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回顧:055大驅不造了,直接上馬3萬噸級全能艦?

2025-01-20軍情

055型大型導彈驅逐艦,乃中國海軍新時代之重器,更是發展歷程中的裏程碑。

055萬噸大驅作為中國海軍的「扛鼎之作」,仍被寄予厚望。

許多人預測,其建造數量將因航母編隊擴充套件而猛增,成為繼052D後又一「批次生產」的王牌驅逐艦。

但意料之外的是,這一系列或將面臨調整,甚至建造計劃被按下「暫停鍵」?

055大驅不造了,直接上馬3萬噸級全能艦?一旦量產,顛覆現代海戰

055大驅有哪些優勢?

055型大型導彈驅逐艦,以「巨艦大驅」之名傲立於中國海軍陣列,其地位僅次於航母與戰略核潛艇,是海軍一級艦中的翹楚。

滿載排水量超過12000噸,艦體雄壯威嚴。

寬闊甲板與富足艙室,使其宛若一座漂浮於大洋之上的作戰堡壘。

4台高功率燃氣輪機組成的全燃動力系統,推動它以超過30節的高速馳騁,續航能力更是前型驅逐艦的兩倍,堪稱「海上鐵騎」。

這般優越的「身板」,賦予055型諸多強大的作戰功能。

其指揮與通訊能力堪稱卓絕。

艦內設有寬敞的編隊指揮所,數十名指揮員與參謀人員井然有序地運轉,各類任務指令從這裏如潮水般傳達。

多通道通訊系統覆蓋海天,能夠同時協調數艘水面艦艇、幾十個空中目標乃至小型編隊,確保任務執行無縫銜接。

055型的雷達系統更是亮點之一。

其裝備的雙型號相控陣雷達系統,不僅可完成艦空引導與射控任務,更具備遠端防空預警與超視距偵察能力,所有目標均可精準探測、跟蹤與定位。

更為可貴的是,這套雷達系統對隱形目標具有非凡的應對能力,足以威懾某些國家的先進戰機。

在火力配置上,055型的112單元垂直發射系統堪稱海軍武庫的巔峰之作。

發射筒直徑達到850毫米,相容多種導彈:從紅旗-9系列中遠端防空導彈,到鷹擊-18反艦導彈,再到長劍系列攻陸巡航導彈,甚至包含正在研制中的高超音速導彈。

這樣的火力配置,使其可對數百千米外的海上移動目標和千余千米外的陸地固定目標實施精確打擊。

055型導彈驅逐艦,以其卓越的技術效能,被譽為新時代海上作戰的「全能選手」。

不僅在防空、反潛、反導、電子戰等領域獨占鰲頭,更以其作為編隊核心的綜合能力奠定了中國海軍在國際舞台上的嶄新地位。

這艘萬噸大驅,裝備了新型電子支援與幹擾系統。

一旦釘選目標,便可迅速使用有源幹擾站實施電子壓制,配合多種無源幹擾彈完成誘騙、攔阻。

在硬殺傷領域,1130型近防炮與紅旗-10末端防空導彈聯手構成最後一道防線,無論是高速來襲的反艦導彈還是低空突防的戰機,都難以突破其防禦網。

在反潛作戰中,055型更展現出強大優勢。

其艏部的大型球鼻艏聲吶系統具備主被動搜尋能力,可在復雜海洋環境中精準探測潛艇和魚雷。

艦尾的拖曳線陣列聲吶與主被動變深度聲吶的組合,使其能夠全方位監測敵方水下活動。

此外,艦載的兩架中型反潛直升機、反潛魚雷與水聲對抗器材共同構成一套完善的反潛作戰體系,加之全燃動力系統的高機動性,能在有效追擊敵潛艇的同時確保自我保護。

作為「海上多面手」,055型既汲取了美歐巡洋艦和驅逐領艦的先進理念,也融入了蘇俄導彈巡洋艦的強大火力用途。

它既可作為航空母艦戰鬥群的重要護航艦,承擔防空和反潛重任,又可獨立擔任「巡航導彈打擊群」或反潛編隊旗艦,發揮指揮核心的作用。

在航母編隊中,055型的防空指揮節點地位無可替代,可協調多個戰鬥群的防空作戰任務,並透過空中管控、火力分配和電子戰組織等環節確保編隊安全。

然而,正當055型的實力被廣泛認可之時,卻有訊息說其建造計劃卻可能遭遇調整甚至暫停。

是戰略布局的改變?還是資源調配的需要?亦或是新型艦艇技術的叠代在即?

