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最近跑去幾個太平洋國家,期間大力宣傳「台獨」思想,這事兒可不是沒有成本的。根據聯合早報的訊息,台南海域一度出現兩岸10艘戰艦緊張對峙的局面。台當局也向媒體透露,他們發現大陸在台灣周圍部署的海軍艦隊規模,竟然是近30年來最大的,差不多有90艘各種類別的艦艇聚集在台灣周邊。
不過,實事求是地說,島內的軍事實力還真不夠讓解放軍在第一島鏈上集結部隊。這招其實是項莊舞劍,目的在於震懾島內的「台獨」分子,也只是附帶效果。真正的目標還是為了增強島鏈防禦,瞄準美國,力圖沖擊美方在第一島鏈上的「枷鎖」。之前,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艾歷·史密斯公布了部隊調整的計劃,表示未來幾年將在美屬關島部署「海軍陸戰隊瀕海作戰團」。這支規模不大的部隊具備快速反應的能力,主要是為了應對所謂的「中國攻擊」。沒想到,美軍印太司令部的舉動也顯得野心勃勃。最近,一架航程高達12000公裏的戰略轟炸機出現在關島,針對的物件其實大家心裏都有數。這樣的情況下,解放軍有必要采取措施,防止美軍在亞太地區的作戰力量進一步增強,因此一系列演習和部隊調動也隨之展開。
從最近的訊息來看,解放軍在第一島鏈附近的一系列動作的確取得了明顯成效,美方被迫采取實際行動來規避風險。日本防衛省最近主動披露了一條資訊:美軍正從琉球基地撤退,開始聚集兵力回到關島。目前,駐紮在琉球群島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大約有19000名官兵,按照已經公布的計劃,美軍至少得從這兒調走9000人去其他基地,這差不多是當地駐軍人數的一半。美國海軍陸戰隊將官兵從沖繩遷到關島,可能需要花費高達86億美元,其中日本政府得承擔28億美元的費用。這麽大一筆錢,想想都能知道會引發多少爭議。不過,美日雙方還是頂住了這些壓力,開始了「搬家計劃」,這事兒可不是隨便做的哦。把琉球基地的部隊調到關島基地,最明顯的效果就是遠離了的海空優勢,這樣一來,重要的戰役戰術裝備就放到了看起來更安全的第二島鏈上。至於這種大規模後撤會對輿論產生多大的影響,特別是那些指望美軍來攪和台海的分子,這事兒大概也不是美軍最關心的了。
他們眼前的現實問題就是,近年來的軍事實力不斷提升:一方面,依靠區域拒止能力,島鏈上的美軍可謂是防守困難;畢竟那些基地是無法隨便移動的。另一方面,已經建立了越來越完善的雙航母戰鬥群,加上大量先進的陸基戰術飛機,實力對比的天平越來越向我們這邊傾斜。如果美軍繼續固守在琉球群島的基地上,反而會成了「活靶子」,眼下的首要任務就是得遠離的優勢作戰區域。這就是美軍為何要將駐點從第一島鏈上的琉球群島搬到第二島鏈的關島的主要原因。至於這個舉動究竟能發揮多大作用,現在還不太好下定論。不過,這一舉動確實生動地體現了美軍對第一島鏈的「不信任」。而最近大規模圍繞第一島鏈的部署,也客觀上加大了美軍「後撤」的緊迫感。畢竟美軍可不可能真指望第一島鏈的基地在戰爭時能發揮奇效,分批配置兵力至少能起到拖延的作用,至少能避免被「一鍋端」。
盡管美方為自己的這次「後撤」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稱是為了持續加強美日聯盟的威懾和應處能力共同努力、減輕對琉球群島當地社區的影響,但日方抗議琉球群島上的美軍基地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為什麽非要在2024年年末這個關鍵節點上開始搬遷?戰報可能會讓人誤解,但戰線可不是瞎說的,撤就是撤,這一點誰也掩飾不了。現在分子更得好好想一想:在美軍這次大規模撤退之後,自己應該咋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