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構建生態文明的綠色社會基礎

2024-01-23新聞
作者:盧春天(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外部約束表現為生態資源的可承載力,內生動力則與人們的環境意識、環保行動息息相關。因此,立足於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行動主體,需要從增強公眾環境意識與行為、著力培育綠色中堅力量、加快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創新環境治理實踐等方面構建起生態文明的綠色社會基礎。
增強公眾環境意識與行為
環境意識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看法的總和,是激發人們自覺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公眾環境意識與行為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在傳統工業社會,人們的環境意識尚未萌芽,為滿足生活發展需求肆意征服自然、搶奪資源。邁入21世紀之後,環境問題日益凸顯,推動人的社會行動與環境意識的自然融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發展模式刻不容緩。
增強公眾環境意識與行為對於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首先,環境改變是一個物理或化學過程,而這一過程是否構成「問題」,取決於「社會」,即社會對環境改變的「定義」,環境意識因此而萌發。環境意識能夠解釋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觀」或者「社會」根源,它與物理或化學的環境數據相對照,共同反映社會所面臨的環境狀況。其次,踐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體社會成員共同的環境保護行動,但從意識到行動還受到特定社會情境的影響,如制度安排、文化環境以及行動者心理等,需要將培育公眾環境意識與行為這一社會行動放置在更廣闊的社會結構中,從而促成對環境保護行動的更好理解,同時得到有關提升公眾環境意識水平的規律性認識,以便更好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行程。
著力培育綠色中堅力量
隨著20世紀70年代環境問題逐漸被人們重視以來,中等收入群體和精英群體在推動改善環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確定社會結構中的綠色社會群體,有助於擴大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力量。
當前,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中等收入群體有所擴大,該群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社會功能。當前,中國公眾對環境的關註存在結構性差異。許多實證研究指出,社會上收入水平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以及享有更高的社會職業聲望的群體更傾向於關心和保護弓境。這些群體的社會表征符合當下中國中堅力量特質,這一群體也是社會生產和消費的主力軍。當一個社會中的中等收入群體在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中占多數比例時,他們的綠色消費就成為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龐大穩定的結構性力量。因此,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更加註重社會結構中的群體力量,著力培育中等收入群體作為綠色發展的重要社會基礎,以其綠色消費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先導力量。
加快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是中國到2035年基本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之一。為推動綠色發展,國家釋出了一系列推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轉型的政策規範。不可否認,宏觀的環境政策對於促進環境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很多環境保護政策都具有自上而下、由外而內強制性約束的特點,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往往容易遭到扭曲難以發揮應有作用。因此,需要將貫徹落實環境政策的落腳點放置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社會行動中,加快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
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需要把人們的生產生活行為限制在生態資源和自然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生產生活方式的轉型涉及文化、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還有行動模式的全面變革,需要以整體性的眼光來協同推進人們生產生活方式變革。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從根本上來說需要全社會共同轉變發展觀念,在生產中透過觀念塑造、技術升級、消費模式創新等減少能源消耗和汙染物排放,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生活理念。同時,加大保護弓境的宣傳教育活動,使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成為社會普遍的行動自覺,喚醒廣大公眾自覺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
創新環境治理實踐
自現代科學技術產生以來,社會依靠技術的力量對自然環境產生了全方位甚至是顛覆性的影響,直接導致了全球環境問題和環境事件的頻發,人與環境的矛盾變得突出。隨著全球環境危機的加劇,社會對環境治理的技術與實踐的關註也逐漸升溫。
環境治理實踐是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份,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需要進一步創新環境治理實踐。環境治理實踐具有明顯的系統性,不僅需要從公眾的環境意識與行為方面進行引導和提升,還需要在制度機制等方面作出全面調適。首先,創新決策制度。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環境治理實踐的總目標,將生態文明建設與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統一起來,形成符合當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的生態文明制度。著力提高綠色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健全促進綠色低碳生活的相關制度,完善用水用能等領域價格形成機制,為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廣普及提供硬件支撐和機制保障。其次,創新環境管理制度,實施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建設環境汙染協同治理機制,開展聯合環境監測和執法工作。設立跨區域行政聯席會議制度,協同處置跨區域環境汙染事件。最後,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環保行動,形成推動綠色低碳的文明生活風尚。積極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綠色能源替代、鼓勵綠色消費等措施。以互聯網為依托,構建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數碼化平台,及時公開環境資訊和有效反饋公眾提出的建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是邁向新發展階段的一個社會過程,因此需要明確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社會力量和社會基礎。首先,增強公眾環境意識是推動社會綠色發展的先決條件,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環境意識,才能有相應的環境保護行為。其次,明確社會中哪些群體更加關心和愛護弓境,從而培育主導綠色消費的結構性基礎。再次,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離不開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需要在全社會中倡導綠色消費,以實際行動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最後,環境治理實踐離不開制度創新,需要從決策、管理等方面創新制度,健全公眾參與監督環境治理的體制機制。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綠色社會基礎,有助於在全社會形成人人參與、事事環保、時刻崇尚生態文明的環境意識和行為,最終匯聚起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力量。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