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閉幕後不久,即2022年2月24日,普京驟然下令對烏克蘭展開「特別軍事行動」,對烏克蘭軍隊發起了迅猛的攻勢。
最初,普遍預測俄羅斯將迅速擊敗烏克蘭,並實作其戰略目標,這場戰爭被認為勝負已分。
然而,諸多因素交織,使得這場戰爭曠日持久,至今仍未決出勝負。
俄羅斯當前面臨的困境,既源於外部勢力的幹預,也與其自身存在的內在問題密切相關。
中國保持中立立場,但這場戰爭的意義及其經驗教訓,仍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回顧俄烏沖突全過程,可以總結出三個對俄羅斯而言極其重要的慘痛教訓。
俄羅斯遲遲未能拿下烏克蘭,閃電戰演變成持久拉鋸戰,根本原因在於其國防建設的嚴重不足。
說到俄羅斯,人們往往聯想到其前身——蘇聯,隨之而來的便是蘇軍強大的戰鬥力、精良的武器裝備和先進的軍事技術,這構成了我們對俄羅斯乃至蘇聯的普遍認知。
然而,這種固有觀念已不再適用,俄羅斯軍事力量現已今非昔比。
俄烏沖突持續至今,雙方實力較為均衡,用委婉的說法是「勢均力敵」,直白一些則形容為「不相上下」。
烏克蘭國內局勢復雜,出現這種狀況並不令人意外。
然而,俄軍在戰爭中的表現卻遠低於預期,其諸多不足隨著戰事發展逐漸暴露無遺。
俄軍武器裝備升級換代速度滯後。
蘇聯昔日的軍事實力雖然雄厚,但數十年發展變遷後,不少裝備已顯落後。
俄羅斯軍隊大量沿用蘇聯時代的裝備,其軍事實力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軍事儲備。
憑借過時的作戰裝備,俄羅斯軍隊如何保持強大的戰鬥力?
俄烏沖突爆發後,俄羅斯雖然占據了顯著的軍事優勢,但這並非源於其強大的軍事實力,而是烏克蘭相對薄弱的軍事力量造成的。
關鍵在於,俄羅斯尚能利用蘇聯時期留下的軍事實力,而烏克蘭的軍事基礎則遠為薄弱。
俄烏沖突持續升級,部份西方國家直接介入,對烏克蘭提供了巨額軍事援助,致使俄軍裝備的落後劣勢日益顯現,面臨巨大的壓力。
俄軍倚重的蘇-35S和蘇-34戰鬥機,在烏克蘭中部戰役中遭遇烏軍精確打擊,損失慘重,未能完成既定作戰目標。
現代戰爭強調海陸空一體化作戰,空軍憑借速度和靈活性優勢,率先投入戰鬥,執行空中打擊和轟炸任務,承擔起偵察敵情、掩護地面和海上部隊的職責。
俄軍空中力量行動受挫,直接削弱了整體軍事行動的效力。
空軍和陸軍的表現都令人失望。
陸軍作戰體系中,導彈精確打擊和坦克集群突擊,兩者缺一不可,地位同等重要。
然而,俄軍在兩方面的表現依然差強人意。
導彈與常規武器截然不同,常規武器射程頂多幾千米,即使配備輔助瞄準裝置,最終仍需人工瞄準,對外部環境要求不高。
然而,導彈的情況則大相徑庭,其射程遠超其他武器。
中國導彈射程分級大致如下:中程導彈射程在1000米到3000米之間;遠端導彈射程在3000米到8000米之間;洲際導彈射程則超過8000米。
如此驚人的射程,必然依賴於更先進的制導技術。
早期導彈主要依賴慣性制導系統,其原理是利用導彈內部的慣性測量單元,經精確計算引導導彈命中目標。
然而,這種導彈發射方式存在嚴重缺陷:復雜的計算過程耗時較長,而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這可能導致貽誤戰機,影響軍事行動的順利進行。
計算過程存在誤差的風險,從而影響打擊精度。
所以,借助科技進步,精確制導武器依靠衛星定位系統實施打擊,已成為主要作戰模式之一。
蘇聯解體及葉利欽執政時期俄羅斯經濟的驟然衰退,直接導致其財政狀況惡化,軍工領域的資金投入持續減少,軍事科技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俄羅斯衛星數量下降,原因是舊衛星缺乏維護,而新衛星研發進展緩慢。
二〇二四年四月,俄羅斯副總理曼圖羅夫表示,俄羅斯現有衛星超過240顆,並計劃在今年再發射100余顆。
