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執掌「教鞭」26載,見證一批批祖國的雛鷹在這裏換羽高飛

2024-05-14軍情
轉眼間,「教-8」飛機俯下機身,與地面形成了一個平緩的夾角,順著機場跑道劃過一道筆直的印痕。
機艙裏,空軍航空大學飛行教員張立斌關註著學員操作的一舉一動,直到飛機停穩至指定區域,他的心才踏實下來。
1998年,張立斌畢業留教。教練機艙,這是他作為一名飛行教員最熟悉的戰位;執掌「教鞭」於藍天上,是他最自豪的時刻。
「天空是雄鷹的‘家’,是成就英雄飛行員的地方,向往更高遠的天空,這是屬於飛行員的追求。」 張立斌說。26年間,他的目光註視著一批批祖國的雛鷹在這裏換羽,飛向更遠的海、更藍的天。
天空是雄鷹的「家」
■張立斌
【主講人名片】
張立斌,空軍航空大學某團飛行教員,「紅鷹」飛行表演隊隊長。從事飛行教學26年,帶教出20余期飛行學員。曾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飛行表演等任務。2021年被評為空軍優秀共產黨員,2022年獲大學首屆「東北老航校精神傳人獎」。
有一種目標,要經過艱苦跋涉才能抵達
每年,看著新一批飛行學員走進空軍航空大學的校門,我都會想起自己當年來到這裏的模樣,同樣稚嫩、同樣滿懷期待。
和現在的新學員可以乘運-20飛機來校報到不同,20多年前,我坐著幾十個小時的綠皮火車來到北國春城,開始了自己的飛行生涯。
飛行是浪漫的事業,也是艱辛的事業。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飛行員,必須要付出巨大努力。在大學度過的第一個冬天,我記憶猶新。
為了抓緊時間打好體能基礎,在東北刺骨的嚴寒中,常常能看到學員們在操場進行萬米長跑的身影。冰冷的空氣灌入肺裏,刺激得鼻腔生疼,我拖著沈重的步伐熬過了一圈又一圈。每當快要堅持不下去時,參觀校史館時的一幅幅老照片如過電影般浮現在我的眼前:從老航校時期到現在,一代代飛行員們都是頂著這樣的風雪歷練成長起來的。
「長夜風雪吼欲狂,衣單被薄鍍銀光;‘冰窖’裏邊論藍天,當個‘團長’入夢鄉」。這是70多年前,東北老航校建立之初創業者們的真實寫照。環境惡劣、物資缺乏,當時的飛行員們,只能利用鐵皮擋桿等教具模擬飛行訓練,在冰窖一般寒冷的宿舍裏縮成一團保暖睡覺。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攻堅克難、艱苦奮鬥,練就了過硬的打贏本領。
前輩們可以,我也一定行!學校操場記住了我落下的每一滴汗水,跑著跑著,我漸漸跑到了同批學員的前列。然而,堅實的體能基礎只是逐夢藍天的第一步。學習理論知識、掌握飛行技能,一個個課目直接把難度拉滿,一道道難關橫亙在面前。
我當學員的時候,學校只有一套簡易的木質桿舵練習器供大家模擬練習。現在,我仍能回憶起當時自己對著模擬器「比劃」、教員在一旁「指點」的場景。我慢慢摸索著推動桿舵的力度和仰身觀察的角度,一點點找到感覺並反復體會,直至形成了「肌肉記憶」。
有一種目標,要經過艱苦跋涉才能抵達。回望來時的路,正是在每個課目上都拼盡全力、倒逼自己,我才能快速完成從教員帶飛到首次單飛的蛻變。
那天,我操縱「初教-6」飛機從地面躍上藍天。當飛機在高空中開始平穩航行,世界仿佛一下子變得安靜。盡管我的頭腦格外清醒,但心底有一個聲音止不住地吶喊:「我飛起來了!」
空軍航空大學學員進行飛行訓練。楊明 攝
