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晨楓:如果朝軍真的來了,北約該怎麽接招?

2024-10-28軍情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晨楓】
【俄朝全面戰略夥伴關系條約】已經獲得雙方批準。條約第四條規定,如果一方受到武力攻擊並處於戰爭狀態,另一方將立即以一切可用手段向前者提供軍事和其他援助。10月24日,普京在回答路透社記者提問的時候說道,他相信北韓領導人會認真對待條約,「至於我們在第四條框架內做什麽和怎麽做,這是我們的事」。
北韓外務省負責俄羅斯事務的副相金正奎10月25日表示,「北韓向俄羅斯派兵」的說法是國防問題,不是外交問題,對此沒有必要另行確認。如果存在國際輿論所描述的事情,那也是符合國際法律規範的行動。他認為,一定有某些勢力想要將那描述為不合法的行為。
換句話說,普京和金正奎都不直接否認朝軍入俄,當然也沒有承認。
說起來,對於俄羅斯來說,正在烏克蘭進行的是「特殊軍事行動」。庫爾斯克在俄羅斯境內,但俄羅斯也沒有因此宣布戰爭狀態。但這只是技術性的細節問題,沒人會以此糾結朝軍入俄的合法性問題。
朝軍入俄如果屬實,將是地緣政治的大事。來自半島的這只恐龍級大蝴蝶一旦撲動翅膀,歐洲和世界更多的地方可能要迎來狂風驟雨。畢竟朝軍入俄不是軍事旅遊去的,而是應該直奔俄烏前線。
俄羅斯要的是減少傷亡
烏克蘭戰爭已經進入微妙時刻。【亞洲時報】報道,一個資深軍事分析家上周從烏克蘭回來,一改永遠樂觀的態度,悲觀地說道:「現在好像是德軍在1945年1月」(「It’s like the German Army in January 1945」)。
1944年12月,德軍在西線發動阿登反攻,耗盡了西線最後的機動兵力。1945年1月,蘇軍攻克華沙和克拉科夫,2月初打下已經圍困兩個月的布達佩斯,全線逼近德國本土。3月初,美軍在雷馬根跨過萊因河。4月,蘇軍開始柏林戰役。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7日,約德爾在法國蘭斯(Reims)艾森豪威爾的司令部簽署無條件投降;5月8日,凱特爾在柏林簽署無條件投降,由於時差,莫斯科時間已經是5月9日,俄羅斯也因此將這一天定為紅場檢閱日。
這樣的比喻,也足以說明烏克蘭從前線到後方的絕望和悲觀是廣泛而且深刻的。可巧,烏克蘭方面寄予厚望的庫爾斯克反攻也陷入困境,只是由於俄軍「磨洋工」和遲遲不發動決定性反攻,庫爾斯克烏軍還沒有像阿登德軍一樣倉皇撤退。
在頓巴斯前線,紅軍村(也稱波克羅夫斯克)受到俄軍的強大壓力,各方匯總的數據表明,俄軍已經逼近到只有4、5公裏的地方。紅軍村一旦遺失,整個頓巴斯前線的烏軍防禦體系就有可能動搖。
截止10月22日紅軍村一線態勢
不過這不等於俄軍會立刻不計代價擴大戰果,畢其功於一役,就像二戰時代常做的那樣。事實上,從馬里烏波爾之戰後,俄軍就不再畢其功於一役了,盡管期間不是沒有機會。連庫爾斯克那樣明顯等著俄軍來打的戰場,俄軍也磨磨唧唧就是不發動總攻。
這是因為俄羅斯的戰略是:最大限度降低俄軍傷亡,最大限度增加烏軍傷亡,地盤反而不重要。
克里米亞和2014年以來控制的頓巴斯是不可放棄的,拱衛克里米亞的亞速海沿岸走廊也是不可放棄的,其他一城一地的得失,俄羅斯並沒有那麽在乎,否則也不會那麽輕易從哈爾科夫和赫爾松撤退。
但俄羅斯很在乎官兵傷亡。在某種意義上,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軍沒有敗在聖戰者的進攻中,而是敗在自己的傷亡中。官兵傷亡最後形成不可承受的國內壓力,迫使蘇軍從阿富汗撤出。
在烏克蘭,只要傷亡「可接受」,俄軍就能一直打下去。在度過了初期的困難時刻後,俄羅斯現在戰場上進可攻退可守,軍工生產也走上了正軌。在烏軍炮彈打了上頓沒下頓的現在,俄軍還是繼續日均萬發的高強度轟擊。國民經濟也穩定了下來。日子依然緊巴巴,但遠沒有過不下去,實際上經濟還增長了。
