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福建艦已經在第四次海試歸來已經很久了,但是關於海試期間具體進行了哪些專案的檢測,相關的畫面和報道仍然沒有對外公布,和第一次海試時的高調宣傳形成了鮮明對比。
然而,驚喜總是會意外降臨,福建艦的三大主力艦載機竟然突然聚集在一起,在甲板上並排亮相。
一個非常有利的角度,清晰度更是史無前例。
此刻,是否已經安裝彈射器已經不再重要,大家的註意力都被這幾種威風凜凜的艦載機所吸引。
甲板上許多工作人員忙碌不已,不知道是否是在為下一次海試做準備。
福建艦三機同框。
幾天前我們已經目睹了四架飛機同時出現,而這次三大主力艦載機同時亮相,盡管它們都是全尺寸模型,但與實際尺寸的差異並不明顯。
其中包括甲板左側的殲-15D電子戰飛機、以及教練-10J教練機,而殲-35隱形戰鬥機則位於右邊。
拍攝角度存在問題,還是殲-35本身看起來比較大?不管是什麽原因,使得它看起來更像一款雙發重型機,而不是一款中型機,難怪有網友戲稱其為殲-20的折疊版艦載機。
另外,教練-10J教練機也顯得格外獨特,與空軍型在外形上有顯著差異。
為了使其適配於航母,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改裝。
殲-15D很容易辨認出來,它的翼尖兩側裝有電子吊艙,它是基於殲-15改進而來的一款飛機,具備電子戰和空對面作戰能力。
它不僅能執行常規任務,還能執行電子幹擾和防空壓制等任務。
例如,發射反輻射導彈。
盡管其效能不及空警-600,但在作為一款電子戰機時,它能有效增強航母的作戰能力。
即使面對像F-35這樣的第五代戰機,殲-15D也能發揮一定的作用。
對於福建艦而言,這種排水量的航母通常會搭載4架左右的該型號戰機。
第一次四機同框。
殲-15D電子戰型號。
原本認為在航母上看到教練-10J是一件十分意外的事情。
其原型是L-15「獵鷹」高級教練機,是一款雙發並列雙座的輕型戰機,在執行教練任務時可兼任輕型戰鬥機的角色。
從甲板上模型機的照片來看,機體給人一種更加修長的感覺,而機翼卻似乎有所擴大。
這可能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升力而進行了最佳化設計。
此外,平尾從三角翼變形成多邊形,並且進行了切角處理,這不僅增加了升力,還應該提升了機動性。
參考空軍版的教練-10,可以為空軍四、五代戰機飛行員提供專業的培訓,並且保留了空對面作戰的能力。
最大起飛重量可達9.5噸,最大飛行速度為1.6馬赫,作戰半徑為550公裏。
裝備有相控陣雷達,對5平方米大小的目標探測距離超過75公裏。
借助3.5噸的各種外掛彈藥,如PL-10近距格鬥彈和PL-12中距空空導彈等,同樣能夠展現出卓越的效能。
在雙釋出局下,上艦更為安全。
由於殲-15和殲-35都沒有專有的教練機型號,因此它恰好可以解決飛行員的培訓問題,同時有效減少主力艦載機的飛行小時數浪費。
福建艦大約可以攜帶6到8架。
教練-10艦載機。
L-15「獵鷹」空軍版。
未來有可能改型雙垂尾版本。
對於殲-35的上艦並不讓人驚訝,因為通常認為它是一款中型戰鬥機。
但是最近兩次公開亮相的照片顯示,它似乎更像一款雙發重型戰鬥機,體型出乎意料地龐大。
先前由於照片清晰度不高,拍攝距離較遠,再加上缺乏周圍的參照物,導致對其判斷失誤。
如今,透過與旁邊的殲-15對比,發現殲-35似乎比殲-15還要大。
根據先前公布的圖片所示,折疊狀態下,殲-35的寬度約為8.8米,而殲-15的寬度則約為8.4米。
很明顯,殲-35看起來更加圓潤飽滿。
由於采用不同的折疊方式,殲-35是從機翼中外段開始折疊的,因此機翼展開後,其寬度將不會增加太多。
而殲-15則從機翼中段內側開始折疊,機翼展開後,其寬度可能會比折疊前還要寬一些。
然而,總的來說,這兩種戰機的寬度相差無幾。
如果這個視角和尺寸是準確無誤的,那麽在電磁彈射的助力下,殲-35將能夠攜帶更多的彈藥,實作更遠的航程。
與腿短的F-35相比,其綜合效能更優。
大約可以攜帶24架。
殲-35戰鬥機。
殲-35和殲-15對比。
福建艦是一款采用電磁彈射技術的彈射型航母,這一技術使中國在該領域與美國達到了同等水平,與裝備了電磁彈射裝置的美國海軍福特級航母處於同一標準。
盡管它的排水量在8萬多噸之間,誤差可能達到上萬噸,與10萬噸級的福特級航母相比,差別並不是很大。
除了動力系統不同,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使用常規動力或核動力。
對於中國海軍而言,這依然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因此所有的艦載機都是專門為此客製開發的。
與過去從頭開始研發相比,對上艦測試的要求明顯更高了。
因此,在連續四次海試的過程中,盡管多次傳出攜艦載機出海的訊息,但關於它們何時被彈射出去,我們始終不得而知。
透過衛星照片進行判斷,我們可以得知至少進行了艦載機甲板排程測試、低空通場,以及可能的觸艦復飛。
總的來說,雖然有進展,但沒有公開的畫面,而攔阻索的不定時拆除與安裝,更是讓人難以理解。
然而,這些都不是問題。
央視的宣傳中包含了配重小紅車彈射、港內模擬彈射,以及陸基彈射訓練的畫面,究竟進行了多少次已無法得知。
三架飛機再次同時出現,只能證明軍工集團非常自信,彈射起飛只是一個小小的測試專案。
彈射小紅車。
8萬多噸總覺得「誤差」有點大。
對此,大家有什麽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