梟龍這玩意兒,好多人都說成飛研發的呢。可真要好好掰扯一下的話,這種說法可不對。
啥是廠啊?啥是所呢?
中國航空業采用的是蘇聯那種廠所分離的模式,啥叫廠所分離呢?就是設計飛機的單位和生產飛機的廠家,這是相互獨立的兩個單位。
就拿我們平常老叫的沈飛來說,它指的是沈陽飛機工業集團,也叫112廠呢。這個單位是造飛機的,是實體產業。
沈陽有個單位叫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也叫601所呢。這單位就管設計飛機,設計好圖紙就交給112廠,讓112廠把飛機造出來。
601所和112廠是上下遊的合作關系呢,601所是上遊,112廠是下遊。
平常不少人愛講沈飛「沒把XX飛機的設計吃透」,這其實是目標找錯了。要知道沈飛就是112廠,飛機設計不歸他們管,那是601所負責的事兒。112廠才不管飛機咋設計呢,他們就照著601所給的圖紙造飛機就行。
一樣的,成都也有這麽兩家單位呢,就是611所和132廠。
132廠先成立的,它原來是從112廠分出來的,1964年就建成了。
611所是1970年成立的,它是從601所分出來的。
註意這個時間差,這表明132廠最初是有自己的設計團隊的。既能設計飛機,自己也能造飛機。
以前的殲 - 5甲、殲教 - 5,還有後來一些型號的殲 - 7,設計都是132廠自個兒的設計室搞的呢,這實力可真不一般啊。
就因為這個,給後來132廠和611所之間的競爭埋下了隱患。
2. 成都那邊廠和所之間的爭鬥
611所剛到成都那會,承擔著殲 - 9的研發工作。搞了好些年,到80年代初,這個專案下馬了。
70年代末的時候開始弄殲 - 7III專案了,132廠和611所就設計主導權爭起來了。兩邊還各自派了考察團,跑到羅馬尼亞和孟加拉去考察米格 - 21MF呢。
一直到1980年1月,三機部發了個檔,指定讓611所負責殲 - 7III專案,兩邊的爭奪這才畫上句號。
殲-7III啊,後來搞得可差勁了呢,總共就生產了17架。
1984年的時候,611所把三代新殲專案給拿下了,之後就搞出了殲 - 10,這一下可就牛起來了。殲 - 10的總設計師是宋文驄,好多人都知道他。宋文驄有個徒弟,這人就是殲 - 20的總設計師楊偉。
132廠的設計室呢,還在繼續深入研究殲 - 7呢。像後面的殲 - 7E、殲 - 7G這些機型啊,可都是他們弄出來的成果。
到了2003年的時候,為了防止重復搞建設,也為了不讓內部競爭把資源給消耗掉,132廠的設計室就被整合進611所了。
從這時候起,兩家就完全變成合作關系了。
3. 梟龍面臨的競爭
除了前面說的爭殲 - 7III的主導權,這兩邊到了90年代又在梟龍專案上較了一番勁。
梟龍專案走過了三個階段:
80年代中期的時候,中美巴三方弄了個佩刀II專案,這是第一世的情況。
80年代末期的時候,中美雙方弄了個超7專案,這就是第二世。
90年代中期,中巴兩國弄的超7/FC - 1專案,這就是第三世了。
你知道嗎?第一世和第二世都是132廠設計室負責主導的。為啥呢?因為佩刀II和超7都是在殲 - 7M的基礎上搞研發的,殲 - 7M可是132廠生產的。
就說90年代初吧,美國結束合作以後呢,中國就自己一個人推進超7計劃了,還找了俄羅斯合作,這些可都是132廠的設計室在推動的呢。
然後呢,在1993年的時候,超 - 7專案又重新啟動了,還把巴基斯坦拉過來一起合作呢,巴基斯坦可是作為潛在客戶的。
不過呢,專案的主導權落到了611所手裏,132廠設計室之前的全部研究資料都得轉交給人家。
忙乎了10年,結果是給別人做了嫁衣裳。
132廠心裏特別不服氣呢。
就這樣,132廠超7專案沒了之後呢,自己湊錢搞出了殲 - 7FS,後來又弄出了殲 - 7MF,就想跟超 - 7較較勁。
有點航空工業成都打比那味兒了。
超-7最初就打算以殲-7M為基礎,搞出一款便宜的輕型殲擊機,能達到第三代戰機的入門水準。
主要有3個改進之處:
換裝渦扇發動機來增大推力。80年代打算換美國的F404,90年代之後打算換俄羅斯的RD33。
