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當年花1億買航母送祖國,宣布破產的愛國商人,現在怎麽樣了?

2024-09-18軍情

2003年,當瓦良格號航母在歷經三年多的漫長航行後終於抵達大連港,徐增平站在碼頭邊,心情五味雜陳。

這艘曾經銹跡斑斑的「廢鐵」,此刻在他眼中卻是祖國海軍的未來。

然而,在這個值得慶祝的時刻,很少有人知道,這艘航母背後的故事,是一個商人傾盡家財、背負破產風險的艱難歷程。

一個契機,改變一生

徐增平從未想過自己會與航母產生聯系。

作為香港創律集團的創始人,他的生活原本是商業上的成功與日常的繁忙。

然而,1998年的一個電話,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彼時,烏克蘭決定出售瓦良格號航空母艦,而中國當時還沒有航母,這對中國海軍來說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機遇。

為了國家的航母夢,徐增平毅然決定以個人名義參與競購,然而這一步意味著他要承擔巨大的風險——資金、談判、運輸,以及面對各國政府的種種刁難。

當他決定出手時,他已經清楚,這不僅是一次商業行動,而是為了祖國的海軍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從商人到愛國行動者

與烏克蘭談判的過程中,徐增平很快意識到,作為個人買家,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烏克蘭政府的要求苛刻——必須出具5000萬美元的存款證明,且必須承諾不將航母用於軍事用途。

這對於任何個人而言,都是無法輕松應對的困難。

但徐增平沒有退縮。他開始尋找資金,甚至動用了個人和公司幾乎全部的財力來達成協定。

1998年,徐增平終於與烏克蘭政府達成協定,以1800萬美元購得瓦良格號,但這僅僅是個開始。

為了確保航母順利回國,他還需要解決巨額運輸費用,並面對可能的各種國際阻力。

土耳其海峽的難關:破產邊緣的艱難時刻

瓦良格號從烏克蘭出發的那一刻,徐增平以為自己終於可以松一口氣。

但命運並沒有那麽眷顧他。

當瓦良格號途經土耳其海峽時,土耳其政府突然宣布,以航母體積過大為由,拒絕放行。

更令徐增平震驚的是,土耳其要求支付10億美元的保證金,才能允許航母透過。

面對如此巨大的難題,徐增平幾乎陷入了絕境。

他的公司資金已經耗盡,拖船費和港口費每天都在增長,拖得越久,他的經濟壓力就越大。

甚至一度,創律集團瀕臨破產邊緣,員工薪金難以為繼,合作夥伴紛紛撤資。

這個時候,他沒有選擇放棄,而是繼續透過外交渠道與土耳其政府談判。

經過100多天的交涉,在中國駐土耳其大使館的幫助下,土耳其政府最終同意撤銷10億美元的要求,並允許瓦良格號繼續航行。

這一刻,徐增平知道,雖然困難重重,但自己終於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回國路上的艱辛:航母帶來的榮譽與重擔

瓦良格號終於在2003年抵達大連港,但當它停靠港口時,迎接它的是一堆生銹的「廢鐵」。

對於徐增平而言,這艘航母不僅耗費了他的大量金錢,更幾乎讓他傾家蕩產。

瓦良格號的內部機械器材被烏克蘭政府拆除,原本答應提供的設計圖紙也缺失了重要部份,航母的狀況遠比他想象的更糟糕。

然而,看到航母最終到達祖國,徐增平依然感到無比欣慰。

他深知,這艘航母的到來,對於中國的海軍發展具有裏程碑意義。

雖然公司因巨額開銷瀕臨破產,但他的內心是滿足的,因為這是一次為了國家的偉大冒險。

愛國信念:重振事業後的再次奉獻

瓦良格號回國後,徐增平的生活並沒有立即好轉。

他的公司陷入嚴重的財務危機,員工減少,資金鏈斷裂,甚至在一段時間內,香港的商業圈都在議論他是否能夠東山再起。

但徐增平並未因此停下腳步。他堅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

在重新投入商業的幾年後,徐增平逐漸恢復了元氣,並再度在香港打拼出一片天地。

雖然當年的購艦行動幾乎讓他破產,但他從未後悔過。2013年,徐增平受邀登上已經改名為「遼寧號」的瓦良格號參觀。

這一刻,他感受到了一份無與倫比的榮譽。

這艘航母,曾是他無數次在夢中縈繞的存在,而現在,它已成為中國海軍的重要組成部份。

無聲的愛國行動,成就一段傳奇

在如今的中國,航母已經成為我們國家海洋力量的象征。

而在這背後,徐增平的付出無人不知。他並沒有選擇站在公眾面前,而是低調地繼續為祖國做著貢獻。

他的愛國情懷不僅體現在商業成功上,更體現在為國家的未來默默奉獻上。

今天的徐增平,已成為廣東國防科技產業促進會的榮譽會長,繼續為國防科技領域貢獻力量。

他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商人如何在困境中重生的傳奇,更是一個愛國者為祖國奉獻一切的真實寫照。

瓦良格號的故事也許已成為歷史,但徐增平的精神和愛國情懷,將永遠留在中國人民的心中。 而如今的徐增平,已經退休,但作為政協文員,依舊為國家獻計獻策。

大家對此有什麽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金秋圖文激勵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