這一飛,就是20多年。從飛行學員到飛行教員,我見證了一批批年輕飛行員的成長。這些年,我們培養飛行員的物質條件不斷改善、育人體系更加科學,而學員們亦如當年的前輩,一以貫之保持著艱苦奮鬥的底色,在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後,迎來了雛鷹的振翅一躍。
矢誌藍天、苦練精飛,繼承前輩優良的精神傳統,我們才能飛得更快,更穩。
只要祖國和人民需要,飛行員就是戰機的最後一發炮彈
駕駛戰機翺翔天空,危險與浪漫並存,誰也沒法保證險情特情不會在下一秒發生。我經常告誡學員:「列裝飛機越來越先進,訓練方法在更新,但是在戰場上最重要的因素永遠是人,我們不光要有高強的飛行本領,還要練就強大的心理素質。」
20米高空單杠訓練,是每名學員必經的考驗。高台上,風在耳邊呼呼作響,在空中奮力躍起的那一步,是學員們克服內心恐懼、堅定信心的關鍵一步。
不是每一次跳起都能平穩落地,有的人盡管沒能順利抓住單杠,但他在邁出腳的瞬間,就跨過了心裏的那道坎,感受到勇氣的力量。
在飛行對抗性訓練時,學員們要輪流進行攻防轉換,防禦方要盡可能破壞進攻方的飛行條件。遇到飛機失控的情況,桿舵晃動、指示燈報紅、座椅下方不斷傳來震感,學員必須沈著冷靜操縱飛機恢復正常飛行狀態。隨著一次次高強度訓練,他們的能力加速生長。
天空是生長英雄的地方,只有勇敢的人才能當飛行員。為了激發學員們的鬥誌和血性,課堂上,我經常會講起抗美援朝戰場上的飛行員事跡。
1952年,年僅24歲的飛行員孫生祿被10架敵機包圍,為了掩護我方機群脫險,他的戰機座艙蓋被打碎,儀表盤也被打壞。他駕駛的「米格-15」飛機只能掛載200發炮彈,已經全部打光。
「快跳傘!」戰友們對孫生祿大聲疾呼。他聽見了,但並未回應。只見孫生祿把油門加到最大,將燃燒的戰機當作最後一發炮彈,向敵人機群猛撞了過去……
每當我講到這時,學員們情緒都很激動。看著一雙雙閃光的眼睛,我問道:「人民空軍為什麽能擊敗力量對比懸殊的對手,而且越戰越強?」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學員一字一句地說:「是因為我們有隨時化身為第201發炮彈的勇氣。」
只要祖國和人民需要,飛行員就是戰機的最後一發炮彈。我們從革命前輩那裏繼承英勇無畏的精神氣魄,用中國軍人的血性和膽氣書寫著自己的青春。每一批學員換羽新生的過程,也是不斷錘煉自己膽魄意誌的過程,他們頭腦中緊繃戰鬥的弦,為守護祖國空天的神聖使命時刻準備著。
在時代托舉下不斷飛躍
2018年11月,珠海航展現場。陣陣轟鳴聲中,「紅鷹」飛行表演隊亮相天際。
我駕駛戰機與另一架戰機對向而行,在天幕劃過兩道優美的曲線。愛心成型的瞬間,第三架戰機從遠處穿心而過,寫下人民空軍獨有的浪漫表白。
這是我們特意設計的「丘位元之箭」表演動作。作為「紅鷹」飛行表演隊的隊長,如何在飛行表演中追求極致、挑戰極限,是我經常要思考的問題。這次「丘位元之箭」表面看到的是飛行動作的優美流暢,內核卻是對三機協同的新考驗。飛行表演裏有實戰,「飛行表演隊隊長」和「飛行教員」兩種身份的疊加,讓我愈加感受到跳出舒適圈、超越自我的重要性。
當初,沒有初教機,老航校的前輩們便越過初、中兩級,直上「九九」高教機。這種精神始終激勵著我,我告訴自己,要永遠保持一顆不懼挑戰、超越自我的心。因為時間是不等人的——
殲-20呼嘯蒼穹、運-20大鵬展翅、新型地空導彈威猛列陣……人民空軍正奮飛在新的征程上。現代戰爭不斷更新的時代要求,倒逼教員和學員不斷拓展自己的能力界限,在身體素質、戰鬥思維、視野眼界等方面突破。
