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戰的時候,美國在中國弄了飛行航空大隊,來給中國抗戰幫忙。在這幾個航空大隊裏,大家最熟悉的是第十四航空大隊,也就是後來特別出名的「飛虎隊」。不過除了十四大隊,還有一支航空隊叫第二十航空隊也很有名,這支隊差不多承擔了抗戰最後一年轟炸日本本土的全部任務。這場持續了一年的轟炸任務,被羅斯福當成中國戰區最重要的任務,它叫「馬特洪恩」計劃。
一、中國戰場的首要任務
1941 年 12 月,日本攻擊了珍珠港,這就導致太平洋戰爭爆發了。日本海軍挑起太平洋戰爭的目的特別明確,就是要除掉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力量,保證日軍在遠東戰場和東南亞戰場能夠順利展開進攻,還得守護日本本土的安全。然而日本沒能達成心願,1943 年的中途島之戰和瓜島戰役能說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日軍在這些戰役裏輸得很慘,只得放棄對美軍的進攻態勢。美軍則開始改變之前的防守態勢,在太平洋戰場上向日軍發起全面進攻。
光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軍展開反擊不行,美國政府琢磨著在遠東的中國戰區,也搞同樣的對日進攻。按照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研究的結果,美軍打算在中國戰區啟動一個頂級的戰略任務,就是安排一支厲害的轟炸大隊,從中國戰區直接飛往日本本土去轟炸。這個戰略任務叫「馬特洪恩」計劃,負責執行的是第二十航空隊。
轟炸日本本土這事兒,老早就被美軍列入了戰略任務裏,可因為美國本土離日本太遠,一直沒弄成。要是直接派轟炸機去炸日本,只能從中國或者離日本近點的島嶼出發,綜合考慮後勤補給、機場大小、天氣等各種因素,從中國出發去炸日本是最合適的。1943 年,羅斯福跟中國戰區最高領導人蔣介石講,說了轟炸日本本土的重要性,還建議蔣介石在成都修五個大型的轟炸機場,好讓 B-29 新型轟炸機去執行任務。
為了達成這個計劃,國民政府召集了幾十萬工人去修建機場,給「馬特洪恩」計劃的執行打下基礎。
二、計劃的落實
1944 年 6 月,成都各處的機場差不多都建好了,第二十航空隊把印度加爾各答和中國成都的機場當作基礎,開啟了「馬特洪恩」計劃。從 1944 年 6 月到 1945 年 4 月,這個航空隊總共實施了 49 次轟炸行動,轟炸的地方包括中國東部淪陷的區域、日本本土、台灣,還有東南亞的像泰國、印度尼西亞這些地方。
就執行的成效而言,真不咋樣。1944 年 6 月 5 日,航空隊從印度啟程,展開第一次轟炸行動,要炸的是泰國曼谷的日本鐵路。然而在出發前,接連碰上轟炸機出故障和天氣改變這類突發狀況,致使 98 架轟炸機裏最終僅有 18 架飛到曼谷,轟炸的效果差得很。
6 月 15 號,航空隊安排了 70 架轟炸機去日本本土的八幡工業基地。轟炸隊在成都機場準備好就陸續出發,到日本的時候就剩下 47 架了。可倒黴的是,八幡工業基地的煙霧擋住了轟炸機的視線,好多轟炸機只能靠著不太準的雷達扔炸彈,最後只有 1 架轟炸機把炸彈全扔準了,被轟炸的日本工廠幾乎沒啥損失。不過,中美兩國對這次轟炸都熱烈報道了,因為這是美軍飛機第二次成功飛到日本本土轟炸,對鼓舞士氣特別有意義。
有學者表示,瞧瞧中美兩國投入的眾多人力、物力和財力,「馬特洪恩」計劃所達成的成效壓根沒達到兩國最初的預想。特別是羅斯福在這計劃上費了好多心思,還把它列為中國戰區的頂級任務。這在美國引發了好多人的懷疑,有人覺得馬特洪恩計劃轟炸的目標不對頭,與其大老遠跑去炸日本本土的鋼鐵廠,倒不如直接炸運輸原料的船只。還有人質疑為啥不把這個任務交給戰鬥經驗更足的飛虎隊。甚至有人把這計劃的意義徹底否定了,覺得它對戰爭的推進一點作用沒有。
三、羅斯福為啥這麽執著
面對這麽多的質疑聲,羅斯福本人壓根沒回應為啥這麽看重這一轟炸計劃,還把它列在中國戰區任務的最高級別裏。
這一說法出現後,很快又有人表示懷疑,要知道在馬特蒙恩計劃實施的前後,中美在修建機場貸款的事兒上鬧得很兇。羅斯福變卦了,拒絕支付給國民政府承諾的 10 億美元貸款,中國戰區也一直沒取代歐洲戰場,沒成為美國優先考慮的物件。羅斯福對馬特洪恩計劃期待很高,為此投入了好多資源,可他好像沒太把中國戰區當回事兒。這麽一看,羅斯福的形象好像挺「扭曲」和「分裂」的。
問題又回到了最初那地方,就是「馬特洪恩」計劃真像之前學者說的那樣,一點效果都沒有嗎?其實吧,要是不看轟炸計劃在轟炸方面的成果,馬特洪恩計劃在戰略上還是挺有效果的。第二十航空隊襲擊日本的計劃,讓日軍對美軍的戰略想法判斷錯了。就說 1944 年 6 月 15 號轟炸日本本土那次,日軍早就知道了美軍的轟炸計劃,所以從太平洋調部隊回日本本土防守。就在這天,美海軍向馬利安納群島進攻,原先在這的日本海、空軍正好被調回日本了。可以講馬特洪恩計劃把日本的軍事部署弄亂了,讓美軍打了日軍個猝不及防。另外,這回用來轟炸日本的 B-29 轟炸機,是美國新研制出來的最牛的轟炸機,計劃的實施給檢驗轟炸機效果提供了最好的機會。有學者覺得,要是把時間往後推,能看到 1945 年 8 月美軍扔原子彈時,用的飛機正是 B-29 轟炸機。不光這樣,在韓戰的時候,B-29 轟炸隊在北韓戰場上也是王牌,有拿核武器嚇唬別的國家的任務,從這個角度想,羅斯福把有試驗 B-29 轟炸機作用的馬特洪恩計劃看得那麽重要,也就不奇怪了。
文史君講
1944 至 1945 年的馬特洪恩計劃,是中美聯手搞出來的轟炸計劃,羅斯福在這上面費了好多心思。雖說從轟炸的成效來講,沒有特別出色的成果,不過在幹擾日軍軍事安排,還有測試 B - 29 轟炸機效能這些方面,那可是起了大作用。就沖這點,馬特洪恩計劃也有了一些讓人想不到的成效。
胡越英:【二戰後期美國馬特洪恩計劃與核戰略】,出自【抗日戰爭研究】2008 年第 3 期。
任東來:【1941 - 1949 年美國於中國的軍事機構及其變遷】,【抗日戰爭研究】1995 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