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決定性的功勛在於夷陵之戰,打掉了蜀漢的國運,從而造化弄人地又讓東吳的勢力範圍得以鞏固,持續了二十幾年的生存。
陸遜,出生於官宦世家,幼年喪父,在叔叔的培養下成為一個飽學而有理想的青年才俊。
二十一歲加入孫權幕僚,期間不斷的積累功績,終於在隨呂蒙一起進攻荊州的時候展現了自己的才華。
兩年之後,劉備借給關於報仇之名發動了東征。
在關鍵的夷陵之戰中,形勢判斷失誤,犯了跟曹操在赤壁類似的錯誤,安營紮寨於山林中躲避酷暑,被陸遜火燒連營。
劉備大敗,潰逃白帝城,抑郁而終,成為三國歷史上第一個離世的正國級領導幹部。
五年後,曹休率兵南範,妄圖一舉滅亡東吳。
大都督陸遜率兵拒敵於石亭,現在的安徽的潛山一帶。
大敗曹休,為國家政權又一次起到了穩定的作用。
作為一個肱骨之臣,國家棟梁,陸遜一直是剛正不阿,憂國憂民。以至於後來,卷入了孫權和兩個兒子之間的繼承人選擇問題。
作為大臣,不管你多麽的位高權重,用心良苦,都不能參與皇室的內部事務,這是一個禁忌,越界則必死無疑。
陸遜是東吳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的又一個聲望頗高、功績卓著的將領。
陸遜是標準的官二代,但是他大器晚成,不急不躁,所以他的人生經歷是完善而有利於後續發展的。沈澱的過程,給了他更多厚積薄發的基礎。
陸遜智勇雙全,有安邦之武力,治國之才能,更難能可貴的是品格高尚,一心為公。
孫權評價陸遜,天賜幹臣,可比成湯之伊尹,周初之姜尚。
陸遜的第一個功勛,是平定東吳境內的山越。山越,一直盤踞著險峻的山區,時常騷擾侵害百姓,動搖朝廷權威。
孫權向陸遜征詢剿滅山越的策略,陸遜說:
「當今天下大亂之時,各路英雄豪傑皆有稱霸之野心,山越雖小,也不自量力,妄圖以螢火之光,閃耀江湖。
他們居深山而善水行,居險要之地,有恃無恐。假若我們連內部的山越都不能平定,沒有穩固的後方,如何能夠去與劉備、曹操一決雌雄呢?」
「只有招募,能適應山區作戰的戰士以夷制夷,揚長避短,才能取得勝利。」
孫權即令陸遜去處理山越事宜。
時逢丹陽叛首費棧接受了曹操的任命,煽動山越人作亂,為曹操作內應。
孫權派陸遜去討伐費棧。
費棧黨羽眾多,而陸遜前往討伐的兵力有限。於是,陸遜就增設了許多旗幟、戰鼓、號角,以作疑兵。
夜裏潛伏在山谷中,發動攻擊時突然鼓角齊鳴。
士兵吶喊著沖入敵陣,山越不知來了多少人馬,驚慌得丟下武器四散奔逃。
山越叛亂得到平定。
荊州一戰,功在呂蒙。陸遜雖是從攻之責,卻謀劃了戰役的整個過程。他先是利用關羽驕橫跋扈的缺點,以卑下迎合的語氣寫信吹捧和示好關羽使關羽誤以為跟東吳還是蜜月般的關系,後顧無憂,完全喪失了警惕,全力以赴,進擊襄樊的曹仁。
在陸遜的授意下,呂蒙假裝病退江東,實則磨刀霍霍,暗藏殺機。一俟時機成熟,便白衣渡江,釜底抽薪,置關羽於死地。
夷陵之戰,是陸遜戰略思想和指揮藝術展現的巔峰。面對劉備來勢洶洶的十萬復仇之師,陸遜沒有正面交鋒,而是充分考慮了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采取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
「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
陸遜先是主動大膽地放棄了大片土地和戰略要沖,把五、六百裏的山區讓給蜀軍,給劉備完成了敵人不堪一擊和畏戰的假象。
蜀軍驕氣日盛,自重輕敵。為了規避酷暑,竟然安營紮寨於叢林。
趁蜀軍銳氣減退,心生懈怠之時,陸遜巧用火攻大獲全勝。
從指揮藝術上說,作為一軍之帥,陸遜的確是善於審時度勢,做到了知己知彼,能準確捕捉戰機,出奇制勝。從指揮藝術上說,作為一軍之帥,陸遜的確是善於審時度勢,做到了知己知彼,能準確捕捉戰機,出奇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