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航母的發展歷程中,2012年遼寧艦的服役開啟了國人的航母夢,緊接著2019年山東艦的正式入列與2022年福建艦的下水,更是讓無數軍迷心潮澎湃。
然而,細心的人們會發現,這兩艘航母均采用常規動力,而非更為先進的核動力。這不禁讓人疑惑,中國為何不造核航母?其實,美國航母的發展歷程早已為我們提供了答案。
在二戰中,美國憑借其強大的工業實力和海洋戰略眼光,迅速崛起為世界航母強國。然而,美國並未一開始就投身於核動力航母的研發,而是選擇了更為穩健的常規動力航母作為起點。
從「中途島級」到「佛瑞斯特級」,再到「小鷹級」,美國透過一系列常規動力航母的建造和服役,積累了豐富的航母設計、建造和使用經驗。這些經驗不僅為美國後續核動力航母的研發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也為美國海軍在全球範圍內的軍事行動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然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戰略需求的變化,美國海軍開始尋求更為先進、更為強大的航母動力。於是,核動力航母應運而生。美國首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的服役,標誌著美國航母動力的一次革命性飛躍。從此,美國海軍擁有了在全球範圍內持續作戰、無需頻繁補給燃料的能力。
中國航母的發展路徑,似乎正在重走美國的老路。雖然中國對海洋權益的追求不及美國那般執著,但中國在核能利用領域的成就卻不容小覷。因此,中國在常與核的過渡問題上,顯然有著更為清晰的認識與規劃。前兩艘國產航母采用常規動力,既是對技術的穩健積累,也是對未來核動力航母的鋪墊。
然而,核動力航母並非沒有短板。其退役後的拆解問題,就是一個令人頭疼的難題。美國「企業號」核動力航母的拆解過程,就充分暴露了這一點。由於反應堆的存在,拆解工作不僅技術難度大,而且成本高昂,還存在嚴重的輻射汙染風險。
據估算,「企業號」的拆解費用高達十幾億美元,且需耗時至少10年。這一現實困境,無疑給中國航母的發展之路提供了寶貴的教訓。
但中國並未因此止步。相反,中國在航母建造上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決心與魄力。雖然前兩艘航母均采用常規動力,但中國航母的列裝時間間隔卻越來越短,這預示著中國航母的發展速度正在加快。有專家預測,到第五艘航母開建時,中國或將迎來核航母的曙光。
這一預測並非電洞來風。中國在核能利用領域的深厚底蘊,為核動力航母的建造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同時,中國對航母技術的持續投入與研發,也為核動力航母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可以預見的是,在不遠的將來,中國航母艦隊中將增添核動力航母這一強勁成員。
可見,中國在航母動力選擇上的謹慎與穩健,既是對歷史的深刻反思,也是對未來的明智規劃。雖然前兩艘國產航母均采用常規動力,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放棄了核動力航母的夢想。相反,中國正在以更加堅定的步伐,向著核動力航母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