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鏈還能守住嗎?」 當殲-36的效能曝光後,這個問題迅速在美軍高層的研究會議上被反復投擲。作為中國空軍最新亮相的「戰轟機」,殲-36從外形到功能引發了廣泛熱議。而讓人意外的是,這次聲音最大的,不是來自中國的航空迷,而是美國媒體。他們不僅將殲-36稱作「一款改變遊戲規則的飛機」,還直言不諱地表示,殲-36「可能打亂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優勢」。那麽,這架戰轟機究竟是什麽來頭,何以讓全球目光為之一震?
一款飛機既能馳騁天空與敵機交手,又能掏出炸彈對地狂轟,這聽上去是不是像萬能「瑞士軍刀」?美媒確認,殲-36具備戰鬥機與轟炸機的雙重能力,其設計理念一上場就不同凡響。它不僅能夠搭載6噸彈藥,更能掛載長射程的鷹擊-21高超音速導彈,這些導彈可以輕松飛越上千公裏,精準打擊地面目標甚至航母戰鬥群。關鍵在於,這一切的操作還能在「無痕模式」下完成。說白了,就是在敵方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完成從「支援角色」到「致命一擊」的身份轉換。
更令人後背發涼的是,殲-36的作戰半徑超過3000公裏。這是什麽概念?從地理位置來看,它的攻擊範圍可以輕易覆蓋第一島鏈——美軍曾引以為傲的大門。甚至更遠的第二島鏈,諸如美國關島基地、菲律賓乃至澳洲,恐怕也無法高枕無憂。這並不是危言聳聽,美媒在分析中反復強調:殲-36的出現,可能會讓美軍在西太平洋區域的某些基地徹底「結束歷史舞台」。
美軍經營「島鏈防禦體系」可謂煞費苦心。從冷戰時期的戰略布置,到如今依然在加強第一、第二島鏈的空中力量,這一體系幾乎就是為了防止潛在對手進入太平洋。
然而,殲-36的亮相似乎讓這一構想岌岌可危。尤其是其隱身效能和超遠作戰半徑,使得美國在關島、沖繩等重要支點的軍事部署,突然顯得「底氣不足」。畢竟,誰會願意冒著成本高昂的基地被一擊摧毀的風險?
不僅如此,中國的東風系列導彈與殲-36的組合也引起了美軍的特別關註。有分析指出,這種「戰轟+導彈組合」已經形成海陸空一體化打擊模式——前方的飛機負責快速接近和破壞目標,而後方導彈負責補刀銷毀。這種戰術,可以說是在為中國關鍵的地區利益量身打造。
這種局面不僅讓美軍直呼「棘手」,也讓亞太地區的其他國家如南韓和日本開始重新考慮自身的空軍發展規劃,而澳洲則開始跟著喊著要「買更多戰機」。可以預見,這款飛機將讓整個亞太地區的軍備競賽直接「踩下加速鍵」,區域安全域勢的走向也更具變數。
面對此招,向來追求技術領先的美國當然不能坐以待斃。美媒直言,為應對殲-36,美國需要加速研發下一代戰機,甚至有人提出要「直接邁向第七代」。在他們的暢想中,這種戰機應具備超隱身、超機動、空天作戰等跨時代能力。聽上去很讓人期待,但現實卻有點骨感。
且不說這背後天文數碼般的研發費用——美軍剛剛交付不久的F-35專案花費了差不多1.7萬億美元,已經成了財政黑洞般的存在。即便有「花錢如流水」的傳統,開發一款超越殲-36的機型依然意味著巨大的技術挑戰和時間成本。而考慮到殲-36已經進入實用化階段,美國真的有時間來完成「追趕」嗎?從這個角度來說,殲-36的出現已經讓美軍措手不及。
事實上,殲-36的驚艷表現並不是偶然,而是中國航空工業積累多年的結果。其配置的大尺寸彈艙,不僅在隱身狀態下解決了大型導彈的掛載問題,還隱隱透出對未來作戰模式的大膽探索。
更令人嘆服的,是中國先進發動機技術的進步,讓殲-36能夠保持高機動性,並在戰略任務中遊刃有余。
回顧歷史,你會發現類似殲-36的隱身「戰轟」並非前無古人。蘇聯在冷戰時期也曾在這一方向上發力,比如蘇-34攻擊機,它同樣兼具空戰和對地能力。然而,殲-36不僅完全摒棄了蘇-34那種「重笨型設計」,還透過隱身和遠端作戰,實作了質的飛躍。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航空工業不僅在傳承中找到靈感,也在創新中實作彎道超車。
既然美國媒體拿殲-36說事,少不了將其與B-21「突襲者」轟炸機做對比。作為美空軍的秘密殺手鐧,B-21在隱身和長航程上的表現同樣堪稱「教科書級別」。不過,殲-36與其最大的不同在於功能定位——B-21側重戰略轟炸,主要用於執行威懾任務,而殲-36更像是「上陣殺敵」的全能選手。從作戰靈活性來看,後者顯然更適合當下快節奏戰爭的需求。
這種差異,既體現了兩國在空軍發展戰略上的分歧,也暗藏了不同設計背後的理念較量。美國的單一效能極致化思路,曾在冷戰時期獨領風騷,但如今殲-36的多工綜合設計,讓「能打能抗」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殲-36的橫空出世,確實讓中國空軍站上了新的台階。但這份榮耀的背後,也伴隨著風險和責任。美媒的聲音向來誇張,但這次,或許它們不僅僅是在唱衰對手,更多是對未來局勢的不可控性感到擔憂。軍備競賽的升級往往會走向兩個極端:一是讓各方陷入瘋狂燒錢的困局,二是讓意外的沖突成為導火索。而亞太地區,顯然耗不起任何一場代價慘重的沖突。
殲-36是一塊新的「拼圖」,但它究竟會拼出和平還是劍拔弩張的未來,沒人敢打包票。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圍繞它的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但正如熟悉的俗語所言,「拳頭硬的未必始終吃香,眼光準的才是真贏家。」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