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中國的「文登川」之戰,摧毀美軍78輛坦克,打破裝甲集群作戰神話

2024-07-28軍情

坦克集群作戰,為何有「不可戰勝」的神話

坦克集群作戰,為何一度創下了「不可戰勝」的神話?讓我們把視野轉入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夜:1939年,德國對波蘭擬定的作戰計劃即將開展,然而在兵力部署上,德國對波蘭並沒有顯著的優勢。據相關數據統計,德軍參戰兵力有44個師,88.7萬人,另有62個師的預備兵力;而在波蘭方面,投入了7個集團軍,總兵力約100萬人。

在兵力對比相差20萬的情況下,德軍是如何僅用近1個月的時間,戰勝波蘭軍隊的?原來,在此戰中德國首先開創了將坦克大規模集群使用,突進敵軍戰線的這一作戰方式。據統計,德軍在此戰中調集了7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總計擁有坦克2800輛,而波蘭方面僅有870輛輕型坦克和裝甲車,而且多為混編使用。德波兩國爆發戰爭後,德國便透過坦克集群突進這一作戰方式,向波蘭發起了全線進攻,迅速突破了波軍防線,並以每天50到60千米的速度向波蘭腹地突進——而這也一度創造了坦克集群作戰「戰無不勝」的神話。

時間轉到1951年的北韓戰場,當時雖然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已經過去了近6年的時間。但是坦克集群作戰,突破敵軍防線的作戰方式仍然在戰場上有著普遍的適用性。當時,美軍在北韓第一次停戰談判進行之際,對我軍采取了夏秋反擊攻勢,試圖突破我軍防線。但是,在我軍北漢江以東,美軍碰到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文登川。文登川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西靠魚隱山,東鄰中七峰,中央縱貫一條公路,直通誌願軍後方,對誌願軍而言具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為預防美軍突破我軍防線,誌願軍67、68軍組成的第二十兵團在美軍計劃進攻文登川之際奉命入朝,其司令員為楊成武,政委為張南生。

面對我軍在文登川一帶部署的防線,美軍便計劃采用「坦克集群突進」這一作戰方式,來撕開我軍的防線陣地。當時,美軍將這一戰術稱之為「坦克劈入戰術」。在當時的美軍看來,誌願軍當時的作戰武器仍以步槍等輕武器為主,缺乏反坦作戰的武器裝備,更沒有應對機械化作戰兵團的防禦經驗。

我軍如何應對美軍「坦克劈入戰」

但是,美軍的此番軍事行動顯然低估了我軍的實際反坦克作戰水平。從反坦裝備上來看,早在韓戰爆發之前,就有一部份「美制」的反坦武器流入了中國。根據美方資料顯示,在抗日戰爭期間,依照【租借法案】的要求共計有2018具美制的「巴祖卡」火箭筒和多達多達376,900枚反坦克火箭彈運輸至中國,用以協助中國抵禦日軍坦克部隊。而在解放戰爭期間,國軍和解放軍雙方也大規模使用「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進行作戰——我軍使用的「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多數是從國軍那裏繳獲而來。此外,國民黨兵工署第二十一廠也仿制了60毫米「巴祖卡」火箭筒(稱為三六式火箭筒)和火箭彈。

而在北韓戰場上,這一種從國軍那裏繳獲的火箭筒也被誌願軍所大規模采用,這也為誌願軍的反坦作戰能力提供了一定的物質條件基礎。此外,據美方資料記載,入朝作戰的誌願軍也曾繳獲大批次的美韓反坦部隊的火箭筒,用以進行對美的反坦作戰,由於南韓軍隊裝備的3.5英寸「超級巴祖卡」被誌願軍大量俘獲,美軍甚至一度收回了前線韓軍所有的3.5英寸反坦克火箭筒,代之以60毫米的老型號「巴祖卡」。

而在作戰經驗上,誌願軍經過了為期一年的入朝作戰,在反坦的作戰技巧方面也獲取了一定的積累。比如在第一次戰役的雲山戰鬥中,第39軍以步兵排反坦克小組為主,采取先打頭尾,後炸中間坦克的靈活戰術,充分發揮無坐力炮、火箭筒等多種火器的威力,擊毀和繳獲「聯合國軍」坦克28輛。後來,誌願軍依據初期入朝作戰的反坦經驗,對部隊編制也作出了一定的整改,以應對美軍的坦克。在步兵連內,誌願軍戰士組成數個反坦克殲擊小組,每個小組由2~3人組成,攜帶反坦克手雷、爆破筒、炸藥包等,並配備衝鋒槍等自衛武器,必要時也采用以山炮、野炮直射的方法,打擊美軍坦克。

但當時的美軍並沒有意識到誌願軍與日俱增的反坦能力,1951年10月8日,美軍第2師加強坦克第72營、南韓軍第8師、戰車第31大隊和法國營,在航空兵、炮兵支援下,以近百輛坦克配合步兵向堅守文登裏公路的第204師陣地發起了猛烈的進攻,文登川之戰正式打響。據統計,為了攻破誌願軍文登川防禦陣線,美軍共即時發射了炮台1—3萬發,並且每次以20—40輛坦克組成一個集群,並在大量飛機掩護和步兵、工兵伴隨下對我軍陣地進行沖擊。

