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印兩國在軍事裝備制造方面幾乎全無基礎,但都決定走向自主的國防工業化之路,從小型器材到大型器材,從技術引進到自行研發,立誌發展自己的高級武器系統。然而,經過70年的發展,中國的軍工制造已居世界前列,而印度則落後中國至少20年,這究竟是為什麽?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時,其國內的工業化已初具規模,在交通和紡織等領域甚至接近已開發國家水平。此外,英國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豐富礦產資源、道路及工廠,為印度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相比之下,中國在1947年仍處於解放戰爭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國內基礎設施幾乎全毀,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起點比印度更低。
除了較好的基礎外,印度在國際關系方面也頗有成就。當印度需要購買飛機時,英美法俄等軍事大國紛紛向印度提供了先進飛機供其選擇;當印度打算購買航空母艦時,英國以低價將自己的航母賣給了印度,並提供了完整的售後服務。
而中國在建國之初即面臨西方國家的孤立和武器禁運,與印度的待遇天壤之別。
印度擁有良好的起點和國際支持,本應在軍工制造業超越中國。然而,回顧過去70年,印度制造的軍工產品無法與中國相比。
在陸軍裝備方面,印度自主制造的阿瓊坦克花費近40年研發,投入使用後卻遭到本國軍隊的反對,原因是這款坦克無法滿足作戰需求。如果不是後來國防部的強制要求,這款坦克可能會一問世便失敗。
在海軍領域,印度2009年宣布將建造國產航空母艦,並希望2010年能夠下水,但後來不得不將時間推遲到2014年。然而,當真正開始制造時,印度發現自己的技術根本無法完成航母的建造。
首先,印度缺乏用於建造的特種鋼材;其次,在航母建造過程中出現了齒輪箱和推進軸設計缺陷,油發電機的安裝位置也存在錯誤,這些技術難題層出不窮。最終,由於國內軍工產業落後,許多必需的器材只能依賴進口。
至今,印度的航母仍未完工,現在宣稱將在2023年服役,具體情況還有待觀察。
在空軍領域,盡管印度花費了40年時間研發出光輝戰鬥機,旨在達到世界一流標準,但這款戰鬥機一經交付便發現有嚴重的質素問題。印度空軍指出,該戰機在多項關鍵技術上不符合要求。最終, 印度 空軍只能灰頭土臉地從法國購買了 陣風戰鬥機 ,兜兜轉轉幾十年,印度自主軍工制造能力,幾乎沒什麽進步,依舊停留在「買買買」的路子上。
反觀中國,中國自主研發出的99式坦克就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遠不是印度阿瓊坦克所能相比的。中國目前已經有兩艘自主研發的航母服役,核動力航母的研究也已經提上了日程。更關鍵的是,中國自主研發出了殲20和殲35兩款5代戰機,在直升機、運輸機以及轟炸機等領域也都實作了突破。
簡而言之,如今的中國在軍工制造領域已然實作騰飛,說是領先印度20年,但是以印度目前的軍工制造能力來看,給他們20年時間,他們也很難達到這種地步。那麽為何同一個起跑線,印度甚至還略占起跑優勢的情況下,如今中國在軍工制造行業能夠遠遠地將印度甩在身後呢?
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以下3點:
第一,中國對待國產軍工產品的態度比印度要寬容,讓國產軍工行業有了發展空間。
無論是99式坦克、航空母艦還是五代戰機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步在落後的產品上改進而來的。中國軍工產業自主研發團隊,研究出的產品即使不先進,軍隊也會欣然接受,寧肯用自家較為落後的產品也不去外面買,這一點是印度沒法比的。印度自主研發出了光輝戰鬥機和阿瓊坦克,軍方直接拒絕使用,印度方面對待國產軍工產品如此苛刻,又如何能夠促使國產軍工行業發展進步呢?
第二,中國比印度更能意識到自主研發的重要性。
印度在軍工制造領域,自主研發之心其實並不強烈,因為過去幾十年,他們需要什麽軍工產品,都可以直接從國外購買,這就導致外來軍工產品大大擠壓了本國軍工產品的生存空間。反觀中國,曾經遭遇西方國家幾十年的裝備禁運和技術封鎖,深刻意識到「爹有娘有,都不如自己有」的道理,所以一定要研發出我們自己的軍工產品。
第三,中國比印度的積累更雄厚,軍工產業的蓬勃發展是厚積薄發的結果。
從1949年開始中國就在努力自主研發軍工產品,只不過成果一直都不太顯著,甚至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軍工技術與60年代相比還沒有什麽太大的突破,但是中國並沒有放棄,終於在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東歐國家軍火市場完全開放後迎來了飛躍。
中國從國外進口先進裝備,是為了拆開研究自主研發的,而印度從國外進口先進裝備,則是拿來就用,根本就不願意下苦功夫,此消彼長之下,兩國軍工制造差距自然會越來越大。
目前,印度也已經意識到了自主軍工制造能力不足、裝備依賴於進口的問題,已經頒發條例規定,能夠國產的軍工產品和零件不得從國外進口,具體情況如何還得後面再看。不過即使政策有效,想要追上中國也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