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經濟回升向好,供給需求穩步改善,轉型升級積極推進。那麽2024年,中國宏觀經濟將如何執行?2月初全面降準之後,市場流動性大增,短期內還會降息嗎?財政政策又將如何積極發力?同時,隨著國內寬松政策空間開啟,人民幣匯率又作何走勢?投資者又將迎來哪些領域的投資機會?
近日,澎湃新聞推出「春風吹又生」——【首席連線】2024跨年市場展望,專訪多名首席經濟學家、首席分析師,明星基金經理,把脈龍年投資新主線,挖掘市場新機會,展望市場新走向。
本期刊出的是對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聯席所長李超的專訪。
李超擁有九年央行工作經歷,曾任職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金融體制改革處,並借調國務院辦公廳秘書二局,2016年進入市場,並且連續多年獲得新財富、水晶球、金牛獎等最佳分析師獎項。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聯席所長李超
對於2024年,李超分析認為,中國經濟總體處於向潛在增速中樞回歸的過程,在市場內生動力企穩以及穩增長政策發力的情況下,預計2024年GDP實際增速為4.8%。他表示,2024年上半年的經濟具有較大的向上彈性,下半年GDP增速邊際放緩,政策大概率延續穩中有進的基調。
「當前匯率和國際收支平衡壓力倒逼國內政策重心由貨幣政策切換至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財政和產業政策發力的基礎上,貨幣政策提供協同配合的概率較大。」對於政策層面的展望,李超表示,全面降息即降低逆回購、MLF利率的概率不高,信用端,預計未來央行將繼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力度。李超強調,1月和一季度的信貸投放將為2024年寬信用奠定總基調,可能成為市場行情的「勝負手」。
而財政政策,李超認為將是積極發力。一方面,2024新增專項債規模預計達到4萬億元左右,另一方面,如公共預算支出、專項債發行等財政前置發力特征將較為突出;同時,廣義財政支出將進一步擴張,預計2024年廣義財政支出有望接近42萬億元,較2023年39萬億元邊際有所提升,增量財政資金有望對名義GDP形成更強拉動。
隨著國內寬松政策空間開啟,相關舉措逐步推進、落地,中國基本面優勢將逐步凸顯,在此基礎上,李超認為,人民幣匯率有望逐步升值,四個季度末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或分別收於7.1、7.1、7和6.9。
配置方面,李超認為,2024年上半年市場風險偏好總體較低,傳統生產力相對占優,基建、地產穩增長和出口出海性價比紅利需關註,而下半年可能形成股債雙牛格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賽道可能迎來估值彈性釋放,包括制造、科技和醫藥等領域。如果出現了新的技術突破,新質生產力或迎來間或性的投資機會。
以下為李超接受澎湃新聞專訪實錄:
澎湃新聞:回顧過去的2023年,你如何總結2023年國內宏觀經濟的執行情況?
李超: 2023年中國經濟呈現回升向好態勢,高質素發展取得紮實進展。2023年不變價GDP同比增長5.2%,顯著好於2022年水平,供需兩端均實作了一定程度的修復。
供給方面,工業穩增長政策助力之下,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6%,尤其是2023年8月份以來持續超出市場預期。
需求方面則呈現兩大特征:一方面,2023年1-12月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20%,對2023年經濟增長有突出貢獻,不過隨著出行鏈熱度逐漸正常化,消費需求釋放趨於平穩。另一方面,房地產市場持續調整,商品房銷售、新開工面積等數據依然偏弱,房地產開發投資全年下降9.6%,對於上下遊的投資和消費均有拖累,地產後周期消費表現相對疲軟。
從金融數據來看,截至2023年12月末社融同比增長9.5%,M2同比增長9.7%,保持在較高增長中樞,不過同期M1的增速僅為1.3%,M1同比增速為近年來新低,反映了資金效率偏低、實體經濟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等問題。
澎湃新聞:展望2024年,告別低基數效應後,對龍年中國經濟走勢你有何展望?龍年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主題是什麽呢?
李超: 展望2024年,我們認為經濟總體處於向潛在增速中樞回歸的過程,在市場內生動力企穩以及穩增長政策發力的情況下,預計2024年GDP實際增速為4.8%,2024年中國經濟的復蘇動力將有所增強,主要源自財政和產業政策發力拉動總需求,預計投資端將會保持較高的高景氣度,尤其是基建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將保持較強的韌性,消費需求也有望平穩復蘇。
總體來看,2024年上半年的經濟具有較大的向上彈性,主要得益於逆周期政策的加碼,下半年GDP增速邊際放緩,政策大概率延續穩中有進的基調。
主題方面,上半年建議關註傳統生產力,下半年新舊動能轉換,新質生產力賽道有望迎來估值反彈。中國經濟正面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的地位正在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以「雙碳」目標為導向的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實施,以及以人工智能為引領的未來產業技術的開發和推廣使用。中國具備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產業基礎雄厚、科技創新潛力大等有利條件,龍年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占比將進一步加大,高技術制造業韌性和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數碼技術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將快速發展。
澎湃新聞:政策方面,當前正處於修復階段的中國經濟不斷迎來「強心劑」。接下來,政策的重點會落在哪裏?