240顆衛星,數量看似可觀,然而與美國6000多顆衛星相比,差距顯著。
更何況,這240顆衛星中用於民用的數量眾多,真正用於軍事用途的衛星屈指可數。
俄烏沖突中,俄羅斯的導彈打擊效能令人失望。
畫面模糊如同馬賽克,精準打擊根本無法實作。
俄烏沖突持續時間之長,導致俄羅斯坦克部隊損失嚴重,其裝甲力量已接近半數折損,面臨著嚴重的裝備短缺。
無奈之下,俄羅斯只能啟用一些老舊型號的坦克。
這些坦克長期缺乏保養,銹蝕嚴重,已嚴重影響其作戰能力。
因此,建設世界一流現代化國防至關重要。
俄烏沖突爆發前,不少人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全球和平是主流趨勢,各國大力發展國防力量實屬多慮。
俄烏沖突無疑給世界敲響了警鐘,無論是主動發起進攻的俄軍,還是頑強抵抗的烏軍,都再次證明了強大的國防實力至關重要。
強大的國防力量是維護和平的基石,唯有如此,戰爭的威脅才能遠離我們。
俄烏沖突的根源並非近幾年才出現,而是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
蘇聯時代,烏克蘭是蘇聯重要的組成部份。
然而,蘇聯的崛起加劇了沖突的激烈程度。
盡管烏克蘭並入了蘇聯,但它仍追求在蘇維埃體系內部享有更大自主權和發展空間。
蘇共中央加緊對加盟共和國的控制,意圖強化中央集權,由此埋下日後沖突的種子。
僅此而已,還不足以引發嚴重沖突。
蘇聯早期高速發展,各加盟共和國均從中獲益良多,因此未有異議。
然而,蘇聯工業化行程的快速推進,也暴露出一個日益嚴峻的難題:工業建設所需的資金以及煤炭、鋼鐵、天然氣等關鍵資源供應捉襟見肘。
面對這一難題,史太林采取了兩項關鍵措施:在農業領域推行集體化,並在烏克蘭東部地區展開大規模開發。
中國農村的集體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鍋飯」模式,是指將農民組織成集體農莊,大家共同勞動,耕種收割。收獲的糧食,除了滿足自身的基本口糧需求外,其余都需上繳國家。
國家將收到的糧食銷往海外換取外匯,所得外匯全部用於支持工業建設。
這種策略雖然犧牲了農民一部份利益,卻是許多經濟基礎薄弱、工業化尚處於初級階段的國家普遍采用的發展模式。
盡管全國實行農業集體化政策,需統一上繳糧食,但蘇聯根據各地糧食產量制定了差異化的征收指標:高產區多交,低產區少交。烏克蘭作為重要的糧食產區,承擔著每年交付巨量糧食的重任。
1932年,蘇聯工業化行程進入關鍵時期,為滿足國家工業化建設的巨大糧食需求,強令烏克蘭上繳770萬噸糧食。
烏克蘭當年遭遇嚴重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收成大幅延遲。
為了完成征糧任務,征糧隊對烏克蘭各地進行了地毯式搜查,甚至連老百姓的口糧都未能幸免。
一年後,烏克蘭遭遇了大饑荒,許多缺乏糧食儲備的民眾因此餓死。
這場大饑荒導致一百多萬烏克蘭人喪生,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
烏克蘭民眾普遍對農業集體化抱持強烈抵制態度。
烏克蘭東部地區的開發,源於其自身所擁有的有利條件。
蘇聯地大物博,資源豐富,部份地區經濟基礎也較紮實。
然而,許多地區面臨著一個困境:豐富的資源與發達的經濟難以兼顧。
蘇聯遠東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礦產,然而,惡劣的嚴寒氣候、稀疏的人口以及與東歐平原的遙遠距離,使得資源開發面臨著巨大的成本和技術挑戰。
東歐平原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口密度大,但多數地區資源儲備卻相對匱乏。
烏克蘭東部地區,得天獨厚,資源豐富,工業基礎紮實,在該國諸多地區中較為罕見。