但一旦傷亡激增,國內就可能動蕩。蘇軍撤出阿富汗到蘇聯解體只有三年時間,這是普京刻骨銘心的三年,也是俄羅斯刻骨銘心的三年。
因此,在馬里烏波爾之戰中用精銳部隊硬啃下亞速鋼鐵廠、粉碎「亞速營」之後,俄軍再也不發動大規模強攻了。這不是說俄軍方面不再強攻,在這樣的靜止戰線的拉鋸戰中,強攻、死守是常態,裝甲劈入戰反而是例外,機降奔襲戰則是不存在的,戰爭第一天的安東諾夫機場之戰是唯一的例外。
又要強攻,又要避免傷亡,只有另外想法子。在關鍵的巴哈穆特之戰中,「華格納」部隊打主力。僱用軍不同於正規軍,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受傷、陣亡都是「工傷」,照價賠償就是了。「華格納」靠搏命硬啃,攻下了巴哈穆特。此後阿夫傑耶夫卡等要地一個接一個被緩慢但堅定地攻克,烏軍防線則在痛苦的慢動作崩潰中,紅軍村就是最新一幕。
烏軍在8月6日突襲庫爾斯克,堪比德軍在1944年12月突襲阿登。德軍目的是直插安特衛普,割裂南線的美軍和北線的英軍之間的聯系,切斷美英軍透過安特衛普港的補給和支援,在理想情況下,重現二戰初期法國之戰的輝煌。然而,德軍是強弩之末,美軍則兵強馬壯,阿登德軍很快在丟盔棄甲中瓦解。
庫爾斯克烏軍並無直插頓巴斯俄軍後背的實力,更沒有直插莫斯科的胃口,只是想調動頓巴斯俄軍精銳,減輕頓巴斯烏軍的壓力。但俄軍不為所動,一方面調動兵力「凍結」庫爾斯克烏軍,另一方面在頓巴斯繼續猛攻。結果頓巴斯烏軍繼續在慢動作崩潰中,庫爾斯克烏軍也成了寒風中的孤葉。
傳說中的朝軍入俄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發生的。
「暴風軍團」的威力
朝軍不管是3000人也好,是12000人也好,對烏軍都是壞訊息。
如果確如南韓所說,入俄朝軍來自「暴風軍團」,這是朝軍中最精銳的特種部隊。
世界上特種部隊有兩大流派,一是像美國海軍「海豹六隊」、美國陸軍「三角洲」突擊隊、英軍「特別空勤團」這樣的,以小分隊遠端偵察為主,「兼營」暗殺、突襲,常以「遠端偵察巡邏隊」(LRRP)形式出動,典型規模只有4人,一出動就是十天半個月;二是像美國陸軍特種部隊(「綠色貝雷帽」部隊)、以色列總參偵察隊、俄軍「格魯烏」(總參情報局)突擊隊那樣,以精銳突擊作戰為主,典型規模達到加強排甚至更大,但快打快撤,並不長期潛伏。
朝軍「暴風軍團」可以更大規模出動,據報道總兵力達到10個旅,傳說中已有4個旅入俄作戰。在模式上,這其實更應該比照二戰中美加第一特勤旅(First Special Service Force,也稱「魔鬼旅」,Devil’s Brigade)。這是旅建制的精銳輕步兵,用於不需要坦克和重炮支援下以輕武器和步兵戰術在復雜地形上的攻堅,最初意圖用於奪占在挪威的用於制造核武器的納粹重水設施,後來實際上用於意大利和法國戰場的多次山地惡戰,號稱敵我交換比高達1比6。1944年底歐洲南線作戰進入尾聲時撤編,成員分別編入美國和加拿大的空降兵部隊,以後成為今天的美國「綠色貝雷帽」部隊(SF)和加拿大特種作戰團(CSOR)。
北韓多山,北韓人民軍以步兵和炮兵為主力,用精銳輕步兵而不是坦克兵作為獨立前出的尖刀,這符合北韓的戰場實際。對於打成一團漿糊的俄烏前線,這也是最適用的部隊。
在2014年克里米亞和東烏事變到2022年烏克蘭戰爭之間,雙方在頓巴斯都進行了大量的戰場建設,使得雙方的裝甲進攻都舉步維艱。日均萬發的重炮轟擊也只能摧毀表面陣地,最後還是要靠步兵摸上去近戰。
俄軍信奉大陸軍主義,但這是大坦克主義,而不是大步兵主義。除了少量海軍步兵,俄軍精銳輕步兵集中在空降兵。這首先根本不屬於陸軍,而是直屬統帥部的獨立兵種;其次俄軍空降兵其實也機械化了,只是能脫離機械化而徒步作戰的精銳步兵而已。
