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想以一敵三?英國上將:中俄伊威脅大,到2030年,陸軍實力翻3倍

2024-09-27軍情

曾幾何時,大英帝國雄踞七海,日不落國「威名」遠揚。

然而,隨著歷史向前,昔日榮光漸漸褪色。

2024年初春,美國【國家利益】雜誌。

在一篇【英國皇家海軍的航母時代結束了】的文章中,以冷峻客觀的筆觸,直指英國當前的軍事實力現狀。

文章認為,曾經傲視群雄的日不落帝國,如今已降為中等強國。

這一評價,如一把利劍,直插英國人心窩。

文章直言不諱地指出:

英國應該正視現實,不要再將寶貴的資源投入到航母建設和維護上。

相反,應該將這些資金用於發展潛艇、兩棲作戰艦等其他軍備系統。

最後給出了一個嚴厲的警告:

「如果英國執迷不悟,固守過去的榮光,不僅無法維持中等強國的地位,更有可能淪為三流國家。」

這番話語雖然刺耳,卻也不無道理。

01

一個時代結束了

十八世紀,大英帝國如日中天。

其殖民版圖之廣,令人嘆為觀止。

從東方的印度次大陸,到西方的北美大陸;

從南半球的澳洲,到北方的加拿大,英國的旗飄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正是這廣袤的疆域,自詡為「日不落帝國」。

意思是,無論何時,總有一片土地沐浴在陽光之下。

然而,正當英國人沈浸在帝國中時,衰退的跡象已逐漸顯露。

許多史學家認為,早在十八世紀後期,英國就已顯露頹勢。

工業革命帶來的繁榮,掩蓋了內部漸生的隱憂。

轉眼間,兩次世界大戰爆發。

英國雖然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卻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二戰結束後,世界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昔日的歐洲列強,如今不得不屈居於新崛起的超級大國之下。

英國也不例外,從曾經的世界中心,淪為美國的「小弟」。

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影響力,都已無法與昔日相提並論。

二戰後,世界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

曾經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一個個離英國的掌控。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掙脫了英國,宣告獨立。

隨後,帝國的版圖不斷縮小。

非洲大陸上,曾經的殖民地紛紛覺醒。

從1950年代開始,加納、尼日利亞、肯雅等國相繼獨立,英國影響力日漸式微。

這段時期,被歷史學家們稱為「非洲獨立浪潮」。

中東地區,蘇伊士運河危機後,英國在這個戰略要地的影響力大幅下降。

加勒比海地區的殖民地,也紛紛脫離英國的統治。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

隨著英國在亞洲最後一塊殖民地的離去。

一個時代結束了。

02

失去殖民地、話語權,債務重重

英國失去了對其殖民地的直接控制,同時,也失去了大量的資源和市場。

必須重新調整,其貿易模式,尋找新的市場和合作夥伴。

投資流向和資本積累,發生變化,需要重新配置資產。

失去帝國後,英國更加註重與歐洲大陸的關系。

最終在1973年,加入了歐洲經濟共同體。

自此,英國從一個全球性的帝國,轉變為一個主要在區域和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的普通國家。

二戰後,英國還面臨了巨額戰爭債務。

英國在戰爭中的支出,導致了國家債務的大幅增加。

戰爭結束,英國國債已經達到了本地生產總值(GDP)的近250%。

戰後,英國不得不將大量預算,用於償還債務利息。

這限制了在其他領域的投資。

如基礎設施、社會福利和教育。

為了重建戰後破碎的經濟,英國不得不尋求美國的經濟援助。

1946年,英國與美國簽訂了【布雷頓森林協定】,獲得43億美元貸款。

後來透過【1947年英美財政協定】得到了進一步的資助。

由於財政壓力,英國在1949年被迫將英鎊貶值,與美元的固定匯率從4.03美元兌換1英鎊,降至2.80美元。

這一貶值措施,原本是想提高英國的出口競爭力,但同時也說明了英國經濟實力下降。

2024年夏天,倫敦泰晤士河畔透著一股難言的憂慮。

7月28日,英國財政大臣站在唐寧街10號門前,向全國宣布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訊息:

