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自二戰以來,歐洲乃至是全球最大的地緣武裝沖突,俄烏沖突如今仍然沒有行將結束的跡象,哪怕是時間也已進入到2025年,距離戰爭爆發三周年已經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2022年2月24日,普京簽署相關決議,發動 「特別軍事行動」 ,而戰爭也從一開始一邊倒的俄軍碾壓,演變成了漫長的拉鋸戰,尤其是 2022年 烏軍先後以 哈爾科夫 與 赫爾松 兩地為代表的兩起反攻,以此為開端,2023年俄烏戰場上的戰鬥愈加焦灼。
而到2024年,俄軍雖然在俄烏戰場上取得了不小的局部優勢,但期間烏克蘭竟短暫地發動了對俄本土的反攻。
當然,自此以後烏克蘭方面倒也沒法再占得任何便宜,但戰爭的焦灼態勢卻也固定下來。
顯然,當下俄烏沖突已然陷入到另一處僵局中,短時間似乎難以決於勝負,不過有觀點認為俄烏沖突將在今年下半年就會決出勝負,比如俄羅斯方面已經將征兵年齡下調到 18歲 ,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兵源緊缺問題,加上受西方全面制裁,俄羅斯國內經濟也受到相當影響。
不過烏克蘭方面的情況似乎要更加糟糕,即便有歐美援助,烏克蘭也沒有源源不斷的兵源去作戰,美國政府甚至要求烏克蘭方面將征兵年齡調到 17至70歲。
所以俄烏大概率不會再像現在這樣繼續無休無止地纏鬥下去,而是即將決出勝負
而有一種觀點認為,俄烏沖突一旦結束,最應警惕的不是別人,而是中國,中國需要做好最壞打算,也即 俄羅斯在戰後全面倒向西方。
那麽,俄烏戰爭將以何種方式結束,又是否會有這種「最壞的可能」?
俄烏戰爭將以何種方式結束?
去年12月下旬,俄總統普京在接受采訪時坦言: 「我必須承認,局勢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每一天都有變化。「
這話不代表普京心裏完全沒底,或者覺得俄羅斯可能會輸,但至少說明了一些問題,那就是如今俄烏沖突的走向是超出所有人的意料與估計的,即便是普京也拿不穩主意,並且這場戰爭很難以常規戰爭的方式收場。
所謂常規的收場,無非就是兩種結果,勝利或者失敗,但俄烏沖突有兩個大前提,一個是它是發生在21世紀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尤其是這場戰爭本質上並非俄烏的單獨沖突,烏克蘭的背後是整個西方。
另一個前提,正是因為發生在21世紀,由於各種高科技武器裝備與資訊科技,戰爭的復雜性與烈度也遠超以往。
先說第一條,正是因為俄烏沖突本質上是俄烏斯與少量盟友對抗整個西方,所以其中任意一方倒下,都會引起全球性的影響,尤其是歐洲方面,是最不希望烏克蘭倒下的。
相應的,這也反映出歐洲與美國並不是一條心,美國方面其實已經有些作壁上觀的傾向,但歐洲方面先是在去年年末搞了一個 【柏林宣言】 ,表示將堅定不移地支持烏克蘭,並且對美態度罕見地強硬起來。
今年 1月16日 ,英國首相又在沒有事先安排地前提下出訪烏克蘭,簽署 「百年夥伴協定「, 只為傳達一個訊號:我就是鐵了心要站在烏克蘭這邊。
而美國這邊,態度相對曖昧一些,至於俄羅斯,態度也相對強硬,去年9月底,俄羅斯新聞秘書長發言,表示 「俄方當然支持和平,但條件必須是實作特別軍事行動的目的「, 而現今俄方的態度依然沒怎麽變化,談判可以,但得先實作我的軍事目的。
至於中國,立場則比較中立,一直處於從中斡旋的狀態,當然也和俄羅斯方面有不少貿易合作,但中國扮演的角色反而是最重要的。
新上任的杜林普不止一次表示,俄烏沖突的關鍵在於中國,中國應該敦促雙方,盡到幫助結束這場戰爭,因為中國反而可以最不帶立場地去協調,並且中國有足夠的話語權。
至於烏克蘭的態度,目前反而算是最無足輕重的,因為完全是被各個大國反裹挾的,即便放棄抵抗,西方也不會允許。
所以,這場戰爭的結束,其實是有三種以上的結果,即俄勝利,攻入基輔,或者俄失敗,被烏趕回國境,再有就是在中國或者美國的全力協調下, 兩國走上談判桌。
但為什麽還要說中國應該做好最壞打算呢?這就在於,這三種結果完全不是概率對等的,一發生的概率是最大的,而三的概率則因為牽扯勢力過大,利益訴求不一而較難實作。
比如,俄羅斯方面想談判,但西方,尤其是歐洲,一定會趁機開出各種條件,尤其是限制俄羅斯軍事發展,而試問這樣的條件,俄羅斯會輕易答應嗎?
