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中國的第六代機三引擎版本準備首飛了嗎?

2024-12-16軍情

關於第六代戰鬥機首次試飛的網絡傳言已經流傳了好幾年。根據當時國內網絡積極氛圍的原則,對於這些傳言的真實性,標準回答總是「要有信心」。過去,如果有人質疑中國第六代戰鬥機尚未首飛,就會被視為對中國發展的不信任,甚至會被指責為故意貶低中國的進步。

最近有不少人詢問關於國產第六代戰機即將首飛的傳聞,以及網絡上流傳的一些草圖,特別是那款配備三台發動機的設計是否真實。這裏可以提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新型飛機首飛前,互聯網上一些較為可靠的資訊源所釋出的內容,往往最終會被證實是準確的。

在殲-20首次試飛前,網絡上流傳的外觀圖後來被證實是真實的。這表明,在新型飛機即將正式亮相之際,其外觀資訊的保密措施往往會有所放寬。此次,一些較為可信的媒體釋出了相關訊息,要麽是故意引起關註,要麽就是真實資訊,無需等待太久。我個人更傾向於後者。

有幾條線索可以相互印證。在2022年的珠海航展上,我在節目中提到,1號展廳展示了一個透明外殼的下一代戰鬥機概念模型。這個模型很可能預示著未來的發展方向。其氣動設計與最近網絡上流傳的圖片有些相似之處。

此外,美國第六代戰鬥機的研發進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的進展。當前,中美兩國在航空技術發展上的差距已達到歷史最小。在第五代戰鬥機之前,航空工業的發展一直是美國探索新路,蘇聯緊隨其後,而中國則緊跟這兩國的步伐。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格局逐漸轉變為美國繼續引領,中國接替了蘇聯的角色,緊緊跟隨美國,差距顯著縮小。然而,中國的研發仍以模仿和跟隨為主,例如氣動設計依然借鑒蘇聯的技術遺產,而在航空電子、數據鏈和資訊化作戰理念方面,則更多地追隨美國。

在第六代戰鬥機領域,情況發生了顯著變化。不僅中國沒有可以追隨的先例,美國也同樣缺乏。兩國現在都處於探索階段,各自摸索前進的道路。美國在傳統設計上的優勢不再明顯,而且從F-35的研發和部署過程中可以看出,美國在第五代戰鬥機上仍然面臨不少挑戰。

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的科研經驗逐步積累,基礎理論日益紮實。隨著新型科研工具的普及,如數碼仿真和數碼孿生技術的套用門檻不斷降低,科研能力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因此,中國首次具備了在新一代戰鬥機研發過程中與美國競爭的實力。

還有一個重要資訊。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殲-8在1969年完成了首次飛行,而殲-10則是在1998年才實作首飛,兩者之間相隔了將近30年。殲-20在2011年進行了首飛,距離殲-10的首飛時間僅13年。從殲-20首飛至今已經過去了10多年,因此第六代戰鬥機的研發也應該是取得了一些進展。

接下來,我們可以留意兩個方面。首先,在新型飛機正式首飛之前,必須經過低速滑行測試和高速滑行測試。如果這些測試過程被衛星捕捉到,相關圖片很可能會迅速在網上流傳。其次,當新飛機開始滑行或首次飛行時,附近的居民也有可能目擊或聽到動靜。

昨天我向成飛的一位朋友打聽,是否會有新的好訊息。對方回答:「據我了解,一無所知。」 這個回答聽起來很官方,但我反而覺得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