持制定【關於若幹歷史問題的決議】,科學總結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三大法寶」,為黨領導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結合世界社會主義國家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及時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毛澤東同誌為我們留下了系統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典範之作【論十大關系】,為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同誌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把握世界發展大勢,深刻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開創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在推進改革開放中,鄧小平同誌揭示了一邊深入實踐、一邊「總結經驗」的科學方法;他主持制定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歷史問題的決議】,是又一個科學總結歷史經驗、開創未來的光輝典範。人們只要善於從實際出發,總結並運用歷史經驗和智慧,就能不斷汲取勝利前進的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對寶貴經驗的總結和運用,充分表明黨具有善於總結和運用歷史與實踐經驗的理論優勢,也表明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意誌和決心,顯示了黨勇於推進實踐、深化實踐發展的認識高度。黨在認識上的高度和深度,是黨在理論上成熟的重要條件和鮮明標誌。
經驗匯聚法寶,法寶昇華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節點上,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是指導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奮戰「第二個一百年」的綱領性文獻。【決議】科學總結「十條經驗」,既涵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又從歷史的厚度和時代的高度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經驗的實踐偉力和時代張力,是黨在新時代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大精神力量。善於總結和運用歷史與實踐經驗,充分表明黨牢牢把握改革的發展方向、目標、原則、立場、價值取向和科學方法,這對於確保黨領導全面深化改革行穩致遠,具有重大意義。
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認識進入新境界
從改革開放新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改革開放一直是中國社會發生革命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主旋律。從改革到全面改革,從全面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節奏和力度一直貫穿於中國社會進步的全過程。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除了改革開放,別無他法。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經驗的總結和運用,標誌著我們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認識進入新境界,是當代中國發展最鮮明特色的生動展現,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最鮮明品格的理論表達。
第一,它標誌著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進入新境界。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活力之源」,體現了黨對中國當代社會主義建設本質的科學認識。第二,它標誌著黨對自身執政規律的深刻把握進入新境界。全面深化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選擇」,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黨選擇執政興國之路的「關鍵一招」。第三,它標誌著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總結和運用全面深化改革的經驗,既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決「實踐之難」;又要立足於中國歷史條件、文化環境,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第四,它標誌著以黨的理論創新為引領的實踐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進入新境界。對全面深化改革經驗的總結和運用,它本身就是面向實際的理論創新。人們對歷史和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深刻運用,總是能夠暢通深化實踐的渠道。
全面深化改革的經驗,也是在新的實踐中必須遵循的重大原則。它是一個完整的、內涵豐富的理論形態,是一個內涵要素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第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優勢和根本體現,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積累的寶貴經驗,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人民群眾既是改革的出發點,也是改革的落腳點,是保證改革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第三,堅持守正創新。只有堅持中國特色,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牢牢紮根於中國大地,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勝利前進。第四,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緊扣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和總目標,增強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第五,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以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起到法治保障改革、改革促進法治的作用。第六,堅持系統觀念。以系統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改革、推進改革,不斷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在改革實踐中,只有整體發力,人們才能把經驗形態轉換為實踐形態,才能將理論的勢能狀態轉換為實踐的動能狀態,充分發揮全面深化改革的效能。
匯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偉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總結歷史是為了使全黨從歷史行程中洞察歷史發展規律和時代發展大勢,提高認識水平糊辨別能力,增強錨定既定奮鬥目標、意氣風發走向未來的勇氣和力量,更加清醒、更加堅定地辦好當前的事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科學總結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它既是黨領導億萬群眾創造的偉大成果,又是中華民族奮進新時代、譜寫新篇章的智慧結晶,但它還要回到實踐中去,牢牢立足於新時代中國改革發展的火熱實踐,突出體現新的時代特征、實踐特點和人民願望,造就「精神變物質」的強勁轉化,匯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偉力。
首先是要做到政治堅定,理論自覺,實踐有力,事業有為,學用結合,知行合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黨的歷史經驗作為判斷重大政治是非的重要依據,在方向性、原則性問題上自覺對標對表。要把黨的歷史經驗作為加強黨性修養的重要指引,善於運用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改造主觀世界,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提高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政治覺悟、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發揮「頭雁效應」,關鍵是黨員領導幹部要起到學經驗、用經驗,懂原則、守規則的帶頭作用,在新的實踐中善於總結和運用寶貴經驗和原則。
其次是要把堅定歷史自信與總結和運用寶貴經驗有機結合起來,提升總結和運用寶貴經驗的厚度和力度。堅定歷史自信,是善於總結和運用寶貴經驗深厚的情感基礎和堅實的實踐基礎。堅定歷史自信,提升歷史自覺,增強歷史主動,才能自覺、主動、積極地將寶貴經驗運用到新的全面深化改革實踐之中,做全面深化改革的積極實踐者、有為創新者、無私奉獻者。
最後是要把善於總結和運用寶貴經驗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總任務、新要求有機結合起來,站穩起跳點,找準發力點,對準難點,疏通堵點,攀升增長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謀劃和部署改革,是黨領導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圍繞中心任務全面深化改革,高質素推進發展,這是寶貴經驗的深刻啟示。要緊緊圍繞「七個聚焦」,找準切口、對著入口,精準發力,真正做到在攻堅克難上凝心聚力、銳意進取,頭腦不分神,精神不松懈,行動不走樣,力度不松弛。要牢牢立足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處的關鍵時期,緊緊圍繞「三個面對」,深入分析國際國內紛繁復雜的形勢,做到內外情況心中有數、預判準確、應對從容、駕馭得當;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勇於積極對接,敢於挺立時代潮頭,能夠升級換擋、提質增效;在滿足人民群眾新期待上,改革舉措要順民心、得民意、暖人心,始終堅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改革導向、發展目標和人民立場。緊緊圍繞「六個必然要求」,把改革放在各項事業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改革的勢能、動能和效能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更加緊密地有機聯系起來。總之,我們只有用過硬的「改革成績單」,才能充分彰顯和有力踐行「把改革進行到底」的意誌、決心和莊嚴承諾。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歷史問題研究專項重大招標專案「習近平關於歷史科學重要論述理論內涵和重大意義研究」(LSYZD21001)階段性成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