國家正面臨破產的邊緣。

這番話,敲在每個英國人的心頭。

曾幾何時,大英帝國的金融中心倫敦城是何等的繁華,而今卻陷入了窘境。

03

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

然而,就在這樣嚴峻的經濟形勢下,英國軍方卻傳出了令人費解的聲音。

今年6月,剛剛就任的英國陸軍參謀長羅蘭·沃克。

居然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

他聲稱,英國正面臨來自中國、俄羅斯和伊朗的地緣政治威脅,以此為由呼籲大幅增強軍事實力。

沃克的目標,是在短短三年將陸軍實力翻倍。

到2030年,要達到目前的三倍。

這樣的言論,不禁讓人想起了英國歷史上那些輝煌的時刻。

特拉法加海戰中納爾遜的英勇,滑鐵盧戰役中威靈頓公爵的果斷。

然而,今非昔比,當年叱咤風雲的大英帝國,如今卻難以維系基本的財政收支。

今天的英國軍隊,卻在不斷縮減。

截至最新統計,英國軍隊總人數僅有13.81萬人。

不僅是陸軍,就連引以為傲的皇家海軍和曾經叱咤風雲的皇家空軍,也都在經歷著人員裁減。

再看陸軍裝備,變化更是觸目驚心。

2016年,英國陸軍還擁有4129輛各類火炮和車輛。

短短七年過去,這個數碼驟減至3207輛。

坦克裝甲車的數量,也從1198輛銳減至882輛。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英國「挑戰者-2」主戰坦克也將進一步削減65輛,僅剩148輛將升級為所謂的「挑戰者-3」。

就連曾經傲視群雄的英國海軍,如今也難掩頹勢。

2020年,英國政府雄心勃勃地宣布投入80億美元建造新型軍艦。

然而,尷尬的是,這些新建的軍艦,卻因為預算不足而無法配備必要的艦載機。

由於武器裝備短缺和軍人數量減少。

英國在軍事上,可能將更加依賴美國。

英國皇家海軍和國防工業的狀況,也令人擔憂。

近年來,英國在海外使用軍力的嘗試,特別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並未取得預期。

阿富汗,盡管英國和其他國際部隊長期駐紮。

然而,事實卻遠比想象的要艱難。

盡管英國和其他國際部隊。

在阿富汗駐紮多年,但塔利班的反抗活動如同野火,屢屢死灰復燃。

2003年,英國又參與了伊拉克戰爭。

這場戰爭在英國國內引發了巨大爭議,成千上萬的民眾走上街頭抗議。

然而,時任首相布萊爾,還是堅持。

戰爭的結果並未如英國所願,反而陷入了曠日持久的沖突中。

這兩場戰爭,給英國帶來了沈重的代價。

截至202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英國在伊拉克戰爭中損失了179名軍人,在阿富汗戰爭中更是失去了453名寶貴的生命。

不僅如此,這兩場戰爭還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

根據一些估算。

英國在這兩場戰爭中,總支出可能超過200億英鎊。

這筆巨額開支,本可以用於改善國內民生,發展教育和醫療事業。

04

英國的出路

歷史的意義,不僅在於回顧過去,更在於啟迪未來。

如今的英國,已經不再是那個能夠主宰世界局勢的超級大國。

然而,有些英國政要似乎仍然沈浸在過去的榮光中。

妄圖與中國、俄羅斯、伊朗等新興強國較量。

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不禁讓人想起唐·吉訶德與風車決鬥的滑稽場景。

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大英帝國恐怕真的會淪為三流國家。

長期以來,英國一直緊隨美國的步伐,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著「忠實盟友」的角色。

然而,這種策略,是否仍然符合英國的國家利益,值得深思。

也許,是時候跳出這個固有的思維模式,重新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外交政策了。

只有夯實經濟基礎,提升綜合國力。

英國才能在國際上,重新贏得尊重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