「華格納」倒真是精銳步兵,但這是私人擁有的僱用軍,曾經對俄軍有大用,但也證明了尾大不掉的危險。
「暴風軍團」如果能投入到頓巴斯前線,這是比「華格納」更厲害的精銳步兵。「華格納」的核心是俄軍老兵,但在從戰前的1000多人擴充到巴哈穆特之戰時期的5萬人過程中,部隊素質不可能保持戰前的高標準。
「暴風軍團」不一樣。與「華格納」相比,這是全員精銳,更加守紀律,而且對俄羅斯國內政治來說,政治上更加透明。與「華格納」收人錢財替人消災還不同,「暴風軍團」是對美國和西方懷有高度痛恨的政治情感鮮明的援軍。這樣一支虎狼之師投放到戰場,對已經出氣多進氣少的烏軍是天大的壓力。另外一個不言的好處和「華格納」一樣:傷亡不會計到俄軍頭上。
但一舉擊潰烏軍也未必是把朝軍投放戰場的目的。就現在的戰場態勢,俄軍要是傾盡全力,不用外援,也能一舉打垮烏軍。
烏克蘭的處境
烏軍有兩個問題:一是烏軍征兵越來越困難,二是西方軍援越來越乏力。
在俄軍「基輔退兵」和「赫爾松退兵」時,烏克蘭有過兩波參軍高潮。但如今征兵已成恐怖劇,以至於烏克蘭希望歐洲各國將逃難的適齡烏克蘭人遣送回國,強制征兵。各國當然難以從命。
烏克蘭曾經洋洋得意的西方軍援,如今也成了大問題。
德國基爾研究所在9月出版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歐洲(尤其是的德國)嚴重缺乏戰爭準備。報告的重點不是烏克蘭,但從數據顯而易見,長期打下去,歐洲根本支持不起:
即使德國產能足夠,批次訂單高達30萬發,每發155毫米炮彈的價格依然高達3000歐元,批次減小則單價最多可翻倍。也就是說,像俄軍那樣日均萬發的話,每天光炮彈就需要3000萬歐元,再算上後勤組織和運輸等,還要更多。
每發30毫米炮彈的價格高達1000歐元,「美洲豹」裝甲車上的速射炮可達600發/分的射速。也就是說,一輛「美洲豹」一分鐘就可以幹掉60萬歐元,一個連一分鐘僅30毫米炮彈就可以幹掉840萬歐元。「美洲豹」裝甲車的單價則高達530萬歐元。
在對烏克蘭至關重要的防空戰果方面,僅2024年,「克拉布」(也稱「俱樂部」)巡航導彈的攔截成功率為50%,更加先進的Kh-69巡航導彈只有22%,「伊斯坎德爾M」彈道導彈只有4%,S300防空導彈改行陸攻彈道導彈只有0.6%,Kh-22超音速巡航導彈只有0.55%。烏克蘭聲稱對「匕首」高超音速導彈的攔截成功率達到25%,但訊息指出,需要「愛國者」32枚齊射才能攔截1枚「匕首」。不管怎麽算,防空都是大出血的口子。
烏克蘭還需要大量的坦克和大炮。在冷戰結束馬放南山後,德軍現在一共339輛「豹2」坦克和121門Pzp000自行榴彈炮,法國一共222輛「勒基利克」坦克和76門「凱撒」自行榴彈炮,英國一共227輛「挑戰者2」坦克和89門AS90自行榴彈炮。都不寬裕。庫存已經掏空,現役的再給烏克蘭,自己就成架子部隊了。波蘭「零碎」多一些,坦克和大炮是西方、蘇制和歐化東歐制造的混合,但波蘭自己已經在北約第一線,壓力很重,沒有富余的。
德軍主要裝備歷年數量變化
法軍主要裝備歷年數量變化
英軍主要裝備歷年數量
波軍主要裝備歷年數量變化
德國155毫米炮彈訂單與單價的關系
簡單地說,烏軍已經接近要人無人、要槍無槍的困難境地了。但俄軍依然不急於雷霆一擊。
即使烏軍已經陷入困境,困獸猶鬥還是可以給俄軍造成重大傷亡的。如前所述,俄羅斯要勝利,更要低傷亡的勝利。
在歷史上,蘇軍進逼柏林的時候,困獸猶鬥的德軍竭盡全力頂住蘇軍,但在西線開始放水。如果註定要滅亡,滅亡在美英手裏比滅亡在蘇聯手裏日子好過些。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軍不顧德軍反正要覆亡的現實,不顧代價猛攻,以36萬人傷亡的巨大代價,搶先攻占了柏林。
