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對於和平的追求,其境界遠超世界諸多角落。自古以來,鑄劍為犁的宏遠視野已跨越兩千載,正如屯墾戍邊的深厚傳統,見證了無數華夏子孫抗擊外侮、守護家園的崇高品質。位於新疆塔城地區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白楊市,與哈薩克接壤,坐落在塔城市、額敏縣、裕民縣及托裏縣之內。該師市肩負著近三百公裏邊境線的守衛任務,成為兵團中人均守護邊境線最長的師市。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裏,第九師白楊市一代又一代人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不懈奮鬥,許多抵邊連隊堅守崗位,直至2003年中哈兩國勘界,366平方公裏的爭議土地最終納入中國版圖。
第九師161團6連(原十一連)是離英雄「最近的地方」孫龍珍是他們共同的名字。秋風再起,第二十個秋日裏,民兵班的班長溫童瑤追憶起1969年6月的那段難忘往事——在那一天,蘇聯軍隊不顧國際法理,公然侵犯了中國的領土,深入裕民縣巴爾魯克山地區。當時年僅29歲、懷有身孕的第九師161團職工孫龍珍,為了守護國家的每一寸土地,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孫龍珍的精神一直照亮著我們前行的路。
英勇的事跡如同不落的鐘聲,穿越時空隧道,回響在一代又一代「孫龍珍班」民兵的心間。孫龍珍英勇犧牲之後,她生前所在的民兵班被永久地冠名為「孫龍珍民兵班」。這個班級的前身是161團牧一隊一連二班,位於祖國西北邊陲,中哈邊境的巴爾魯克山腳下,距離繁華的團部城區六十余公裏。在這裏,19屆共140余名女青年,曾經在孫龍珍女子民兵班履行職責。孫龍珍民兵班肩負著100公裏的邊境巡線任務,巡線途中環境險惡,需翻越數座險峻的大山。夏日裏,沿途布滿的駱駝刺和梭梭草,附著在衣衫之上,刺痛肌膚,瘙癢難耐;到了冬季,她們要在沒膝的雪地中跋涉,身上常常摔得青一塊、紫一塊,不時陷入雪坑,遭遇暴風雪的侵襲。面對重重困難,這些女民兵們從未言退,始終與邊防官兵攜手,共同完成每一次的長途巡邏任務。
英雄無語,歷史銘記。近年,英雄精神的召喚和鼓舞下,民兵們的訓練激情愈發高漲,她們順利地完成了上級布置的一項又一項重要任務。孫龍珍民兵班充分展現了堅韌不拔的精神,不畏艱辛,不懼勞苦,忠誠地守護著祖國的邊疆。她們與邊防、武警部隊協作無間,圓滿執行了巡邏和執勤任務,成功捉拿潛入者和非法外逃者40余名,有效攔截或勸返接近邊境的人員1000余次,以及數以萬計的牲畜。
青春在拼搏中煥發光彩,逆境與挑戰愈發能錘煉意誌、增強能力。截至2022年,該班級已傳承三代,始終堅守新時代維穩戍邊的重任,繼承兵團精神與胡楊精神、老兵精神,傳承革命紅色基因,延續紅色血脈,為這片美麗的土地奉獻著青春。
人生來並非皆英雄,「孫龍珍班」的職工原也是肉體凡胎,但披上戰袍,便賦予了她們無畏的勇氣與無盡的力量。她們舍棄脂粉,偏愛武裝,一代又一代的「花木蘭」前赴後繼,英勇鬥爭。孫龍珍民兵班因此榮獲全國婦聯頒發的「三八紅旗先進單位」稱號,全國總工會授予的「全國先進女職工集體」榮譽,以及解放軍原總參謀部頒發的「全國邊海防工作先進單位」表彰,並三次榮立集體三等功,榮獲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稱號。她們在這片國土上堅守信念、磨練意誌,如同白楊一般堅韌,深深紮根於邊陲之地。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先輩們的故事是鮮活的育人素材。孫龍珍屯墾戍邊陳列館,始建於2004年,原稱孫龍珍民兵班陳列室,旨在緬懷那位為守護國家尊嚴與領土完整而英勇捐軀的孫龍珍烈士。該館經過三輪精心擴建,終於在2009年正式更名為孫龍珍屯墾戍邊陳列館。
英雄的榮光未曾逝去,他們的豐碑永遠矗立人間。自2014年此館正式迎接公眾參觀以來,已接待了全國各地超過十萬遊客。它不僅是兵團首批授予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第九師白楊市的榮譽之地。該陳列館占地3422平方米,展館面積達300平方米,內含三個主要部份,細分為十個展區。館內精心收藏了孫龍珍烈士的遺物以及自建團以來各式軍墾實物、圖片等共500余件(幅)。此外,兩處實景再現讓人身臨其境。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五件珍品曾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舉辦的「中國夢、軍墾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60周年歷史文物展上,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成功展出。
當第九師播下「紅色種子」,無數兵團人在賡續血脈中砥礪奮進榮譽,是歷史的記憶,也是精神的承載。該館不僅再現了孫龍珍烈士的英雄事跡,全面反映了兵團第九師50多年來屯墾戍邊、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歷史車轍,孫龍珍屯墾戍邊陳列館每年開展各類教育活動近100場(次),接待社會各界參觀學習達上萬人(次)。
永承英雄遺誌,磨礪堅毅魂魄。孫龍珍烈士的旗幟,凝聚著一代又一代兵團人的不屈精神,這既是榮耀的象征,更是沈甸甸的責任。無論時代如何更叠,兵團人那既能持鋤又能握槍的堅定目光,始終緊盯著和平與繁榮。風雲變幻之中,英雄的旗幟必將獵獵作響,永遠高揚;歲月流轉之間,英雄的血脈亦將源源不斷,代代相承!
(中國日報新疆站記者毛衛華|馬倩妮)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