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祖大王」號驅逐艦。 圖片來源 社交媒體平台「X」
南韓國產垂直發射系統示意圖。 圖片來源 南韓國防發展局
綜合編譯 姜琳
近日,南韓海軍迎來了又一艘具備全方位作戰能力的主力艦「正祖大王」號。作為「世宗大王」級驅逐艦第二批次的排頭兵,「正祖大王」號不僅是南韓最大的主戰艦艇之一,更憑借新穎的艦載武器系統引人矚目。其中,即將引入南韓海軍水面部隊的艦載彈道導彈,被視為南韓突破限制、建構超越北韓半島的戰略威懾能力的重要支柱。
據【南韓先驅報】報道,「正祖大王」號艦體長170米,寬21米,滿載排水量達1.2萬噸,接近巡洋艦水平。與2008年至2012年服役的第一批次「世宗大王」級相比,該艦的動力系統沒有大幅改動,可以維持30節(約每小時54公裏)的航速。得益於最新版本的「宙斯盾」作戰系統,「正祖大王」號的探測、防空和反潛能力都有顯著提升。該艦采用了美制Mk41垂直發射系統與兩款南韓國產垂直發射系統(K-VLS/KVLS-II)的組合,在全球範圍內僅此一家。
據香港【亞洲時報】介紹,「正祖大王」號擁有88個發射單元:48個Mk41, 16個K-VLS,24個KVLS-II。總體來說,它的彈藥庫容量與其他高端水面戰艦不相上下。作為參照,美國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有96個發射單元,均為Mk41。
「正祖大王」號混合裝配了3種導彈發射裝置,表明南韓海軍希望該艦承擔更多元、更復雜的作戰任務。與上一批次艦艇相似,與Mk41搭配的仍然是美制「標準」系列導彈,涵蓋SM-3 Block IB、SM-2 Block IIIB和SM-6等型號,可以對抗幾乎所有類別的空中目標。第一代南韓國產垂直發射系統(K-VLS)專註於近距離防禦,也能支持對陸攻擊巡航導彈和火箭助推反潛魚雷。最讓人感興趣的是第二代南韓國產垂直發射系統(KVLS-II),它在最初階段主要用於發射南韓自研的L-SAM防空反導攔截彈,但很多跡象表明,KVLS-II還可以容納其他重型彈藥,特別是傳聞中的艦載彈道導彈。
美國「戰區」網站的相關報道指出,根據此前曝光的設計圖,「正祖大王」號上的KVLS-II發射裝置位於船尾直升機甲板前方,分為6個模組,每個模組裝4枚導彈。由於KVLS-II還沒有完成全部測試,從「正祖大王」號施工和試航過程中的照片看,船體外部只能見到4個發射單元,另外5個模組可能會在該艦服役過程中逐步就位。
英國「海軍新聞」網站稱,KVLS-II采用與K-VLS相同的「熱發射」模式,但尺寸更大,每個發射單元至少有0.9米寬、9.1米深,而K-VLS的寬度為0.63米、深度為6.8米。這就意味著,「正祖大王」號可以使用更大尺寸的反艦和對地攻擊彈藥。目前,南韓國防發展局正在指導開發一款艦載彈道導彈,預計2028年至2029年開始量產。外界猜測,這款導彈是K-SLBM潛射導彈的衍生型號,射程約500公裏;K-SLBM已經進行了多輪試射,並率先在南韓海軍的「島山安昌浩」級常規潛艇上投入戰備。
【亞洲時報】稱,南韓海軍在水面艦艇上部署彈道導彈反映了其國防戰略的調整,與該國2022年釋出的【國防白皮書】中提及的「大規模懲罰和報復戰略」吻合。
除了潛射和艦載彈道導彈,南韓政府在2022年至2026年國防預算計劃中還披露了一種專門用於打擊加固地下設施的新型導彈,彈頭重量達3噸,射程350至400公裏。在半島局勢趨於緊張的背景下,南韓軍方認為其陸基導彈部隊的生存能力面臨考驗,因此,發展更靈活、更不容易反制的潛射和艦載彈道導彈,成了南韓軍隊充實其遠端火力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南韓軍方對遠端打擊能力的關註日益增加,也是由美國解除對南韓導彈效能限制的一系列動作推動的。上世紀70年代末,美國要求南韓不得自主研發射程超過800公裏的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這方面的雙邊機制在2021年美韓元首會晤後逐步取消,南韓迅速提升導彈效能,從而將北韓半島之外的更廣闊地區納入威懾範圍。在此基礎上,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南韓最終的目標是為國產導彈安裝核彈頭。
「戰區」分析稱,彈道導彈具備多重優勢,如反應速度快、威力大、不易防禦。在局部戰爭中,這類武器非常適合攻擊縱深區域的堅固目標和時間敏感型目標。彈道導彈還被一些國家用於打擊水面目標,目前尚不清楚南韓是否有反艦彈道導彈相關規劃。即便沒有彈道導彈,南韓的水面艦艇、潛艇、地面部隊和航空兵,都已經具備對北韓半島全境實施快速精確打擊的能力。這些發射平台面臨來自潛艇、特種部隊、快速攻擊艇、水雷、自殺式無人機和反艦導彈的非對稱威脅。
美媒總結說,「正祖大王」號的建造和服役反映了一種趨勢:各國爭相為軍艦配備更大的垂直發射系統,以適應包括高超音速導彈在內的新概念武器。近日,美國海軍的「朱姆禾特」級驅逐艦完成了旨在搭載高超音速武器的改裝,緊隨其後的將是美軍的攻擊型核潛艇。美國的下一代驅逐艦也準備采用比Mk41更先進的導彈發射裝置。在亞洲,憑借豐富的彈藥類別與可觀的火力,規模較小的南韓艦隊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責任編輯:張昊天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