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沖破紅軍村2道防線,合圍賽利多沃,烏軍剛突圍又被包圍。頓巴斯地區戰火仍在熊熊燃燒,俄軍在近期取得的進展為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增添了新的變數。俄軍自攻占新格羅多夫卡後,便將矛頭直指波克羅夫斯克,試圖進一步擴大戰果,而烏軍則全力堅守,力圖抵擋俄軍的攻勢,雙方在波克羅夫斯克一線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
俄烏雙方目前都將波克羅夫斯克視為關鍵目標。從俄軍來看,攻占波克羅夫斯克將成為其向頓巴斯腹地推進的重要彈板,進一步擴大戰果,為接下來爭奪克拉瑪托爾斯克、斯洛維揚斯克等重要城市奠定基礎。
目前,俄軍已推進至距離波克羅夫斯克僅5-7公裏的位置,雙方之間僅隔著一排戰壕,戰局可謂千鈞一發。俄軍在此前攻勢中,以摧枯拉朽之勢突破了烏軍的前兩道防線——新格羅多夫卡-賽利多沃-烏克蘭斯克一線,這無疑證明了俄軍當前的攻勢具有強大的破壞力。如果俄軍繼續保持當前的攻勢,按照西方分析機構的預測,很可能在月底對波克羅夫斯克發起圍攻。
波克羅夫斯克是烏軍堅守的一座重要城市,其防禦工事並非輕易可攻破。烏克蘭軍隊在此建立了四道防線,其中最為堅固的便是波克羅夫斯克本身。為了應對俄軍的攻擊,烏軍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首先,他們從庫爾斯克集團軍中抽調了若幹營,並從頓巴斯其他防線及後方調集了大量兵力,以填補防線上的薄弱環節。然而,最初派遣的第71旅因訓練水平不足,未能抵擋住俄軍的猛烈進攻,很快陷入困境,幾乎全軍覆沒,僅剩下番號。隨即,烏軍決定增派三支具備較強戰鬥力的旅,每支旅約有2000名士兵,並迅速展開反攻,成功遏制了俄軍向賽利多沃的推進。
面對烏克蘭軍隊的頑強抵抗,俄軍戰術進行了重大調整,由早期的正面強攻轉向圍困戰術。在賽利多沃地區,俄軍集中火力,透過大量出動戰機,對該地及其周邊的運輸路線進行密集轟炸。其目標明確,就是切斷烏克蘭軍隊的補給路線,從而在物資和兵力的雙重壓力下迫使烏軍放棄抵抗。
俄軍的空襲和炮火攻擊非常精確,尤其是集中在賽利多沃及其附近的重要交通要道上。尤其是波克羅夫斯克西部的高速公路成了重點打擊目標,幾乎所有通往波克羅夫斯克的路線都遭到了封鎖。這不僅包括幾條關鍵鐵路,還涉及三條主要公路和多條鄉村土路,導致嚴重的交通堵塞。這種交通瓶頸極大削弱了烏軍的補給能力,使得他們的處境更加困難。
透過這樣的戰術,俄軍試圖在不直接攻克賽利多沃的情況下,利用持續的火力打擊和後勤壓力,逐步耗盡烏克蘭軍隊的資源與士氣,進而達到包圍並最終控制該地區的戰略目的。
烏軍在俄軍的猛烈攻勢下,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在彈藥供應方面。烏軍反攻強度的減弱,側面證明了其在彈藥儲備上出現了短缺的情況。目前,烏軍在頓巴斯地區正面戰場的作戰壓力巨大,而西方國家提供的軍事援助,在數量和質素上都難以滿足烏軍的需求。烏軍的後勤補給線較為脆弱,在俄軍空襲和炮擊之下,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俄軍當前的戰略意圖十分明確,那就是要穩步推進,逐步蠶食烏軍防線,最終拿下波克羅夫斯克。俄軍依托其強大的空中力量和炮兵火力,對烏軍形成了巨大的壓制優勢,其步步為營的作戰方式也展現了俄軍在戰場經驗和指揮能力上的優勢。但烏軍也並非束手待斃,他們在波克羅夫斯克一線頑強抵抗,並努力尋求外部援助。
