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烏克蘭一直呼籲美歐,放開武器使用控制,允許烏克蘭使用更多美歐武器打擊俄羅斯境內的目標。因為現在烏軍現在可以使用海馬斯發射火箭彈打到俄方境內,在庫爾斯克就是這麽用的,不過火箭彈射程不到100公裏,而射程300多公裏的陸軍戰術導彈,以及風暴陰影這樣的巡航導彈,還是受到了一客製約,只允許射擊烏克蘭境內的俄軍。所以烏軍要打擊更大縱深內的俄方目標,主要還是靠自己的無人機,比如這次用無人機大規模襲擊莫斯科。
不過這種限制有可能會取消,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主席邁克爾·麥考爾上周表示,將允許烏克蘭用陸軍戰術導彈打擊俄羅斯境內,當然受到射程影響,陸軍戰術導彈還是威脅不到莫斯科的。布林肯去會見澤連斯基的時候,並沒有做出這種承諾,說這事還得回去請示拜登,拜登一直沒點頭呢,但他也表示拜登會敞開大門。
其理由是,俄羅斯對烏境內目標的打擊升級了,而且已經獲取了伊朗的彈道導彈,據說有數百枚,精度不錯,射程可以到700公裏左右,俄軍怎麽用這可導彈,伊朗可不管,如果沒有對抗或者報復手段,美歐擔心烏克蘭扛不住。很有可能,俄軍第一次使用伊朗彈道導彈的時候,美英就要宣布放開遠端導彈的使用限制了。
那麽如果說過去的俄烏戰場更像以塹壕戰為代表,一米一米爭奪地盤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那麽未來如果變成雙方互射彈道導彈,打擊對方城市的導彈襲城戰,可就成了一方有人提供武器支援,一方有人提供武器拱火的新版的兩伊戰爭。
其實,當年打導彈襲城,也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要用這種方式打擊對方民心士氣,一方面是因為當年的彈道導彈精度不夠意思,沒法保證準確命中要害設施或者小目標,只能撿大的打。現在如果還這麽幹,那雙方都能把自己彈藥庫存迅速消耗光。所以現在雙方導彈、無人機主要還是瞄準兵力集結點,彈藥庫,重要交通設施和電力設施,機場、油庫。雖然都有打擊對方居民樓的事件,我認為導彈制導和控制的問題,比如規劃航路時,對航路上建築高度缺乏準確數據,或者制導體系遇到幹擾等等。所以差點炸了基輔市內那座俄烏友誼橋,就是公園裏那個玻璃棧橋。
那麽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你自己是戰場上的指揮官,你會讓俄烏雙方如何使用這些遠端導彈?
我覺得俄方仍然會繼續打擊烏克蘭電力系統,除了可以盡量壓縮烏克蘭的鐵路運輸和工業生產能力,對烏克蘭的民間士氣也有打擊作用,另外我好奇俄軍會不會去打第聶伯河上的橋梁,最大程度減少外來武器送往前線的數量,至少能讓烏軍後勤力量長途繞路。
烏方一直在用各種手段攻擊克里米亞大橋,威脅南線俄軍的後勤能力,那麽一旦沒有了使用遠端武器的限制,烏軍也許會更大規模打擊俄軍的油庫、彈藥庫和空軍基地,比如羅斯托夫作為重要的後勤基地,也一直被烏軍火力關註著。看誰的後勤補給線先扛不住。
現在滿天都是衛星和無人機,雙方的動作都沒多少隱藏空間,那就只能比,誰的打擊半徑更大,誰的火力持續能力更強。所以,戰爭發展到了機器人時代,技術是進步了,邏輯卻簡單清晰。某些作戰樣式看上去雖然有點復古,但這也是一種螺旋式上升發展,挺符合客觀規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