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時隔30年,中美再次電磁對峙,從無力反擊到憑實力取勝

2024-07-07軍情

回顧歷史,國家實力總是在不知不覺中交替輪回,例如,中美之間曾發生過無數次海空電磁對峙。

從1994年黃海對峙開始,到近日在南海持續12小時的電磁對抗,勝負未定既有必然也有偶然。然而,雙方實力此消彼長,經過長達30年的你追我趕,中方終於實作了從被全面壓制到憑實力完勝的艱難過程。

美軍憑借強大的電磁壓制力量,做到指哪打哪;解放軍雖然充滿豪情,但無力反擊。

1994年10月,黃海海域發生了一件令海軍蒙羞且銘記於心的重大事件。當時,美國聲稱北方半島核專案進入實戰化階段,若不加以遏制可能制造出核武器,於是以聯合核查為由,派出「小鷹」號航母戰鬥群進入黃海,封鎖其西海岸。

美國向來不會無緣無故做出這種舉動,果然不久後,「小鷹」號航母戰鬥群就開始行動,攔截了一艘剛完成任務回家的091型核潛艇。

091型403艇獨自巡航歸來,卻遭遇了占據絕對優勢的美航母戰鬥群的立體圍堵。不論這是有意為之還是意外相遇,美軍都不會放過這一良機。

這是一艘戰略級核潛艇,近距離圍堵不僅能讓美軍一睹中國最先進核潛艇的全貌,還可以順便收集其聲紋等情報特征。

因此,美航母戰鬥群迅速出動了3艘驅逐艦,並派遣多架S-3艦載反潛機升空,對403艇進行實戰化搜潛攻擊演練。

在接下來的72小時內,美軍發動了7次模擬攻擊,甚至直接使用主動聲吶探測攻擊,被立體包圍的403艇毫無還手之力,只能不斷機動求援。

盡管被堵在家門口,且基地近在咫尺,但由於雙方實力懸殊,特別是武器裝備至少差了兩代,海空軍制定了多個救援方案,卻未輕易出手。

當時仍希望透過和平方式解決,保持克制。結果導致403艇在孤立無援的狀態下,被美航母戰鬥群連續模擬攻擊。

最終,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派出兩架殲-8II和兩架蘇-27趕赴事發地。這兩款當時空軍最先進的戰機以「再不走就開火」的姿態,將美軍的F-14戰鬥機和航母逼退,解救了受困72小時的403艇。無論如何,這件事都讓海軍感到憋屈。

其實,在圍堵403艇的同時,「小鷹」號航母也沒有片刻閑置,對正在東海進行聯合演習的解放軍實施了偵察和幹擾。

經過海灣戰爭的洗禮,美國軍隊已經邁入資訊化時代,具備超視距遠端攻擊能力,基本上能夠精準打擊任何目標。

他們以解放軍為練兵物件,出動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進行強烈的電磁幹擾,使山東空軍的雷達螢幕一度被200多架戰機訊號覆蓋。