俄軍在頓巴斯地區持續發力,其地面機動策略日益精妙,正逐步形成對烏軍的包圍圈。俄軍不再一味強攻,而是采用靈活多變的戰術,透過小股部隊繞過烏軍防禦陣地,並逐步集結兵力,對烏軍形成合圍之勢,意圖切斷烏軍補給線,瓦解烏軍抵抗意誌,最終徹底掌控頓巴斯地區。
俄軍目前將重點放在了賽利多沃以及其周邊區域的包圍行動上。俄軍利用兵力優勢,采取迂回穿插的方式,繞過烏軍堅守的陣地,逐步縮小對賽利多沃的包圍圈。據俄羅斯軍事專家馬特維丘克的估計,俄軍最快在一周內便可完成對賽利多沃的合圍。
俄軍與烏軍在該區域的兵力對比十分懸殊,據【福布斯】報道,俄軍人數是烏軍的四倍之多,這使得俄軍在戰場上擁有了絕對的優勢。俄軍透過「鉗形包圍」戰術,試圖突破烏軍在波克羅夫斯克方向的防線,並在賽利多沃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最終將被圍困的烏軍徹底殲滅。值得註意的是,烏軍在防禦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一旦某一處陣地崩潰,其鄰近陣地往往也需要撤退,以避免被俄軍包圍而造成更大損失。
俄軍不僅在賽利多沃方向發力,更將進攻目標擴充套件至更廣闊的區域,意圖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包圍圈,殲滅更多烏軍有生力量。俄軍南翼的進攻目標,主要包括烏克蘭斯克和戈爾尼亞克兩座城市,並試圖將之前被圍困的4個烏軍教的殘余部隊一並殲滅。
在烏克蘭斯克方向,俄軍取得了一系列進展,成功突破了列索夫卡的防線,目前已逼近烏克蘭斯克東部。隨著從南、北、東三面逐步推進,俄軍正試圖對烏克蘭斯克形成半包圍態勢,意圖進一步封鎖該地區,最終實作對其全面控制。與此同時,在戈爾尼亞克方向,俄軍的進攻行動也取得了重要突破,部隊已經進入戈爾尼亞克北部,並在該區域的東北部建立了據點,企圖透過鉗制戰術對烏軍施加壓力。此外,俄軍在戈爾尼亞克的煤礦設施展開了破壞行動,或意圖切斷烏軍賴以維持的經濟資源,從而削弱其戰鬥力與持續抵抗的能力。
這一系列行動顯示出俄軍對戰略要地的掌控正在逐步加強,並透過占領關鍵區域、打擊烏軍的後勤和經濟資源,進一步鞏固其在戰場上的優勢。這種多線推進和資源打擊的結合,可能預示著俄軍在未來的行動中將更加註重對烏軍後方支持系統的瓦解,以達成對烏克蘭抵抗力量的全面壓制。
俄軍也在積極構建包圍圈的另一端,以期形成一個完整的包圍圈,將目標區域的烏軍徹底包圍,並將其殲滅。克拉斯諾戈羅夫卡被俄軍選為包圍圈的另一端,俄軍利用克拉斯諾戈羅夫卡附近的沃爾奇亞河以及湖泊作為屏障,以阻擋烏軍可能的增援或撤退。目前,俄軍已經控制了克拉斯諾戈羅夫卡,但其西部和西北部的一些街道尚未完全清除烏軍殘余。
俄軍從克拉斯諾戈羅夫卡出發,其先頭部隊已經向西推進約2.7公裏,並有可能攻占8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此舉意味著俄軍正加速構建包圍圈,意圖盡快將包圍圈合攏,將被圍困的烏軍徹底消滅。
俄軍透過靈活機動的作戰方式,逐步擴大對頓巴斯地區的控制權,其「步步為營」的戰術,展現了其對戰場形勢的精準把控以及對作戰原則的深刻理解。
同時,俄軍也展現了其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能夠持續不斷地為前線部隊提供物資和人員補充。烏軍雖然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但仍在頑強抵抗,並試圖利用有限的資源,延緩俄軍進攻的步伐。這場戰役的最終走向,仍需依靠時間和戰場形勢的演變來判斷。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