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一度的新一屆英國範堡羅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剛剛結束,作為全球航空工業實力最強的國家,美國自然不會缺席這一重要的國際性航展,多家美國參展商都不遺余力地展示出了自家最先進的新型裝備。 這其中,一款名為「開局」系列的軍用無人機就引起了包括東道主英國在內的多國關註,因為其可能與某些型號的第六代艦載機共同影響包括美國和英國等國的下一代航空母艦的發展 。
美國參展商展出的「開局」系列無人機技術
據中國航空報報道,「開局」系列無人機可在航母上實作彈射起飛和攔阻著艦,其使用了先進的通用模組化設計理念,透過換裝不同的任務模組,人工智能系統控制下的「開局」無人機可執行航空偵察、空中預警、對地對海攻擊和爭奪制空權等作戰任務。不僅是單獨作戰,「開局」還可與諸如F-35隱身戰機協同作戰,作為有人駕駛的F-35戰鬥機的無人僚機。 尤其值得註意的是,這款無人機預計將在未來登上美國和英國等國的航母,且可完美契合美國海軍提出的「未來航母艦載機聯隊中的戰機,有約60%都是無人機」的構想 。
「開局」無人機與有人駕駛艦載機協同作戰預想圖
根據這一構想,美國海軍已經多次提出在未來發展6萬噸級核動力航母的設想,即現有的以搭載有人駕駛艦載機為主的10萬噸級航母在建造、使用和維護等方面的成本過高了。在以較小且較輕的艦載無人機替代有人駕駛艦載機後,航母的體量也可隨之減小,進而實作省錢的目標。 而如果保持航母采購支出金額不變,那美國海軍將有望獲得數量更多的航空母艦,「開局」無人機就是讓這件事情成真的重要裝備之一 。
「開局」無人機從英國航母上起飛預想圖
聽起來,這一思路似乎確實有幾分道理。如果未來的艦載無人機能在很大程度上追平現有的有人駕駛戰鬥機的作戰效能,那以尺寸更小且重量更輕的無人機來取代部份有人駕駛艦載機,進而換來航母建造難度、采購價格和全壽命周期使用成本的下降,看上去好像還真是個不錯的事情。然而問題真這麽簡單嗎?恐怕未必。 一個無可回避的問題在於,無論是作戰效能足夠高的艦載無人機還是第六代有人駕駛艦載機,其會且只會走尺寸放大化之路,唯有這樣才能滿足效能需求 。傳統的所謂「無人機一定比有人駕駛戰機更小更輕」的概念,其實早已是個偽命題。
MQ-25A的尺寸並不比有人駕駛艦載機小
就以美國海軍最新的MQ-25A「黃貂魚」無人艦載加油機為例,無論是在折疊翼狀態下還是在機翼展開的狀態下,其翼展都要比F/A-18E/F「超級大黃蜂」艦載戰鬥機大不少。 如果說2架F/A-18E/F能在美軍現役航母飛行甲板上並列置於1號、2號彈射器或3號、4號彈射器並等待放飛,那2架MQ-25A則完全不可能被並列置於同樣的位置,因為它們的機翼會發生沖突 。理想中的「無人機會比有人駕駛飛機更小」的情況,其實並沒有出現。
第六代戰鬥機註定會比現有的五代機更大
不僅如此,從陸基型第六代戰鬥機的發展大趨勢來看,其最大起飛重量或達40~45噸,整體尺寸註定比殲-20或F-22這樣的第五代重型戰鬥機大出去一個體量。即便是較為追求輕量化和緊湊化的艦載型戰鬥機,第六代艦載機的最大起飛重量恐也會來到約35噸的水平,依舊比全球現有各型號艦載戰鬥機大一圈。 在這種情況下,莫說是美國海軍提出的所謂「6萬噸級核動力航母」了,就連其手中的一票10萬噸級「超級航母」恐都會面臨因甲板和機庫尺寸不夠大所帶來的載機量顯著下降、艦載機甲板排程效率下降,以及艦載機放飛和著艦效率下降等問題,進而直接影響航母作戰效率 。
船塢尺寸限制了美國建造更大型航母的能力
至於說軍事圈中經常聽到的諸如「 10萬噸級是航母排水量最優解 」,以及「 美國海軍從實際使用中得出了‘航母甲板面積不是越大越好’這一經驗 」等說法,恐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國人故意放出的誤導性聲音。 原因很簡單,限制美國航母進一步提升排水量和放大艦體尺寸的一大原因在於,在僅有的能打造航母的美國紐波特紐斯造船廠內,其可容納並用於建造航母的船塢承載量極限,基本就是艦體長度330米左右、艦體寬度40米左右的約10萬噸級航母了 。除非對現有船塢進行大刀闊斧的擴建或從0打造更大的船塢,否則美國根本別想造出更大的航母。但這對於產能早已嚴重不足,尤其是各領域熟練工人均不夠用的美國來說,顯然不太可能。正因如此,其才屢屢對外釋放上述說法,以及頻繁放出發展中小噸位航母的風聲,目的恐就是對潛在對手的航母發展之路進行幹擾和誤導。
國產21號航母預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