鑒於此,史太林決定對烏克蘭東部地區進行開發。
烏克蘭最初對此表示歡迎,因為發展該地區能刺激經濟增長,並創造就業機會,可謂利好。
然而,烏克蘭在資源開發過程中發現,蘇聯將烏克蘭東部資源的一部份用於其他地區建設,一部份則用於出口創匯,所得收入卻主要歸蘇聯中央政府所有,烏克蘭從中獲益甚微。
這激怒了烏克蘭。
蘇聯解體後,這些矛盾才得以暴露;如果蘇聯繼續存在,這些問題很可能被長期壓制。
然而,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的怨憤情緒徹底爆發。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其衣缽,烏克蘭將對蘇聯的憤怒情緒指向了俄羅斯。
俄羅斯將自身視為蘇聯的合法繼承者,視烏克蘭為其勢力範圍,不允許烏克蘭尋求外部支持,最終導致兩國爆發戰爭。
兩國未能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最終釀成戰爭。
這提醒中國,面對挑戰,需摒棄舊模式,務求切實解決問題。
慶幸的是,中國已對此問題引起重視。
建國初期,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邊界問題,積極處理與周邊國家間的邊界爭議,有效避免了邊境沖突的發生。
世紀之交,中國積極處理與周邊國家間的歷史遺留問題,有效消弭了諸多潛在沖突。
歸根結底,國家發展才是硬道理。
經濟實力是軍事、工業和外交發展的基石,國家發展始終重中之重,俄羅斯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深思。
俄烏沖突持續膠著,西方國家紛紛采取制裁措施,手段包括凍結俄羅斯資產及撤出在俄投資產業。
俄羅斯正經歷著史無前例的經濟困境。
俄羅斯屢遭西方制裁,其底層邏輯在於俄羅斯經濟實力的相對薄弱。
俄羅斯經濟主要依賴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出口和重工業,其整體經濟實力相對較弱。
然而,全球許多國家都依賴資源出口生存,並非俄羅斯獨有。
俄羅斯的重工業發展滯後,經濟形勢嚴峻。
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經濟往來,其實非常有限。
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的購買上。
即便沒有俄羅斯的資源供應,西方國家也能維持運轉。
設想一下,如果俄羅斯的經濟發展與西方各國深度融合,幾乎所有領域都開展密切合作,西方國家還敢如此強硬地實施制裁嗎?答案是否定的。
俄羅斯軍事行動受阻的根本原因,在於其經濟實力的不足。
戰爭的本質是資源的消耗,「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道出了這個殘酷的現實。從裝備更新換代、日常維護到尖端技術研發,都需要巨額資金支撐。軍事行動,缺錢寸步難行。
俄烏沖突中,俄羅斯表現不佳,資金匱乏是其最主要原因。
所以,中國必須從過往經驗中汲取教訓,無論面臨多大的挑戰,都應始終堅持經濟發展這條主線。
面對西方國家,中國既要做好政治上的應對準備,也要積極尋求經濟領域的合作,實作互利共贏。
總而言之,盡管中國沒有卷入俄烏沖突,但仍需密切關註這場戰爭,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並進行深入分析。
華語智庫指出,【俄烏沖突長期膠著,暴露了俄軍三大關鍵弱點】。
澎湃新聞對俄烏沖突中俄羅斯外交策略的困境與突破進行了深入分析。
北京日報刊發的【深度解讀兩年鏖戰:俄烏之戰的幾個問號】一文,深入分析了俄烏沖突兩年來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