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無偵-7持續在琉球群島上盤旋 日本為美軍開的口子 解放軍洞察局勢

2024-09-18軍情

美國和日本或許未曾預料到,47年前日本為了便利美國海軍與空軍在太平洋的行動而專設的3海裏領海寬度,現在反而使得解放軍能在東海與西太平洋之間輕松行動。

近日,解放軍連續兩天利用無人機和艦隊透過九州島最南端的大隅海峽,往返西太平洋,幾乎把此地當作了自己的後花園。

(事實上,解放軍海軍每月都會經過日本近海進出第一島鏈)

6月25日午後,日本統合幕僚監部透露,偵測到一架來自中國大陸的解放軍無偵-7無人機在東海上空飛行,然後到達奄美大島西北方向,之後北轉並在東海再次進行了盤旋,最終向西北方向返回中國大陸。在此期間,日本空自西部航空隊派出戰機進行跟蹤。

(不到24小時內,日本兩次遭到解放軍的偵察)

6月26日淩晨1點,日本防衛省再度宣布,在鹿兒島西南大約50公裏的海域,監測到解放軍的052D開封艦和054A煙台艦正以編隊形式向東行駛穿過大隅海峽進入西太平洋。作為應對,日本海自部署了「白鷹」號導彈艇,空自則派出厚木基地的P-1巡邏機進行監控。

(日本海自攝影質素略有下降)

嚴格說來,這次無偵-7並未穿越大隅海峽,而是在九州島及奄美大島以西空域活動。但根據無偵-7的效能與航程,只要操作者稍加留心,穿過大隅海峽幾乎不成問題。

至於開封艦和煙台艦的航線,則完全是公開的行動。但這也反映了日本自食其果,因為大隅、對馬、宗谷和津輕這四個關鍵水道只有3海裏領海,這是日本自定的規則。在日本向聯合國重新送出檔修改之前,解放軍僅是在行使自由航行的權利,這一行為無可挑剔。

1977年,日本在【領海及毗鄰水域法】中確立了此制度,雖然表面上是為了國際貿易航線的便利及避免與無核三原則沖突,但實際上普遍認為日本這種「無私」是為了方便美國海軍和空軍的快速部署。當時冷戰正酣,美軍需要阻斷蘇聯核潛艇的通道,並隨時能介入北韓半島和台灣海峽的事務,因此日本政府提供了這一便利。但當這種做法適得其反時,對美國和日本來說,這的確非常痛苦。

(無偵-7在日本近海的活動)

當然,解放軍在東海和西太平洋的行動,並非是為了讓美日後悔他們近半世紀前的決定,而是有其現實意義。例如,無偵-7的航跡清晰地表明了其偵查任務的重要性。

根據日本統合幕僚監部提供的航跡圖,這架無偵-7在奄美大島西北部和九州島西部進行了長時間的盤旋,特別是在九州島西部,盤旋的距離超過了上百公裏。如果按無偵-7搭載高分辨率合成孔徑雷達、光電/紅外射頻單元等監視偵察器材來計算,它對九州島的觀測非常清楚。

考慮到數月前日本在九州和四國等地新建機場和港口,以便於美日介入台海,無偵-7此次出現可能是為了檢查這些工程的進度。

(日本空自對無偵-7只能擡頭仰視)

「騎臉輸出」的開封艦和煙台艦的目的更加明確。首先,這顯示了解放軍對日本近海的強烈興趣,希望盡可能多地了解這裏的地形地貌、風向潮汐等自然條件,同時監測日本海自和空自的反應速度,創造近距離觀察日本自衛隊的機會。

其次,解放軍海軍的遠洋航行通常會伴有補給艦,而此次僅由驅護艦組成,表明這是一次持續十天到半個月的突擊訓練任務。特意選擇透過大隅海峽這類關鍵水道,也是對駐日美軍和日本自衛隊的壓力測試,旨在觀察美日在解放軍靠近時的應對措施和反應速度。

雖然無偵-7和開封艦、煙台艦的行動時間接近,甚至兩艘軍艦離開東海時無偵-7可能才開始行動,但這明顯是兩種不同的行動,都反映了解放軍對該區域的重視。

(日方公布的開封艦和煙台艦的航向)

解放軍在日本近海的活動重視,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台海問題。從琉球群島到台北約600公裏,從奄美大島到台北則是850公裏,從九州島最南端的鹿兒島出發,距離僅1200公裏。

對現代海空力量來說,這些距離都不算遠。如果美日決定介入台海,從下決定到第一枚導彈在台島爆炸的時間可能不超過兩三個小時。因此,如何增大美日介入台海的代價,或者延長這個時間,一直是解放軍面臨的問題。

(琉球群島對現在的解放軍來說是隨到隨到)

現在看來,解放軍並不是被動應對,其核心策略並非阻止美日出兵,而是將戰線推至日本近海,迫使美日海空力量連門都出不了,更遑論介入台海了。

因此,解放軍在琉球群島-日本本島南部的頻繁活動,目的就是透過熟悉環境來確保美國和日本因高昂的代價而保持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