2. 把載油量加上去,再換上更省油的渦扇,航程就能大幅提升了。
3. 把機頭進氣改成兩側進氣,這樣機頭空出來的地方就能用來裝大尺寸雷達了,飛機也就有了中距攔射的能力。掛點還增加到了7個,火力強度就提高了。
按照這些指標要求,前期又做了不少技術研究呢,132廠就打算在殲 - 7M的基礎上再弄出一款,去跟超7競爭,這就是後來的殲 - 7FS。
1996年8月,殲 - 7FS開始研發,132廠的陸英育擔任總設計師。由於搞超 - 7積攢了不少經驗,殲 - 7FS的研發速度很快,1998年6月就進行了首飛。到2001年2月的時候,初步試飛工作已經完成了。
殲-7FS也沒采用機頭進氣了,它不是超7那種兩側進氣的方式,而是下顎進氣。當時國產雷達發展得慢,這架飛機就選用了以色列的LE/M2032雷達,能探測到60公裏遠的地方,還可以同時追蹤8個空中目標呢。
殲-7FS沒有合適的渦扇發動機,所以就選了改進型渦噴-13II,這發動機最大推力也就7噸上下,和8噸級的RD33比起來,差距可不小呢。
殲-7FS嘛,好歹也算達成了超7最初設定的目標,啥目標呢?就是有完善的射控雷達,能具備中距攔射能力,還能改進中低空的機動效能。
並且呢,國內外有好多殲 - 7、米格 - 21、幻影III、F - 5之類的機型,這兩種(東西)要替換的目標就是這些機型。超7主要是賣給巴基斯坦的,這麽著,132廠就把殲 - 7FS的客戶定為中國海空軍了。
要是回到1996年殲 - 7FS剛立項的時候,這飛機可老有市場了。那會兒中國的海空軍啊,裝備了好多殲 - 6和殲 - 7呢。好多機型啊,別說有中距攔射的本事了,就連夜間作戰能力都沒有。就那麽少量引進的蘇 - 27,根本沒法大規模換裝,殲 - 10的進展也不咋地。要是殲 - 7FS能研發出來,對海空軍來說,那是相當有吸重力的。
問題在於,殲 - 7FS的進展也不咋地。這飛機一直拖到2001年才初步試飛完,2003年才把所有試飛任務都完成,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不過這時候殲 - 10都差不多完成試飛了。2003年的時候,空軍就先下手為強,訂了6架殲 - 10用來編寫訓練大綱。殲 - 7FS和殲 - 10比起來,那可差遠了。
更糟糕的是,這時候同為二代機的殲 - 8F也研制成功了。國產1492型雷達裝在這架飛機上,它能發射霹靂 - 12。還有啊,殲 - 8F的平台更大,還有空中加油的本事呢,綜合能力比殲 - 7FS強。
所以啊,殲 - 7FS沒有被海空軍列入裝備序列。
中國空軍為啥沒裝備梟龍呢?
其實吧,原因是一樣的,就是出來得太晚了。
梟龍在2003年就進行了首飛,2007年交付了第一架,到了2009年就成了完全體。
哪怕是到了2007年這個時候,殲 - 10都已經開始穩穩地量產了,殲 - 11B也快服役了。中國空軍根本就沒道理去裝備梟龍啊,這梟龍哪方面都比不上前面那倆機型呢。
你想啊,超7/梟龍1993年又重新啟動了專案,要是能在2000年之前就首飛的話,那情況說不定就不一樣嘍。當時空軍手裏有好多殲 - 6等著被替換呢,殲 - 10又不能馬上投入使用,這種情況下,空軍還真沒準兒會裝備一批梟龍呢。
就算是殲 - 7FS呢,要是能在2000年之前弄好,空軍也會尋思尋思的。
現在再看,90年代對中國航空業來說就像黎明前的黑暗。那時候好多技術都有了點兒苗頭,可真正用上都是2000年往後的事兒了。
那時候啊,不管啥型號,只要是跟航電、中距彈有點關系的專案,都拖拖拉拉的,慢得很。梟龍呢,1993年就開始搞了,一直到2007年才服役,這中間整整14年呢;殲 - 10從1986年就啟動了,結果到2004年才服役,耗時18年之久。
可太難了。
黑暗的黎明過去後,就不一樣嘍。殲 - 20專案2007年啟動,首飛只用了4年,再過6年就服役了,前前後後加起來也就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