這樣的場景平常很難遇到,為了以防萬一,空軍出動了一架殲-7E和一架蘇-27到公海進行攔截偵察,同時還派出四架戰機尋找可能的幹擾源。

雷達未能發現目標,反而是殲-7E的飛行員憑借目視發現了罪魁禍首——美航母放飛的EA-6B「徘徊者」已深入領空50公裏。

類似情景在3天後再次上演,南京方向的空軍警戒雷達突然失控,700多架戰機在雷達螢幕上密布。

我們第一次真正體驗到現代電磁幹擾的威力,由於缺乏反制手段,也對前出救援403艇產生了更多顧慮。

美軍透過海空立體反潛和大範圍電磁支援等多種手段,成功實作了預期目標,獲取了所需情報後主動撤離,而非被迫離開。

兩年後,台海危機爆發,美國再次實施電子幹擾,沿海雷達屢次報警卻無有效反制手段。局勢一度緊張到接近準戰爭狀態。

美軍動用了兩個航母戰鬥群,一邊進行威懾,一邊放飛EA-6B電子戰飛機,虛構大量空中目標,致使沿海雷達螢幕上布滿亮點。

同時,美軍透過阻塞式電子訊號幹擾正常通訊網絡。據傳,演習期間,轟-6遭遇幹擾,無法釘選目標,雷達訊號遺失,連導彈都無法發射。

即使是東風快遞也未能幸免於難。東風-15導彈原本計劃批次發射,以對台島實施戰略威懾。

然而,有幾枚導彈在發射後無法追蹤,最終偏離了目標,事後分析認為這可能是受到電磁幹擾的結果。

透過這次實戰經驗的積累,軍工部門努力打造了北鬥導航系統,並開發了更先進的電子對抗和電磁壓制技術裝備。

很快,空軍系列中便出現了運-8、運-9高新機,以及-16D等電子戰飛機,這些裝備足以與美軍同類裝備一較高下。

6月下旬,美軍P-8A反潛巡邏機在南海仁愛礁空域投放聲吶,中國海警第一時間發現並成功打撈。

他們還將美軍投放的全過程錄制下來,有圖有真相,令美軍無從狡辯。然而,網絡上很快傳出菲律賓北部的網絡和電話通訊出現大範圍異常的訊息。

原本毫不相關的兩件事,在各種媒體的報道中被聯系在一起,甚至一度認為中方繳獲美軍反潛聲吶,引發雙方在南海的一場電磁戰,導致菲律賓在沒有防禦手段的情況下成了無辜受害者。

根據港台媒體的報道,美軍P-8A反潛機投放的聲吶被中國海警撈起後,美軍甚至出動軍艦企圖奪回。

然而,山東艦特混編隊正好在附近,於是立即出發支援海警執法,使得對峙升級,美軍緊急派出艦載E/A-18G電子戰飛機。

這次行動顯然不僅僅是為了收集情報,畢竟解放軍在過去30年裏已經大幅提升了裝備,403艇曾在72小時內被模擬攻擊7次的情況已成歷史。

因此,E/A-18G一上來就采取大規模行動,試圖對山東艦編隊進行電磁幹擾壓制,解放軍迅速反應,立即動用了運-9G電子戰飛機。

根據台媒報道,雙方在南海上空展示了最大的「誠意」進行較量,盡管電磁戰看不見,但持續了12個小時。

對抗強度可謂相當高,雙方都使出了自己的絕活以壓制對方。解放軍憑借主場優勢,派出了大型電子戰飛機,明顯在滯空時間和發射功率方面更具優勢。

美軍甚至派出了一架RC-135電子偵察機前來支援,盡管未見具體結果,但事後美軍確認撤離了菲律賓的「堤豐」中程導彈系統,這一度被認為是對抗失敗後的自保之舉。

此外,中方不僅擁有運-8/9系列的高新電子偵察機,還有更為先進的殲-16D電子戰飛機。

後者憑借後發優勢,其綜合效能已被廣泛認為超過了E/A-18G。在常規作戰中,僅需兩架殲-16D即可進行全頻段的電子壓制和幹擾,攻擊目標涵蓋衛星、雷達、手機及機載器材的通訊系統等,能夠迅速使對方的先進裝備陷入癱瘓。

參考E/A-18G曾「擊落」F-22的事例,殲-16D同樣具備這樣的能力。即使美軍航母戰鬥群派出大量艦載機,在這種激烈對抗中也難以全身而退。

在電磁對抗中占據優勢,顯然意味著擁有更可靠的制空權。一旦失去制空權,地面上的任何反抗都是徒勞。

從菲律賓受「神仙打架」影響,導致通訊和網絡訊號大範圍異常的情況來看,中美這次電磁對抗的強度確實非常誇張。

這也進一步證明了美軍在與解放軍的電磁大戰中沒有勝算,美軍部署在菲律賓的軍事基地及相關武器在實戰中存活的可能性不高。

電磁作戰是現代資訊戰爭中最核心的一環。盡管電磁權看不見,但其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制空權。

一旦失去電磁權,再先進的雷達、通訊系統和武器裝備的可靠性也會遭到徹底壓制,甚至可能被輕易摧毀。

因此,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解放軍不斷強化其電磁作戰能力,配備了如殲-16D、運-8/9系列高新機,以及殲-15D艦載電子戰飛機等,已經具備了陸海空立體化電磁對抗的實力。

在面對電磁作戰經驗豐富、相關裝備齊全的美軍時,解放軍從最初毫無反擊能力,到現在已經能夠平分秋色,甚至具備了壓制美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