李超: 當前匯率和國際收支平衡壓力倒逼國內政策重心由貨幣政策切換至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財政和產業政策發力的基礎上,貨幣政策提供協同配合的概率較大,2月初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預計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約1萬億元,我們認為其主要目的就是與財政政策協同,形成政策合力支持實體經濟。對於後續貨幣政策,我們認為短期看,全面降息即降低逆回購、MLF利率的概率不高,上半年,即相對較長的時間維度內,降息與否仍看DR007走勢。判斷逆回購、MLF利率是否降息核心關註DR007走勢,若其持續、大幅低於7天逆回購利率,則有降息概率。
短期降息概率低的原因是,一是1月至今的DR007中樞並未出現上述特征,二是從本次定向降息看,我們認為當前匯率、國際收支預期的維穩仍是央行的重要考量,或是短期內全面降息的掣肘。但是,在當前「市場利率+央行引導→LPR→貸款利率」的機制下,全面降準+定向降息有助於推動LPR下行,預計2月LPR下降的概率大,並進一步傳導至實體部門融資成本的降低。
信用端,政策重在盤活存量、增量有增有減,預計未來央行將繼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力度,普惠小微、科技型中小企業、制造業中長期、綠色貸款增速保持較高水平。此外,預計2024年初信貸投放情況對市場風險情緒及基本面預期有較大影響,1月和一季度的信貸投放將為2024年寬信用奠定總基調,可能成為市場行情的「勝負手」。
澎湃新聞:對於財政政策,你有何展望?
李超: 財政政策方面,財政政策積極發力,支出前置、規模提升。在積極的政策定調和工作目標下,我們認為財政政策積極發力將在以下方面體現,首先,預計2024年狹義赤字率將在3.0%左右,對應赤字規模在4.1萬億元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及收入規模將分別達到29萬億和23萬億元,2024年新增專項債規模預計達到4萬億元左右。其次,財政前置發力特征將較為突出,一方面公共預算支出將前置發力,另一方面專項債發行等也將相對前置。其三,廣義財政支出將進一步擴張,我們預計2024年廣義財政支出有望接近42萬億元,較2023年39萬億元邊際有所提升,增量財政資金有望對名義GDP形成更強拉動。
此外,我們預計2024年超長期特別國債仍是重要儲備政策,一方面可以用於特定領域的中央重大專案支出,另一方面可以幫助騰挪預算內資金對部份領域加大支持。
澎湃新聞:對2024年人民幣匯率的走勢,你有何預期?
李超: 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走勢受兩國經濟基本面之差、貨幣政策差、國際收支狀況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我們認為美元及美債走勢當前的核心影響因素除美聯儲貨幣政策外,更核心是美國財政政策,其後續走勢仍有較大不確定性,因此預計人民幣匯率短期維持震蕩,由於中國經濟內生動力仍在弱修復,不排除匯率仍有階段性調整風險。總體看,國際收支平衡壓力是當前驅動中國政策重心從貨幣政策向產業政策、財政政策主導切換的核心,後續將主要依賴於投資端如工業、基建、地產的逆周期支撐。
不過,我們認為人民幣匯率超預期貶值的風險不大。央行對匯率問題表態堅決,若後續再面臨較大貶值壓力,預計將繼續強化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分析和風險防範,並可能繼續加碼匯率領域相關政策或預期引導措施,穩定匯率走勢。
2024年全年看,預計隨著國內寬松政策空間開啟,相關舉措逐步推進、落地,中國基本面優勢將逐步凸顯,人民幣匯率有望逐步升值,四個季度末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或分別收於7.1、7.1、7和6.9。
澎湃新聞:配置方面,2024年你看好哪些投資主線?
李超: 我們預計,2024年經濟總體處於向潛在增速中樞回歸的過程。在以寬財政主導的穩增長政策協同發力的情況下,預計2024年上半年市場風險偏好總體較低,傳統生產力相對占優,基建、地產穩增長和出口出海性價比紅利需關註。
隨著經濟內生動能觸及高位,預計無風險利率在下半年或呈現波動下行趨勢,疊加市場的信心穩步修復,2024年下半年可能形成股債雙牛格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賽道可能迎來估值彈性釋放,包括制造、科技和醫藥等領域。如果出現了新的技術突破,新質生產力或迎來間或性的投資機會
附註:
1、【2024年聚焦財政發力,關註財政貨幣配合】
2、【2024年聚焦財政發力,關註財政貨幣配合】
3、【2024年聚焦財政發力,關註財政貨幣配合】
4、【2024年地方兩會有何亮點?】
5、【破局,突圍——2024年宏觀年度展望】
6、【新質生產力深度解讀與投資推演】
7、【2023年12月PSL放量如何看?】
8、【12月外儲:國際收支平衡仍需密切關註】
9、【人民幣匯率升值與外資流入——奪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十】
10、風險提示:經濟超預期下行,政策落地不及預期,大國博弈超預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