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殲35的初心是什麽?被這4個細節印證

2024-12-19軍情

殲35A以前叫FC-31,從名字能看出,當時它是沒有編制的——因為沒用上「殲」字。

FC-31專案開始啟動的時間 是2009年,距今已有15年。公眾第一次知道它是2012年6月,當時正在進行公路運輸的FC-31主機體被拍到,因為用迷彩布包裹的嚴嚴實實又恰逢端午節,所以被戲稱為「粽子機」。

僅僅四個月後,FC-31在沈陽首飛,官方命名為「鶻鷹」。鶻鷹也叫「海東青」,是東北地區特有的一種隼,屬於中型猛禽。我覺得用這個名字來給FC-31命名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誕生地在東北,中型、隱身先進戰鬥機。 話說在FC-31啟動的2009年,殲20已經立項了2年,為什麽還要再搞一個尺寸比殲20小一號的「中型四代機」呢?據參與過FC-31專案管理的汪亞衛老先生回憶, 當時立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外貿。

開發FC-31的,是由原中航第一、第二集團重組而來「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航空工業」),它成立第二年就 投資了FC-31。按 汪亞衛先生的說法, 立項是「考慮 國際航空市場對隱身戰機的需求」。

我們今天在回顧F-31時,可以留意以下下幾個細節,能幫助我們理解它當時的定位:

一、FC-31的行政專案總負責人,是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李玉海,他 同時也是殲-20的行政專案總負責人。

二、FC-31在啟動階段是「航空工業集團自主投資」。也就是說,它並沒有獲得國家撥款, 是企業自掏腰包。

三、飛機的總設計師是 601所的孫聰院士 ,他曾經主持設計過殲-11B、殲-15和殲-16。

四、 FC-31在原來新機研發的 行政、設計和質素三大系統之外, 首次設立了「總會計師系統」。

從以上幾點我們大概可以看出,FC-31鶻鷹在立項時的「初心」是要 拓展國際防務市場 。601所沒拿到重型殲擊機專案,但可低搞一款低配殲20用於出口。順理成章,風險肯定也是由企業來自行承擔。至於後來FC-31被部隊看中正式「參軍」,也在情理之中,正式服役也能給FC-31的外貿加分。其實,中國武器裝備「出口轉內銷」並不新鮮,從榴彈炮到主戰坦克, 都早有成功先例 2010年,在北京的一次會議上,「航空工業」明確了FC-31的研制目標是三個字: 「好、快、廉」, 也就是效能好、進度快和低成本。這三個字所透露出的「外貿」為主的定位已經非常明顯。

為了突出「快」,在設計過程中601所組建了「新機快速試制中心」,打破傳統流程,建立了一個 科研所和工廠協作的數碼化平台, 僅用3個月就完成了初步設計和結構參數的最佳化;6個月就完成了全機數碼化設計;11個月就實作了飛機總裝下線,結構零件數量減少50%,工裝數量減少了54%。 可以說,601所趟出了一條新飛機試制的新路。 在試制過程中, 沈陽所副總設計師王向明還主持了 零部件的 3d打印 工作。王向明 在潛心研究飛機結構的同時,還曾 鉆研了10多年3d打印技術。 在他的努力下, FC-31首次完成了四代機大尺寸、復雜結構的3d打印,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2012年10月,FC-31鶻鷹的01架由試飛員李國恩駕駛在沈陽首飛成功。僅用兩年時間就造出了四代戰機,沈飛創造了世界航空界的記錄。

不過,完成首飛的FC-31原型機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完善。從2014年起,沈陽所開始以01架為基礎對全機進行系統性升級。主要提升了三個方面: 一、隱身性;二、機動能力;三、內埋彈倉的武器數量和種類。

FC-31於 2014年10月首次出現在 第10屆珠海航展上,第一次參展就做了 飛行表演。中航工業集團在那次 航展期間,頻頻向媒體表示,「這是一款可以對外銷售的戰機。」 而且, 副總經理李玉海( 也就是前邊提到的FC-31專案的具體管理者)還 這樣 說:「FC-31除了 考慮裝備解放軍 外,還有專門的外銷型號,它將打破西方國家對隱身戰機市場的壟斷。」 沈飛也 向央視表示,FC-31有極大可能 用於出口和作為艦載機 裝備部隊。可見十年前讓 FC-31參軍就 有了一些眉目。

至於FC-31的作戰能力,沈飛在推介產品時毫不掩飾的對標了F-35,他們說 「和F-35相比,FC-31的優勢是性價比極高。」 還說,在研發時他們就已經 充分考慮了FC-31如何與F-35交戰,並且有信心取勝。

這次在珠海航展亮相的殲-35A,已經和第一次參展的FC-31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雖然目前還沒有海外買家簽約訂購的確切訊息公布, 但巴基斯坦被認為是最有可能首批引進的國家 。不管怎樣,同時擁有兩種4代戰機的事實,已經極大地提高了中國航空工業在世界上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