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 前 言 ≻—●
俄烏沖突,一場突如其來的沖突,不僅震蕩了全球格局,也為中俄軍事合作帶來了新的變量。
有人說,這是中國「薅羊毛」的絕佳時機,俄羅斯軍工的「遺產」唾手可得;也有人說,這是前車之鑒,警示中國必須堅持自主研發,避免技術依賴。
真相究竟如何?
●—≺ 技術合作:是蜜糖還是砒霜? ≻—●
俄烏沖突讓俄羅斯的軍工實力暴露在聚光燈下,曾經被吹上天的「鋼鐵洪流」似乎有些褪色。T-72、T-80、T-90等主戰坦克在烏克蘭戰場上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精確制導武器的匱乏也讓俄軍在戰場上顯得捉襟見肘。
但這並不意味著俄羅斯軍工就徹底「拉胯」了,圖-160戰略轟炸機、「北風之神」級核潛艇、S-500防空導彈系統,這些「大殺器」依然是俄羅斯的「鎮國神器」,也是一些人眼中中國可以「抄作業」的物件。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些武器裝備對俄羅斯而言是戰略資產,怎麽可能輕易出售?就算中國願意付出高昂的代價,俄羅斯也不太可能松口。
畢竟這些武器是俄羅斯維護大國地位的底牌,一旦失去就等於自斷臂膀。
退一步講,就算俄羅斯願意出售部份技術,中國也要掂量掂量,這些技術是否真的適合自己。蘇-57戰鬥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雖然它在珠海航展上亮相,展現了獨特的彈艙設計和雷達遮蔽器等技術亮點,但其粗糙的做工和整體效能與中國自主研發的殲-20相比還是存在差距。
與其花費巨資引進蘇-57,不如集中資源繼續發展完善殲-20,甚至研發更先進的下一代戰機。
再來說說蘇霍伊177S發動機,這款發動機被蘇霍伊官方宣傳為可以與殲-20適配,看樣子似乎是一個不錯的「備胎」選擇。
但是發動機可不是簡單的「隨插即用」,它需要與飛機的整體設計進行深度融合,才能發揮最佳效能,而且177S的可靠性還有待驗證,貿然換裝可能會帶來一系列技術風險。
而且中國也擁有一支龐大的工程師隊伍,殲-20、東風-17等先進武器的出現,證明了中國軍工的實力,與其依賴俄羅斯的技術,不如繼續加大自主研發的力度,走出一條獨立自主的國防現代化道路。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中俄軍事技術合作就完全沒有意義,在某些特定領域,例如航空發動機技術,中國仍然存在一些短板。
透過與俄羅斯合作引進部份技術,可以加快中國自主研發的行程,但這種合作必須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避免形成技術依賴,確保中國在技術合作中始終掌握主動權。
●—≺ 經驗借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俄烏沖突不僅暴露了俄羅斯武器裝備的不足,也暴露了俄軍在作戰理念、戰術運用等方面的問題,例如俄軍對無人機作戰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在戰場上吃了不少虧。
中國軍隊可以從俄軍的經驗教訓中吸取教訓,提前做好準備,避免在未來的戰爭中重蹈覆轍。
俄軍在俄烏沖突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積累了大量的實戰經驗,這些經驗對中國軍隊來說是寶貴的財富。
透過研究俄軍的作戰案例,分析其戰術得失,可以幫助中國軍隊更好地理解現代戰爭的特點,提高自身的作戰能力。
例如俄軍在城市戰、巷戰中的經驗教訓,對於中國軍隊來說就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此外俄軍在應對西方武器裝備方面的經驗,也值得中國軍隊關註,例如俄軍在對抗「海馬斯」火箭炮、「標槍」反坦克導彈等西方武器裝備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這些經驗可以幫助中國軍隊更好地了解西方武器的效能,制定相應的反制措施。
當然,借鑒俄軍的經驗並不意味著照搬照抄,中國軍隊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對俄軍的經驗進行分析、消化、吸收,並將其轉化為適合自己的作戰理念和戰術方法。
除了實戰經驗,俄軍在武器裝備改進方面的經驗也值得中國軍隊學習,例如俄軍在改進坦克裝甲、提高防空能力等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這些嘗試雖然不一定都取得了成功,但仍然可以為中國軍工提供一些參考。
需要註意的是,學習俄軍的經驗並不意味著要放棄自主創新,中國軍隊需要在借鑒俄軍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加強自主研發,發展適合自身特點的武器裝備和作戰理論。
俄烏沖突是一面鏡子,照出了俄羅斯軍隊的優勢和不足,也為中國軍隊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
●—≺ 潛在風險與挑戰:如履薄冰,慎之又慎 ≻—●
中俄軍事合作並非一帆風順,需要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審慎評估,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首先是技術風險,不能過於依靠俄羅斯,尤其是關鍵性技術,最好是學習或者自己研發,因為如果俄羅斯在關鍵技術上出妖蛾子,那麽中國會防不勝防。
曾經中國就在技術上吃過虧,這個教訓不能忘記。
其次是安全風險,中俄軍事合作可能會引起西方國家的警惕和反制,加大對中國的戰略壓力,尤其是在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這種風險更不容忽視。
再次是合作模式的挑戰,如何平衡技術引進與自主研發,如何在合作中保護中國的國家利益,是中俄軍事合作面臨的重大挑戰。
此外俄烏沖突中也暴露出了俄羅斯武器裝備的可靠性問題,例如一些俄制坦克在戰場上的表現不如預期。
中國在引進俄制武器裝備時,需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充分的評估和驗證,避免引進「豆腐渣工程」。
如何規避這些風險,是中國在開展中俄軍事合作時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一方面,要堅持自主研發為主的方針,避免對俄羅斯技術形成依賴。
另一方面,要加強與俄羅斯的溝通和協調,建立互信互利的合作機制,確保合作的順利進行。
●—≺ 結論 ≻—●
俄烏沖突為中俄軍事合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國需要在充分評估風險的基礎上,謹慎選擇技術引進和經驗借鑒的方式,並堅持自主研發確保國家安全和軍事實力的持續提升。
中俄軍事合作不應僅僅局限於武器裝備的交易,更應該註重在軍事理論、作戰訓練、情報共享等領域的合作,透過加強交流與合作,可以增進兩國軍隊的互信,提高共同應對安全挑戰的能力。
中俄軍事合作應該建立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雙方應該加強溝通和協調,妥善處理合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確保合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資料:
首次飛行訓練!蘇-57展示「落葉飄」~~~.央視軍事.2024-11-07
ОБРАЩЕНИЕ К ПОСЕТИТЕЛЮ.蘇霍伊 [參照日期2017-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