勝利是輝煌的,也是苦澀的。在冷戰後的反思時代,柏林戰役的巨大傷亡成為沈重的話題。今天,不管俄羅斯是否依然把烏克蘭人看作同宗同族,不計代價的勝利是不再想要了。
更重要的是,需要考慮的已經不是打敗烏軍,而是打死烏軍。把烏軍放血到趴下還不夠,需要放血到死透透,再也活不過來。
事實上,德軍就是這樣。戰後德軍可以有各種光鮮,但在二戰中被打掉了魂,打斷了脊梁,如今只是二流軍隊,在阿富汗就出盡了洋相。
這就能理解俄軍為什麽不急於在庫爾斯克、頓巴斯雷霆一擊了。不能讓烏軍「輕易戰敗」,以便戰後重建。在戰場上每物理消滅一個烏克蘭老兵,戰後烏軍就少了一節脊椎。
烏軍老兵分三部份:一是2014年前的前蘇軍,二是2014年到烏克蘭戰爭前組建的極端民族主義敢死隊(如「亞速營」),三是烏克蘭戰爭中打出來的。前兩部份在快三年的殘酷戰爭中差不多打光了,第三部份包括土生土長和歐美訓練的,這是當前放血的重點,缺乏訓練、毫無經驗的填線寶寶(盡管可能胡子一把)反而是陪綁的。
因此需要繼續攻堅,甚至不惜沒堅硬攻,吸引烏軍將殘余精銳不斷投入絞肉機,直到無肉可絞。
10月17日,澤連斯基向烏克蘭議會送出「勝利計劃」,除了異想天開的諸多要求,似乎不再堅持「恢復1991年邊界」的要求。從這裏,以實控線為停火線,達成停火協定,似乎不再是那麽大逆不道的事情。
但俄羅斯似乎不急於接受就地停火。俄羅斯不需要一個可能死灰復燃、充滿仇恨的烏克蘭。這樣一場戰爭打下來,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友誼的小船大概是永遠翻透透了,但死灰永遠保持死灰,這才是俄羅斯需要的。
加入北約、加入歐盟這些已經不是俄羅斯能控制的,把烏克蘭的血放光,這才是俄羅斯能控制的。這需要烏軍在頓巴斯(還有庫爾斯克)的傷口常割常新。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最大限度減少俄軍官兵的傷亡。這就是朝軍能發揮的作用了。
北約怎麽接招?
朝軍與俄軍的協調有語言、戰術配合、指揮鏈等很多問題。但在靜止戰線的拉鋸戰中,分片包幹就行。俄軍與「華格納」在指揮鏈對接方面也有問題,但讓「華格納」獨立負責戰役方向,就避免了這個問題,俄軍只是負責補給和重火力支援。與朝軍的配合也可以這樣,「暴風軍團」本來就是不依賴坦克和直接支援炮火作戰的。
朝軍當然不會義務勞動,這是收費服務。但俄羅斯的支付能力充足,而且不需要透過美元、歐元。
俄羅斯是世界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之一,俄羅斯的小麥能解決北韓的糧食問題,這是聯合國禁運都不限制的,中國盡可以輕松愉快地放行過境。
俄羅斯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天然氣出口國之一,石油更是北韓需要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和羅津港之間可以完全在12海裏內渡海直達,實際上這距離放在一些國家,也就是海上輪渡的距離。美國和北約艦艇打著聯合國的大旗也不敢攔截。天然氣要建管道,液化氣恐怕羅津港沒有能力接收,只好算了。
俄羅斯更是世界上最大的軍火出口國之一。現在不比從前了,但依然有很多北韓急需的武器裝備,更有北韓垂涎欲滴的軍工技術。蘇-35S戰鬥機、T-90M坦克、S400/500防空導彈、「基洛2」級潛艇、「暴徒M」級護衛艦、「柳葉刀」無人機等都很對北韓胃口,更不用說洲際導彈、核武器了。
更大的問題是,來自半島的蝴蝶撲動一下翅膀,刮風下雨的可不止烏克蘭。
如果烏軍繃不住了,在朝軍入俄的情況下,北約是否下場?早就不斷有北約軍人換裝下場的傳聞,但成建制的北約軍隊下場還沒有報道。朝軍是否會成建制使用,現在只能猜測。但要是作為「外籍誌願人員」集體簽約成為合約兵,在理論上並非不可能「紮堆誌願」,成建制使用。北約跟進嗎?