至於第二種情況,雖然發生概率最小,但對我的影響卻也可能是最壞的。
中國應做好最壞打算
雖然就目前的戰場局勢來看,俄羅斯取得優勢的速度似乎比以往都要快,目前俄羅斯已經控制了烏克蘭超過 18% 的領土,並且還有進一步擴增的空間,但凡事都要做好最壞打算,正所謂防患於未然、小心駛得萬年船,如果俄羅斯真的失敗了,對中國顯然算不上好事。
一個直接的影響自然是外貿會有一定比例的下滑,開戰這兩年多,由於西方制裁,俄國的經濟其實已經與中國深度捆綁了,比如汽車,目前中國的汽車大量出口至俄羅斯,不過這反而算是小事。
因為如果俄羅斯真的戰敗,烏克蘭反攻,變成衛國戰爭的機率很小,但俄羅斯一旦到了那個地步,就意味著將全面被西方的制裁反壓倒,而一旦俄羅斯撤軍了,與歐美的直接沖突也沒了,不是什麽不可調和的矛盾,那俄羅斯是不是就可以選擇服軟,倒向西方,來換取制裁的撤銷呢?
自開戰以來,俄羅斯被西方累計制裁的專案早已超過2萬項,有的是對企業,有的是對個人,但可謂是林林總總,覆蓋齊全。
尤其是俄羅斯的支柱產業之一的能源被西方提出結算系統,很多國家也不采購了,加上科技上,尤其是各種高科技零部件的限制,俄羅斯在戰爭期間不僅消耗了大量資源與財力、人力、物力,科技方面的增長也限入了停滯。
並且尤其是註意的是,雖然這兩年多俄羅斯的經濟增長只減少了 5% 左右,不算傷筋動骨,但戰時經濟這種東西,不可能持續太久,尤其是輕工業和食品問題,加上通脹飛漲,俄羅斯的普通人日子並不算好過,消費者協會主席 dmitry 甚至還建議要發 食品、糧食券, 類似於我們上世紀的糧票來保證生活問題,且各地已經開始大發消費券了。
而屆時如果選擇倒向西方,這些制裁都有機會被撤銷,俄羅斯重新過上相對舒坦的日子,所以這種最壞的打算並非無稽之談。
那麽,這種可能性會有多大,中國又該如何應對?
俄羅斯真會徹底倒向西方?
首先要明確的是,俄羅斯倒向西方,作為最壞的打算,就一定是很難發生的,因為俄羅斯戰敗本來就是小概率事件,但這事一旦發生了,或者有相應的跡象,中國就必須提高警惕,並采取應對措施。
俄羅斯倒向西方並非完全沒有發生的土壤,除了擺脫制裁外,俄羅斯在經濟上原先就是很依賴西方的,尤其是歐洲是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的大客戶。
再有,歷史上的俄羅斯在身份認同上,一向是偏向西方的,尤其是在作為歐洲人這件事上,俄羅斯有時立場擺脫不定,但多數時候都會認為自己是歐洲人,彼得大帝算是相當能幹的君主,但在他位時,俄羅斯上層仍然以說法語為榮,與德國的通婚也相當常見, 葉卡捷琳娜女皇 就是德國人。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一直都想加入歐洲陣營,甚至連普京都曾申請過要加入北約,而俄羅斯現在的主要沖突物件是烏克蘭,和整個西方不是完全的死敵,一旦戰爭結束,即便是以相對和平的方式結束,俄羅斯也有很大概率與西方重歸於好,至少是與歐洲。
這就是第二個問題了,說是倒向西方,具體是倒向誰?要俄羅斯倒向美國,這事顯然不大可能,更可能的情況是俄羅斯倒向歐洲,但歐洲與美國深度捆綁,屆時歐美會不會聯合起來利用俄羅斯來對中國施壓,顯然很難說得準。
而這種事情一旦發生,那中國就是腹背受敵了,所以中國應當早做打算,比如在邊境部署相應軍力。
並且少了俄羅斯這個主力的能源輸出國,中國還要尋求新的能源供給,這事也要提前布局。
不過只要俄羅斯方面不會過於短視,做出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行為,那麽即便俄在戰爭結束後與歐洲修好,也不會輕易與中國交惡。
總結
俄烏沖突結束後,俄羅斯徹底倒向西方的可能固然存在,但顯然是最壞的打算,概率很小,並且即便真的發生,俄羅斯大概率也不會與中國交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