而我軍也迅速對美軍的進攻開展反擊。起初,換防陣地的第二十兵團六十七軍只有5個反坦克炮連,主要依靠輕便的無後坐力炮、火箭筒和反坦克手雷、地雷進行反坦克作戰。采取邊打邊補充,邊搶修工事,白天失去的陣地夜間反復奪回的辦法,與美軍反復爭奪。10月13日至15日,戰鬥異常激烈,連兵團指揮所也不時遭到美軍機騷擾。在緊要時刻,楊成武、張南生果斷地將六十七軍第二線作為預備隊的203師投入第一線,同時從六十八軍調一個師作為六十七軍的預備隊。經過3天惡戰,六十七軍頂住了美軍的瘋狂進攻,美軍付出了傷亡1.7萬人的代價。在這次戰鬥中,六十七軍創造了日殲美軍的最高記錄。

雖然雙方作戰都很少艱苦,但是中美兩國士兵都不願意就此放棄戰鬥。在戰鬥期間,楊成武曾經不僅向指揮員發問:「美軍傷亡這麽大,為什麽攻勢還這麽猛?」在初次進攻第六十七軍陣地無果後,美軍便打起了第六十八軍防守的魚隱山陣地的主意。當時,為了抵禦美軍的進攻,楊成武還特地調集了36門榴彈炮,加強了該陣地的防禦。但是六十八軍在與美軍的作戰過程中,依然感覺到火力不足,並稱是「地勢太險,導致火炮無法拉到射擊的位置。」情急之下,楊成武下達了「可以把炮拆掉,然後再搬上去」的命令。經過又一番惡戰,六十八軍才守住了魚隱山陣地。

在進攻魚隱山陣地無果後,美軍便開始將大規模坦克集群部隊瞄準文登川。美2師、偽8師、法國營乘誌願軍換防,立足未穩全線發起進攻。美、法軍集中近二百輛坦克,最多一次出動100多輛,主要是M46、M26坦克,沿文登裏向北公路兩側的川谷平原地帶實施「坦克劈入戰」。68軍在美軍情不明、地形不熟、陣地不完善的情況下,在人民軍既設陣地上打了一場倉促防禦戰。該軍第204師首當其沖,為迎擊美軍坦克,該師在文登公路西側設定反坦克陣地,集中全師反坦克武器,76.2毫米口徑反坦克炮1個營、山炮1個連、工兵1個連、無後座力炮27門、火箭筒49具,組成反坦克大隊,專門打坦克。

正當美軍坦克準備長驅直入,直撲誌願軍縱深的榴彈炮陣地之際。此時誌願軍炮兵把榴彈炮直瞄平射,轟退了美軍坦克集群,因此在戰術總結中專門出現了一個名詞,叫做「閘止陣地」,就是用大口徑火炮平射,起到最後一道閘門的作用。就這樣,承載著美軍勝利希望的「坦克集群」作戰,就在誌願軍的此番反坦克轟擊之下,被埋葬進了墳墓。據不完全統計,在10月12日至14日3天的戰鬥中,誌願軍就擊毀了美軍18輛坦克。而到10月20日時,誌願軍共擊毀美軍坦克28輛、擊傷8輛,始終牢牢地控制著文登川。在該戰役截止時,美軍共有78輛坦克遭到摧毀,文登川自此成為美國裝甲部隊的「傷心埋骨」之地。

為何美軍「坦克劈入」作戰,會以失敗告終

從雙方作戰兵力來看,美軍和誌願軍在文登川一戰中的物質條件差異仍然是較為懸殊的,那麽為什麽裝配有大量坦克的美軍,最終沒有獲得文登川戰役的勝利呢?

這便不得不提及美軍「坦克劈入」作戰的劣勢了,美軍的「坦克劈入」作戰雖然能夠在平原地形上屢屢奏效。但是在文登川一帶,狹窄的正面集中大量坦克容易遭到反坦克火力的打擊,聯合國軍的坦克劈入戰也正是因為如此在誌願軍多個反坦克團的反坦克武器打擊下損失慘重。

而在文登川戰役結束後,誌願軍的反坦克作戰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為打、炸「聯合國軍」坦克,各部隊重視構築反坦克陣地,在山腳挖坑道,沿公路和谷川地構築火器掩體、交通壕、反坦克壕及埋設反坦克地雷、設定防坦克障礙物等。比如第12軍第31師第91團在古直木裏地區防禦時,構築了以反坦克壕為骨幹,與塹壕、交通壕及各種障礙物相結合的反坦克陣地,反坦克分隊在該陣地靈活機動打坦克,取得在一次作戰中擊毀擊傷坦克6輛、繳獲坦克1輛的戰果。在此戰結束後,我軍打坦克的組織與戰法也有很大改進,突出在集中使用反坦克兵力、兵器,與「聯合國軍」坦克作鬥爭上表現。

為了紀念文登川一戰,我軍打破了美軍「坦克劈入」作戰的神話,楊得誌還特地留下詩歌一首:

談判無計挑戰端,

坦克劈入文登川。

以劣勝優破甲陣,

智勇將士震敵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