據說現在已有13000人的僱用軍在烏克蘭作戰,「外籍軍團」填線寶寶可能散布在烏軍建制中。另有人數不明的北約軍人在烏克蘭,主要作為防空、炮兵、通訊系統的技術專家和參謀人員在後方使用。
在烏克蘭已經打成步兵戰爭的現在,北約其實也沒有大量精銳步兵可派。北約連大陸軍主義都談不上,主要軍事實力體現在空中。少量精銳步兵集中在空降兵、陸戰隊、特種部隊,肯定舍不得送進頓巴斯絞肉機。一般的正規軍部隊習慣在空中優勢和步坦炮協同條件下作戰,這只有北約整體參戰才能解決,必然面臨的核升級危險是北約尚且不願面對的。
從民間招募誌願者也很困難。沒有多少僱用軍是奔著給家人留下大筆遺產去的,缺乏訓練的普通人去填線,只有被「暴風軍團」撚殺。
烏克蘭前線需要大量人力填充,一旦傷亡數量上升,北約國家也必然受不了,那時怎麽辦?
經常有人認為波蘭熱心支援烏克蘭,甚至有意「吃回」二戰後被割讓給烏克蘭的故土。波蘭需要烏克蘭成為與俄羅斯之間的緩沖國,而且希望自己的熱心成為杠桿,撬動北約尤其是美國的支援。自己直接下場就算排除貪生怕死的因素,其實不夠填線的,波蘭人口比烏克蘭還少。冷戰後剛過上好日子,死烏克蘭不死波蘭是一回事,死波蘭自己就是另一回事了。波蘭把軍費上升到GDP的5%就是極限了,至於拿回故土,在北約和歐盟裏都通不過。
波羅的海三國也很熱心支援烏克蘭,但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直接與俄羅斯接壤,立陶宛夾在加利寧格勒和白俄羅斯之間,自身防禦壓力也很大。加上軍力和財力的起點低,支援力度天然受局限。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國內俄羅斯族占人口約1/4,連民間誌願都「資源有限」。
北約更大的問題是「以後怎麽辦」。
烏軍繃不住後,烏克蘭成為「真空區」。俄軍未必有胃口占領烏克蘭全境,這也是不必要的包袱。北約更是缺乏法理依據占領剩下的烏克蘭,並挑起烏克蘭民生的爛攤子。但不管烏克蘭怎麽辦,北約必須直面「俄羅斯威脅」,不能再一面策動東擴,一面馬放南山了。
冷戰結束後,北約軍費對GDP占比持續下降,騰出的資金用於填補財政赤字和社會福利欠債。烏克蘭戰爭開始後,北約軍費對GDP占比迅速回升。烏軍崩盤的前景使得軍費占比再次達到冷戰時代水平成為現實可能性。
歐洲軍費和裝備采購對GDP的占比
問題是,冷戰時代和現在差了一個去工業化。歐洲的去工業化與美國有所不同,並不完全是在利潤驅使下主動轉向全球化,很大因素是因為中國制造自下而上席卷到歐洲制造業的咖位了。德國是去工業化最晚的,但在烏克蘭戰爭後能源價格飆升之後,也開始拔寨而去。
去工業化的結果是歐洲軍工也拉胯了,不僅成本控制拉胯,產能也拉胯。承諾給烏克蘭的幾百萬發炮彈只有65萬發兌現。
與此同時,俄羅斯軍工快馬加鞭,不說恢復到蘇聯時代的水平,但已經是北約不可比擬的了。
俄軍主要裝備在烏克蘭戰爭開始後的生產數量和增長
德國要恢復到2004年的裝備數量水平需要的時間,與俄羅斯當前產量達到德國當前存量所需的月數相比
作為歐洲制造業的領頭羊,德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到2004年的水平,而這已經是馬放南山的年代了,只是馬還在半山上。比如說,俄羅斯只需要2.6個月就能生產相當於德軍現有的坦克存量,而德國坦克按照目前的訂貨和交付速度,需要到2066年才能恢復到2004年的數量;俄羅斯需要4個月就能生產德軍現有的步戰存量,而德國步戰需要到2043年才能恢復到2004年的數量。最離譜的是自行火炮,俄羅斯只需要3.2個月就能生產出德軍現有存量,而德國自行火炮需要到2121年才能恢復到2004年的數量。那是差不多100年後,誰知道德國是不是又一個分裂-統一的輪回了。
