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中國做出最壞打算,如果俄羅斯戰敗,中國必須得做的三件事

2024-09-18軍情

俄烏沖突進入第三個年頭,戰局撲朔迷離,未來走向難以預料,即使是最的軍事分析家也難以預測最終的勝利者。這場戰爭對全球格局的沖擊波及甚廣,中國自然需要審慎應對,做好充分準備,以應對各種潛在挑戰。

假如,只是假設,俄羅斯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沖突中落敗,那麽中國需要著重關註並妥善處理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首先,國防建設需要提速增效。古人雲「唇亡齒寒」,中俄兩國恰如唇齒相依,一國的安危直接影響另一國的安全環境。

俄烏沖突爆發後,俄羅斯承受著來自西方的巨大壓力,包括嚴厲的封鎖和制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中國所面臨的地緣政治壓力。為了支持烏克蘭,美國及其北約盟友已經投入了超過兩千億美元的巨額資金,足見其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削弱俄羅斯的決心。

一旦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上遭遇重大挫折,西方世界下一個目標很可能就會轉向中國。更令人擔憂的是,如果普京因為戰爭失利而失去權力,新的俄羅斯領導層是否還會延續中俄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這個問題充滿了不確定性。

新政府有可能倒向西方,甚至加入到遏制中國的陣營中。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中國在北方邊境將再次面臨巨大的軍事壓力。

因此,如果俄羅斯真的面臨戰敗的風險,中國就需要抓住時機,加快國防力量建設的步伐,確保即使在最惡劣的外部環境下,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也能得到可靠保障。

此外,俄軍在烏克蘭戰場上的表現暴露出俄制武器裝備在實戰中存在的一些不足,這也提醒中國必須減少對俄制武器的依賴,進一步增強自主研發能力。

幸運的是,中國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國防工業的獨立自主。盡管過去曾大量引進俄制武器裝備,但這些裝備在中國軍隊中的地位已經逐漸下降。

例如,中國空軍曾經裝備的蘇-27、蘇-30MKK以及蘇-35等俄制「側衛」系列戰機,其效能已被中國自主研發的「側衛」改進型全面超越,退居二線。

其次,建立健全的國內經濟迴圈體系至關重要。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經濟騰飛,連續十多年保持著平均超過7%的驚人增長速度,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

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一定程度上的代價,那就是中國經濟對西方國家的依賴度有所提高。一旦西方國家決定與中國經濟全面脫鉤,並利用各種手段脅迫其他國家孤立中國,中國經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俄烏沖突的升級有可能成為催化劑,加速這一行程。如果俄羅斯戰敗,西方國家的信心勢必膨脹,這將促使他們加快與中國脫鉤的步伐。

事實上,早在2018年,美國前總統杜林普就挑起了對華貿易戰,這表明西方國家早已萌生了將中國排除出全球貿易體系的念頭。但由於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國,西方國家在采取行動時不得不有所顧忌。

如果俄羅斯戰敗,而新一屆俄羅斯政府選擇親近西方,那麽西方國家將可以輕易獲得廉價的工業能源,從而加速其自身的工業復蘇,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屆時,即使中國擁有龐大的工業產能,但西方國家已經能夠實作自給自足,很可能不再需要與中國保持現有的貿易關系。

為了防範這種潛在的風險,中國需要做好最壞的打算,其中建立起獨立自主的經濟內迴圈體系是重中之重。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中國本身就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且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消費能力也在穩步提升。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比任何國家都更有條件建立起完善的經濟內迴圈體系。最後,中國需要在國際社會爭取更廣泛的支持。

回顧俄烏沖突,俄羅斯給我們上了重要一課,這堂課的重點不是軍事上的輕敵,也不是經濟上的準備不足,而是如何在沖突初期就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

對俄羅斯而言,「特別軍事行動」是為了拯救俄羅斯民族的命運,也是對北約東擴的回應,其出發點和合理性毋庸置疑。

俄羅斯在外交上的表現卻差強人意,在沖突初期,俄羅斯幾乎被塑造成人人喊打的「侵略者」。直到後來普京調整外交策略,開始積極與亞非拉國家接觸,才逐漸扭轉了被動局面。

俄羅斯為何會在外交上犯下如此錯誤?這與俄羅斯人根深蒂固的「歐洲情結」密不可分。他們總是把自己視為歐洲國家,思想中帶有強烈的「歐洲中心主義」色彩。也正因如此,俄羅斯從一開始就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群體:西方國家並不代表整個國際社會。

除了西方國家,世界上還有廣大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他們同樣可以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盡管俄羅斯後來意識到了這一點,並及時調整了外交策略,但最初的失誤已經使其在國際社會中陷入被動,這也是俄羅斯國際話語權不斷下降的原因之一。

中國必須從俄羅斯的經驗教訓中吸取經驗,避免重蹈覆轍。值得肯定的是,中國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發展中國家的聲音,多年來持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並與許多國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因此,中國被國際社會孤立的風險相對較低。

總而言之,俄烏沖突的未來走向充滿了不確定性,其對全球格局的影響也將持續發酵。中國需要保持高度警惕,積極應對各種潛在挑戰,特別是在國防建設、經濟發展和外交策略等方面做好充分準備,以確保國家安全和未來發展不受外部環境的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