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就是二戰的「點火者」。要不是德國挑起事端,這場硬塞給世界人民的悲劇基本不太可能出現,這是沒法否認的事實。
從物理學的層面來講,在一所房子中,如果沒有多少可燃物,含氧量也低,就算有人故意縱火,這房子咋能燃起大火呢?所以,光指責德國引發了二戰的戰火,這有些不全面。大家都沒好好琢磨當時國際關系裏的深層問題。
實際上,老是嚷嚷著要維護自由的美國,恰恰是給德國創造「縱火」契機的元兇。這事兒啊,得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的 1918 年初講起。
唯恐世界不安寧的,那就是美國!
1918 年初,俄國裏邊有了巨大的變化,一個新國家冒出來了,協約國也散了。美國加入作戰讓反德那一方力量變強了,德國不再腹背受敵,能緩口氣了,一方面用不多的兵力牽制剛出現的蘇俄,想要弄個新的戰略大後方;另一方面能向西線集中很多兵力,打算稱霸歐洲。
這會兒,美國總統韋遜弄出了有名的「十四點原則」,直接就讓歷史行程變了。這「十四點原則」大概的內容是:
(1)各個國家不能搞秘密的外交,所有的外交事務都得簽訂公開的協定。
(2)每個國家都擁有在海上航行的絕對自由權利。
(3)把所有的貿易壁壘都廢除掉,保證貿易是平等的。
(4)各個國家都依照相關的協定進行裁軍。
(5)妥善處理殖民地的問題,不但得公平對待殖民地民眾的利益,還得考慮殖民地政府的合理訴求。
(6)各個國家的軍隊從蘇俄撤離,保證讓蘇俄成為一個擁有主權且獨立的國家。
(7)德軍從比利時撤離,確保比利時成為擁有主權且獨立的國家。
(8)德軍從法國撤離,原本被德軍掌控的亞爾薩斯、洛林這兩個地方還給了法國。
(9)依據民族成分,對意大利的疆界進行重新劃分。
(10)按照奧匈帝國老百姓的想法,準許各個民族自己管理自己。
(11)讓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內哥羅這三個國家恢復到戰前的領土範圍。
(12)承認鄂圖曼帝國掌控著土耳其的部份領土,不過土耳其境內的各個民族都有自治的權利,達達尼爾海峽被定為永久的國際航道。
(13)重建有出海口的波蘭,保證它的主權是獨立的。
(14)成立國際聯合組織,讓這個組織帶頭守護各國的主權獨立以及領土完整。
要是韋遜的「十四點原則」真能全都落實好,明眼人都能瞧出來,整個這一套對德國那是最有好處的。而對於英、法這倆戰前國際規則的制定者來說,那是最不利的。
在那個時候,英國和法國在全球的海外殖民地是最多的,實力夠強,能弄市場壟斷和貿易壁壘。要是韋遜提的經濟原則、殖民地原則還有海上自由航行原則真能實作,那英法兩國的經濟體系就得遭到重大打擊,綜合國力也會跟著下降。
德國原本就沒多少外海殖民地,在打仗的時候,大部份殖民地還都被敵國給占了。要是韋遜的十四點原則能全都實作,德國憑借自己新興的工業體系,反而能更輕松地開拓海外市場。
最糟糕的是,要是民族自治原則真能施行。不管是英國、法國,還是奧匈帝國、沙俄帝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肯定會在轉眼間就陷入內部紛爭當中。那時候,德國周邊就會冒出一大群新的小國家。憑借自身的綜合國力,德國能更輕松地把周邊的小國變成自己的勢力範圍。
這正是德國人一直心心念念想要達成的大統一計劃。在此之前,英法兩國搞分而治之那一套,使得德意誌民族始終處於分裂的狀況,德意誌民族的故土常常變成列強爭鬥的主要戰場,還總是淪為列強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犧牲品。
要是依照韋遜所提出的民族自治的原則,那德國之前發動的三次統一戰爭還有這次世界大戰都沒達成的統一規劃,光靠說說就能成真。因此把亞爾薩斯、洛林這兩塊地方還給法國,對德國來講,那是好處更多。
韋遜的「十四點原則」剛一發表,不光英國、法國、意大利這些國家不信,就連德國人也不信這是真事兒,覺得這是用來打擊德軍士氣的招數。
其中,歐洲各國最覺得不安的是最後那個原則,就是建立國際聯盟的原則。這個機構既不是世界的政府機構,又不是能約束各國的議會,沒掌握軍隊,也沒有經濟來源,那要怎麽解決國際糾紛呢?