在成本控制方面,德國制造的「優質優價」是出名的,盡管如今到底有多優質已經存疑了。
獰貓(Caracal)空降突擊車
「獰貓」空降突擊車以奔馳G級越野車為基礎,防滾架同時是武器支架,可以假設從機槍到反坦克導彈的各種武器,也可以用來捆綁額外的行李、彈藥、燃油等。這是無裝甲的,但可空降。單價62萬歐元,民版吉普加上相似改裝只需要32000歐元。
德國陸軍的戰術耳機單價2700歐元,但相似的民版只有300歐元,加防噪也只有400歐元。
這意味著激增的軍費也可能被低效和高價吞噬了。
歐洲再次處在「要奶油還是要大炮」的岔路口上。通脹、去工業化、再軍事化、難民負擔形成完美風暴,誰被吹到哪裏還不好說。
歐盟現在熱衷於對中國開展「去風險化」。誰都知道保護主義害人害己,但還是免不了「保護主義能買時間」的俗。歐盟也清楚,靠自己已經買不到時間了,所以在中國電車關稅問題上,一方面頑固拒絕與中國達成合理協定,另一方面與中國車企個別接觸,試圖開辟「第二通道」。中國當然會見招拆招,但這也說明了歐洲的困境,需要借中國之手來在供應鏈「去中國化」。
完美風暴因為再軍事化的負擔更加「完美」,歐洲對中國供應鏈能否長期堅持頑固也不好說,但烏克蘭困局造成的新現實,有可能迫使北約擱置東擴到亞太的念頭。
但朝軍入俄或許意味著半島發生戰爭的話,俄軍入朝成為很現實的可能性。南韓當然為此暴跳,美國和日本也必須「關註」。
南韓也有完美風暴問題,最大的風暴源來自中國。中國制造正在逐步蠶食南韓制造的強項。造船已經失守;汽車在中國這個世界最大市場早就翻車,現在海外市場也受到中國電車的追殺;在ICT方面,三星靠美國背刺才從華為手裏奪回第一銷售量的位置,但中國已經突破高端芯片的設計,小米最新的3nm芯片就是例子,中國突破高端芯片的制造只是時間問題,那時中國制造掩殺而來就會在ICT重現。
尹錫悅擁抱日本和美國,並沒有改善南韓政治軍事態勢,但在經濟上可能最先感受到疏遠中國所帶來的凜冽寒風。
南韓在朝軍入俄問題上上躥下跳,未免沒有在戰時拉上「北約盟軍」的小九九。但要是美國都救不了南韓,北約怎麽可能?
西方樂於把朝軍入俄和俄朝密切說成是中國的損失,這是很奇怪的看法。中朝之間從來不是主仆關系,不存在北韓對中國的忠誠動搖問題。北韓和俄羅斯都是中國的重要鄰國,中國樂見鄰國之間關系密切。
就烏克蘭戰爭而言,中國嚴守中立。中國不希望看到俄羅斯因為戰爭失利而崩盤,而中國獨受西方圍堵的壓力,但中國能做的限於非軍貿易。這有利於俄羅斯民生,有利於中國經濟,是雙贏。歐美對中國拒絕參加制裁咬牙切齒,但又無可奈何。對中國「少作惡」的誘惑是無濟於事的,從北京奧運前夕到烏克蘭戰爭前夜,歐美對中國的作惡還少嗎?中國不健忘,對歐美的「本質惡意」早就看得很清楚。
中朝關系也有邊界,但中國樂見北韓在與俄羅斯的互動中,民生得到發展,安全焦慮得到降低。
在這樣的情況下,俄朝之間互通有無,互相幫助,也是符合中國利益的,並不存在俄朝接近以中朝關系為代價的問題。
但俄朝接近無疑是以歐洲和南韓利益為代價的,難怪半島上的蝴蝶一撲動翅膀,歐洲和南韓就風雨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