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動人心的中俄轟炸機聯合巡航任務在白令海及阿拉斯加地區已成功落幕。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細節開始逐步披露,證實了這一事件背後的復雜性遠超初見端倪。
俄羅斯方面披露的資訊顯示,在中俄轟炸機執行巡航任務期間,中美俄三國的預警機可能在白令海上方進行了一場規模有限的"電子較量"。據示意圖分析,俄羅斯部署了其主力A-50預警機,美國方面則響應派出了E-3預警機,而中國則動用了空警-500預警機。顯而易見,在中俄轟炸機巡航白令海的同時,除了美國明顯地派出F-16和F-35戰鬥機,加拿大也派遣了F-18戰鬥機對中俄編隊進行所謂的"攔截",而在不為人知的電磁戰場上,同樣上演了一場緊張的對抗。
這次中俄轟炸機的巡航不僅是一次常規的軍事行動,更是在現代戰爭中電子戰能力的一次重要展示,凸顯了未來戰場多維度對抗的趨勢。
預警機在現代空中作戰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常被稱作戰鬥機的"力量放大器"。得益於預警機的輔助,即便是效能平平的戰機在與效能更優越的敵機交鋒時也有可能取得優勢。預警機的核心職能是作為戰鬥機的"空中大腦",提供關鍵的情報支援、資訊傳遞和目標引導等功能。在這次中俄與美軍預警機的非直接接觸中,盡管彼此在地圖上相隔數百公裏,但它們之間很可能已經進行了一場隱秘的"遠端"較量。
當然,關於「交鋒」的具體內容,我們並無確切了解,但可以做出一些合理的推測。例如,這次俄羅斯方面出動了圖-95轟炸機,並派遣了蘇-35和蘇-30作為護航戰機。而美國方面則部署了現役的中堅力量F-35戰鬥機。從效能角度看,F-35的機載航電系統優於蘇-30和蘇-35,因此在實際情況中,F-35有可能率先發現並打擊蘇-30或蘇-35。然而,若配備了預警機,蘇-35能夠透過預警機獲取F-35的動態,從而搶占先機。
此外,無論是蘇-35還是F-35,都是美俄空軍的主力機型。兩國自然都希望借助預警機來捕捉對方戰機的電磁訊號。因此,在這一過程中,雙方的預警機很可能會展開一定程度的互相對抗。
雖然我們還沒有這次預警機較量的確切結果,但顯而易見的是,從技術層面分析,美國所部署的E-3預警機在技術層面上已經落後於我軍的預警機達20年之多。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有源相控陣雷達在我軍中已經廣泛套用,可以說是一種"常規"裝備,而在美國預警機隊伍中,這種雷達技術卻相對"罕見"。目前,美國雖然預警機數量眾多,但這些飛機大多還裝備著較舊的無源相控陣雷達,其整體效能與我軍的預警機相比,明顯落後了一個技術時代。
以美國的E-3預警機為例,這款在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空軍開發的飛機已有大約40至50年的服役歷史。盡管E-3預警機仍然是美國空軍的中堅力量,但它裝備的是AN/APY-1型S波段脈沖都卜勒雷達,對技術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這款雷達技術在當今已顯得相對過時。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軍在21世紀初投入服役的空警-2000預警機,率先采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因此,認為E-3預警機在技術上比我軍的預警機落後了20年,並非言過其實。
更令人矚目的是,美國預計將在2028年之前接收到能夠與空警-500相媲美的E-7預警機,這標誌著美軍將首次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預警機型。而相比之下,我們的空警-500自2014年起已經開始執行任務。這明顯地展示了美國在預警機技術發展上與我們存在一定的差距!(盡管在預警機的總量上,美國依然保持著其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