055大驅為何放緩?

在當今中國海軍迅猛發展的黃金時代,即便052D驅逐艦仍在以「下餃子」的節奏批次服役,但055型驅逐艦卻顯得分外低調。

為何這艘被譽為「海上巨艦」的頂尖戰艦,建造步伐放緩?

055型導彈驅逐艦,作為中國海軍的「當家花旦」,在國際舞台上可與美國伯克級驅逐艦、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比肩。

其滿載排水量超過1.2萬噸,搭載先進雷達、強大火力和綜合指揮系統,堪稱一艘可以獨當一面的「海上火箭軍」。

與中國航母相輔相成,未來4艘航母僅需8艘055型護航即可完成高效編隊。

然而,055型的定位絕不僅限於「航母護航」。

憑借近萬公裏的航程,這艘巨艦的未來註定活躍在第一島鏈外,甚至是第二島鏈的深藍大洋。

作為航母打擊群防空核心的同時,它還具備強大的遠端打擊能力,堪稱一艘可移動的「導彈發射基地」。

但正因為如此,055型的建造數量受到戰略需求的直接影響。

中國海軍聚焦遠海防衛,其航母與大型戰艦數量並未追求與美國對標,而是強調「適度夠用」的原則。

對比之下,美國海軍在建造大型驅逐艦時曾遭遇過沈痛教訓。

以朱姆禾特級為例,這艘號稱「未來戰艦」的隱身驅逐艦自亮相起便備受關註。

2015年12月7日,DDG-1000「朱姆禾特」號開始海試,憑借1.45萬噸的滿載排水量和超越傳統驅逐艦的龐大船體,一度被譽為「撒手鐧」。

但高昂的造價與技術不成熟的雙重壓力,最終讓這個宏偉計劃折戟沈沙。

原計劃建造32艘,最終卻銳減至3艘,而第3艘也因預算削減在建造至41%時被迫中止。

這一教訓表明,過度追求單艦效能的同時忽略經濟性與可行性,將對海軍整體戰鬥力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055型驅逐艦的建造顯然充分汲取了類似經驗教訓,平衡效能與數量,確保戰鬥力最大化。

如此一來,中國海軍的艦隊構建更加註重體系化,而非單純追求「巨艦大炮」的數量擴張。

財力與戰略的雙重博弈,深刻影響了美國驅逐艦的發展軌跡。

面對技術升級、對手強大和預算緊縮的多重壓力,美國海軍需要打造一款既符合財政承受力、又能滿足戰略需求的驅逐艦,以維持其在全球海洋的主導地位。

經歷了「朱姆禾特」級驅逐艦計劃大幅削減的教訓後,美國海軍變得更加務實,下一代主力艦必須在成本、風險和效能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

「伯克」Ⅲ型驅逐艦的出現,正是這一戰略調整的產物。

其背後折射出美國航母戰鬥群艦載機聯隊的新變化。

以F/A-18為主的艦載戰鬥機正在逐步退役,F-35C隱身戰機將成為未來的主力。

這一過渡期並非一帆風順。

每一種新型艦載機投入服役後,都會經歷一段磨合調整期。

在此期間,整個艦載機聯隊的實戰能力往往下降。

而與此同時,美國的主要對手卻在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導致航母編隊整體制空作戰能力面臨新的挑戰。

在此背景下,「伯克」Ⅲ型被賦予了特殊使命。

其搭載的「標準」6防空導彈,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還能夠為整個航母戰鬥群提供關鍵的防空支持。

從這一角度看,「伯克」Ⅲ不僅是傳統護航驅逐艦,更在分擔艦載機聯隊制空任務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伯克」Ⅲ的技術升級也使其單艦成本水漲船高,已接近18億美元。

這種價格標簽對美國海軍的財政狀況形成了不小的壓力,導致其建造數量屢次被削減。

與此同時,它還被賦予逐步取代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位置,成為美國下一代主力水面艦艇。

這也凸顯了美國海軍在大型水面艦艇發展上的取舍:即便技術再先進,肆意擴張噸位和建造數量都將不可持續。

這一現實對比到中國海軍的055型驅逐艦,也不難得出類似結論。

作為一款噸位和技術對標「伯克」Ⅲ的頂級驅逐艦,055型具備出色的遠端防空、反潛和指揮能力。

然而,其高昂的研發與建造成本註定無法復制052D型短時間內批次生產的「下餃子」模式。

畢竟,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任何海軍強國都無法在經濟與戰略的博弈中為所欲為。

055型的建造步伐,更註定會在平衡中穩步前行。

超級戰艦指日可待?

