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二戰歐洲戰場,美軍輕坦自信之殤

2025-01-14軍情

還在為自己的運氣發愁嗎?別擔心,關註我,讓你好運連連,財運亨通!

話說二戰那會兒,美軍在歐洲戰場上的輕型坦克使用,真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

輕坦這玩意兒,跑得快是真快,可皮薄餡兒少也是不爭的事實。

按理說,在歐洲那種絞肉機般的戰場上,輕坦活脫脫就是個活靶子。

蘇聯和德國後期基本都淘汰了這玩意兒,可美國人卻跟寶貝似的,從「斯圖亞特」到「霞飛」,楞是造了上萬輛。

這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麽藥?

想想看,1943年,庫爾斯克坦克大戰打得天昏地暗,T-34和虎式坦克捉對廝殺,那場面,簡直燃爆了。

擱這節骨眼兒上,美國人居然推出了「霞飛」輕型坦克,75毫米炮看著還行,可那薄皮大餡的裝甲,真夠嗆。

這就好比穿著背心去參加UFC,不是找虐嗎?

五名乘員擠在狹小的車廂裏,想想都憋屈,機動性再好,也扛不住一發穿甲彈啊。

美軍自己心裏也清楚,所以「霞飛」很少上一線,基本淪為了戰場「氣氛組」。

其實,早在1938年,美國人就開始琢磨新坦克了。

除了大名鼎鼎的謝爾曼,還有「斯圖亞特」輕型坦克。

這小家夥,14.7噸的體重,37毫米的炮,最大優點就是跑得快,每小時56公裏,妥妥的「小鋼炮」。

可到了北非戰場,它那點兒裝甲根本不夠看,經常被德軍一頓胖揍。

英國人更絕,直接把繳獲的「斯圖亞特」改成了「袋鼠」運兵車,算是廢物利用了。

有人說,輕坦主要用於偵察。

這話聽著有理,可美國人造了八千多輛「斯圖亞特」,就為了偵察?

這也太奢侈了吧!

實際上,輕坦在當時的主要任務還是支援步兵,偶爾客串一下反坦克,欺負欺負意大利的豆丁坦克還行,碰上德軍的虎式豹式,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那麽,美國人為啥對輕坦如此執著呢?

這跟他們的戰略重心有關。

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坦克普遍較弱,「斯圖亞特」在那兒還能耀武揚威一番。

在歐洲戰場,美軍參戰較晚,對戰場的殘酷性估計不足,加上強大的工業實力,造啥都跟下餃子似的,所以輕坦也跟著湊熱鬧。

再往前追溯,輕坦的鼻祖還得說是法國的雷諾FT-17。

這小家夥在一戰時期橫空出世,首次采用了旋轉炮塔和後置後驅,堪稱現代坦克的雛形。

它雖然弱不禁風,但卻引領了輕坦的潮流。

兩戰期間,輕坦憑借低廉的成本和便捷的生產,成了許多國家的香餑餑。

如今,輕坦早已結束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火力更猛、防護更強的步兵戰車。

不過,輕坦並非一無是處。

在一些特殊場合,比如空降作戰,輕巧靈活的輕坦依然有用武之地。

就像最近烏克蘭戰場上出現的輕型裝甲車,在復雜地形中穿梭自如,執行偵察、突襲等任務,也打出了不錯的戰績。

回過頭來看,美軍在二戰中對輕坦的執著,或許源於戰略誤判和工業自信。

他們低估了歐洲戰場的殘酷性,高估了輕坦的生存能力。

這就好比一個富二代,拿著玩具槍去參加真人CS,最後只能鎩羽而歸。

(個人總結)美軍在二戰中使用輕坦的經歷,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武器裝備的發展必須緊貼實戰需求。

再強大的工業實力,也無法彌補戰術思想的落後。

如今,資訊化戰爭時代已經到來,無人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層出不窮,未來戰場將更加復雜多變。

我們必須以更開放的視野、更創新的思維,去迎接新的挑戰。

說不定,哪天輕坦的概念又會以全新的形式回歸戰場,誰知道呢?

這就像元宇宙的概念,現在看著虛無縹緲,說不定哪天就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