不過呢,參戰的各個國家在戰火之中都破爛不堪了,不管這場戰爭誰輸誰贏,戰後都得重新建設家園,而這所有的事情都得指望財大氣粗的美國。因為不想得罪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這三個老牌的列強只能忍氣吞聲,還偷偷地把這個「十四點原則」變成打擊德軍士氣的武器。
居心不良
雖說美國總統韋遜老是把反對割地賠款掛在嘴邊,還講自己是要拯救世界人民。可實際上,他那所謂的「十四點原則」,不過是美國用來攪亂歐洲和亞洲,方便日後稱霸世界的手段而已。
要是英國跟法國不服氣。行啊,美國就不管這場戰爭了,英國和法國準會被德國揍得屁滾尿流,要不美國背地裏再給德國幫幫忙,那時候,世界秩序的建立者就不是英國和法國啦。
另外,就第 13 條原則來說,重建有出海口的波蘭,這顯然是在歐洲中心地帶埋雷呀。波蘭要是想擁有出海口,就得向西從德國的地盤上搶,或者向北從新成立的蘇俄那奪。可是,德國和蘇俄能同意嗎?
可以看出來,美國的韋遜集團一邊拿德國去算計英國跟法國,一邊又用波蘭和蘇俄來牽制德國,亞洲各國則成了美國還沒顯露出用途的棋子。
韋遜集團之所以這般言行不一,關鍵在於當時美國的軍事實力比較弱,世界秩序的主導者仍然是英國和法國。為了完全打破原來的世界秩序,美國只得一步步下套,讓歐洲列強互掐,最後兩邊催債,成功坐上世界霸主的位置。
果真是這樣,過了 8 個月,到了 1918 年 8 月上旬,英國遠征軍使勁兒出擊,把德軍打得不停後退。
8 月 8 日,德軍士氣萎靡,盟友接連宣布投降。在這種寡不敵眾的情況下,德國只好主動向英、法、美三國提出停戰的請求,不過停戰的條件是按照韋遜「十四點原則」的內容來處理戰後的相關問題。
這可真是個千古難見的奇葩情況。身為戰敗國的德國,竟然能趾高氣揚地宣布投降,而且靠投降這一招還能撈到發動戰爭都得不到的好處。
作為戰勝國的英國和法國,不但沒撈著戰勝國應得的好處,反倒大虧特虧。特別是中國,名義上也算戰勝國,可可憐憐的,照樣改變不了被列強欺負的情形。
要說戰後各國都得裁軍這個原則,對美國和德國都有好處。歐洲列強都裁軍的話,美國就不用操心兵力不夠的事兒了。德國呢,本來就戰敗了,軍事肯定會受到很大限制,如果戰勝國也大規模裁軍,那德國也就不怕英法兩國的報復啦。
沒多久,國際聯盟建立了,德國由於是戰敗國,沒能進去。剛誕生的蘇俄因為意識形態的緣故也進不去。倡導成立國際聯盟的美國,隨便找個由頭,就沒加入。反而是有美國支持的日本和意大利,老是破壞國際聯盟定的規矩,使勁搞軍事擴張。
最終,這個國際聯盟組織削弱了英國和法國的作用,由此給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隱患。
德國戰敗後得靠著韋遜「十四點原則」重新崛起。德國綜合實力沒受太大損傷,擴張的心思還在,跟英法的仇也沒解開。被孤立的蘇俄肯定會對周邊列強小心提防,奧匈帝國和土耳其帝國被拆分後,新出現的小國彼此之間矛盾一堆。
可英法兩國盼著歐洲那些新冒出來的小國能給他們在東側當個緩沖帶。這時候,歐洲各國亂成了一鍋粥,到處都被美國這個在外面的國家管著,美國稍微動點手腳,歐洲這火藥桶就會馬上炸了。
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讓美國給算計啦
那時候的德國,雖說有世界頂尖的軍事體系和厲害的工業體系,可它把周邊所有國家和民族都給得罪光了,樹敵無數。而且它的海上航道還被敵國限制住了,所以註定當不了世界大國。只要有著稱霸世界心思的德國還繼續冒險亂來,當時歐洲四強的英、法、俄、意以及新出現的很多小國家必然會遭受重大損失。
另外,在亞洲這一塊兒,中國、蘇俄跟日本相互爭鬥完以後,亞洲大陸上就沒哪個國家能消停了。到那個時候,美國這邊賣長矛,那邊賣盾牌,你們可勁兒打,武器不夠就都來我這買,藥品物資啥都有,我兩邊都賣。等你們不打了,戰後要重建家園,還得跟我借錢。
好比在「九一八事變」前後,侵華日軍主要靠從美國那裏獲取發動戰爭的各種資源,中國人民卻遭遇武器禁運,只能幹瞅著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國領土。等打得差不多時,美國以救世主姿態參戰,最後兩邊好處都占。就這麽著,美國把世界各國都給算計了。
不得不說,韋遜的「十四點原則」稱得上是世界歷史中最出色的陽謀。美國的韋遜集團不光給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了火種以及縱火的條件,還讓美國順利地坐享其成。德國和日本變成了美國稱霸全球路上的棋子,這兩國以自身的悲劇成就了美國如今的輝煌。
二戰結束以後,美國對待中東問題,還是依照韋遜「十四點原則」來辦,結果讓中東地區老是打仗。可到了現在,依舊有好多國家願意給美國當馬前卒,被美國賣了還幫著數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