關於055型大驅建造節奏放緩的原因,坊間議論紛紛。

有觀點認為,這款萬噸巨艦的造價確實不菲,而國家必須權衡有限資源的最佳投放,將部份資金轉向其他海軍裝備的研發與建造。

因此,055的需求暫時被延緩。

也有軍迷指出,055型的定位更接近巡洋艦,其特點是強調精銳而非數量堆積;相比之下,052D型驅逐艦則扮演著航母編隊護衛艦的角色,既要具備強大作戰能力,又需要以數量確保編隊的整體防護能力。

這些看法不無道理,但中國在新概念艦艇技術領域實作了突破性進展的訊息似乎帶來了新線索。

回過頭來看,或許正是這一點解釋了055型建造節奏的調整。

也許,中國軍工部門正在籌備一艘全新的「超級戰艦」,甚至可能已進入秘密研發階段。

或許下一代導彈驅逐艦的設計將以055型為藍本,但並非簡單復制,而是透過技術「演進」煥然一新。

其外觀設計更趨隱身化,上層建築與艦艇布局更加簡潔流暢。

一體化綜合射頻桅桿成為標誌性配置,艦體整體呈現出一種精幹、鋒利的戰鬥風格。

新艦的設計理念,與此前下水的新型綜合試驗艦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兩者都力求在隱身效能上追求極致,並在幹舷、甲板建築以及艦艏分布等細節處體現了先進設計理念。

055級驅逐艦的噸位早已突破傳統驅逐艦的界限。

而未來的「超級戰艦」,如果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其設計必然令人遐想。

憑借更大的艦體尺寸和排水量,它或將搭載更大直徑的垂直發射裝置,為新型彈道導彈和動能攔截彈的艦載化提供可能,從而大幅提升中國海軍的海基反導能力。

與此同時,動力系統的全面升級將為高能武器鋪平道路——數碼陣列雷達、電磁炮以及激光武器的部署,或將使其具備前所未有的探測精度和打擊效能。

全電推進系統的引入,將不僅最佳化動力分配,還為新型武器裝備提供穩定的電力支持。

這一「超級戰艦」還將以無人化為核心特色,全面適應未來無人化作戰的需求。

艦載無人機、無人艇和大型無人潛航器的配置,足以將其任務範圍拓展至反潛、反艦、預警、巡邏以及偵察等多個領域。

可以說,這艘未來艦艇幾乎囊括了當前和未來20年內已成熟或正在成熟的頂尖技術,真正將海戰模式推向新的維度。

技術上的可能性並不代表建造此類戰艦會毫無顧慮。

從中國當前的綜合技術儲備和造船能力來看,完成這樣的設計並非難事。

但中國一貫秉持「小步快跑」的發展策略,而非盲目冒進。

過於激進的技術堆砌往往適得其反。

二戰末期德國追求所謂「黑科技武器」的失敗,美蘇冷戰期間大規模生產「冷戰大殺器」卻難以維持實戰效果的困境,皆為前車之鑒。

中國的軍事裝備發展始終註重技術的可靠性和實用性。

在確保成熟技術的基礎上逐步叠代,既能減少技術風險,又能在裝備形成戰鬥力時迅速投入實際套用。

從整體目標分析,這種「超級戰艦」的定位,與美軍冷戰末期提出的CGX巡洋艦計劃頗為相似。

其設計思想無疑是在新技術框架內構建一艘集指揮、控制、防空、反導於一體的綜合性戰艦。

盡管技術進步為「超級戰艦」的實作提供了可能,但真正將其推向海上,仍需要漫長的規劃與準備。

艦體設計、動力系統升級、新型武器試驗與裝備融合,這些環節都充滿挑戰,稍有不慎便可能落入「超前卻失效」的陷阱。

未來,這類戰艦是否會在形態與技術上持續演進,最終成為某種「新海洋霸主」,仍是未知之數。

從當前態勢看,這一答案或許要等到2035年,才能在新一輪技術與戰略較量中初現端倪。

屆時,我們可能會見證一場以隱身技術、電磁武器和智能化指揮為核心的新型海戰形態,而這些變革的方向,也將決定未來海洋格局的走向。

參考資料:
中國航母的「帶刀侍衛長」 ——055 型大型導彈驅逐艦

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