飛行員的身體和飛機一樣,是另一種「精密、寶貴的力量」。跨晝夜飛行、長航時飛行等考題接踵而至,對學員體能的要求更高。戶外訓練課,學員們將自己固定在旋梯上,我手臂一晃,旋梯便帶動身體加速捲動起來。他們強忍著眩暈的不適,在一圈一圈轉動中調整狀態。
每次旋梯停止轉動,盡管有學員走下來時腳步踉蹌、幾欲作嘔,但稍作休息後,仍會頂著額頭的細汗對我說:「教員,再來一次。」我雖然心疼,但看著他們的軍事體育訓練情況圖上的曲線不斷躍升,更為他們感到驕傲。
我們教學的本質是培養能打仗的飛行員,必須要將勝戰基因牢牢註入學員「飛之初」。除了體能訓練中心,戰術能力拓展研究中心也是學員們經常出現的地方。
在那裏,可以看到教員拿著教具反復演示、學員熱烈討論的場景。針對學員的反思復盤,我常常反問他們:「有沒有放在實戰背景下考量?」在一次次攻防演練中,他們不斷提高自己的實戰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
空軍航空大學飛行教員張立斌(左)帶學員檢查飛機。楊明攝
張立斌(右)講評學員訓練。楊明 攝
人民空軍在轉型建設中日趨強大。作為一名飛行員,未來將以何種姿態飛向更高更遠的空天?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夜晚,燈火通明的圖書館記錄著學員們求索的過程——有人埋首苦讀,從軍事經典著作中找尋答案;有人借助海量學術資源,了解世界上先進的技法、訓法……
大鵬保持向上的姿態,時代賦予最大的托舉。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戰鬥一線,每個人都努力向前奔跑,為強軍事業貢獻力量。我在航校教飛了26年,未來還能繼續在自己熱愛的戰位上發光發熱,感到無比榮幸。
(解放軍報記者畢笑天、通訊員劉佳整理)
戰鬥精神貫長空
■劉 佳
軍人生來為戰勝。打仗是軍人的職責使命,戰鬥精神是軍隊戰鬥力的內生動力,一名合格的軍人,要時刻將戰鬥精神根植心中、融入血脈。
在培育官兵戰鬥精神中提升打贏能力,是我軍特有的政治優勢和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也是教育官兵、塑造官兵的重要方法途徑。空軍航空大學作為「飛行員的搖籃」,在空軍戰鬥力成長中起關鍵的基礎性作用。為提升飛行學員戰鬥精神培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大學圍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砥礪學員血性膽氣,形成主題教育引領、老航校精神感召、實戰化訓練錘煉、強化榮譽激勵的培育格局。
近年來,大學建立「東北老航校精神教學基地」,組織「東北老航校精神傳人獎」評選,鼓勵飛行學員學習英雄、爭做英雄;創新野外綜合訓練和生存訓練組訓模式,在飛行訓練中設定實戰化背景和模擬特情,開展抗壓耐挫和心理調適訓練,把戰鬥精神培育滲透教育訓練全程;組織入學入伍、授銜、單飛等儀式教育,開展量化達標競賽和「礪鷹班」「雄鷹學員」等評選活動,將戰鬥精神培育融入經常性教育管理和日常養成。
「勝在得威,敗在失氣。」長空亮劍,勇字當先。要成為「能打仗、打勝仗」的空戰人才,必須具備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瞄準未來戰場,新一代飛行學員砥礪英雄氣、傳承英雄誌,發揚「忠誠、無畏、精飛」的職業精神,不懈奮鬥、努力奮飛。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