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俄烏已打了1000多天,各國終於發現了不對勁:中國最初的選擇沒錯

2024-12-16軍情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這一訊息瞬間點燃了全球輿論,戰爭的硝煙在歐洲大陸上空彌漫。

1991年,當時蘇聯解體,俄羅斯繼承了大部份蘇聯的政治遺產。按理說,這應該是一個「和平時代」的開始,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北約,這個以「防止蘇聯擴張」為初衷成立的軍事組織,在蘇聯解體後並沒有解散,反而開始一步步向東擴充套件,逐漸將原屬於蘇聯勢力範圍的東歐國家納入自己的懷抱。

俄羅斯對此一直心懷不滿,對他們來說北約東擴就像一根刺,插在心頭難以拔除。尤其是當烏克蘭這個與俄羅斯關系最緊密的鄰國也開始申請加入北約時,俄羅斯終於坐不住了。

普京多次警告西方,烏克蘭加入北約將「觸碰俄羅斯的紅線」,但西方國家對此似乎並不在意。

在烏克蘭國內,也並非所有人都支持加入北約,東部地區的親俄勢力與西部地區的親歐派之間的矛盾愈發尖銳。

2014年的克里米亞事件更是讓局勢雪上加霜,俄羅斯迅速出兵,吞並了克里米亞,烏克蘭則將這視為「侵略」。

2022年初,烏克蘭申請加入北約的訊息徹底激怒了俄羅斯。

對普京來說,這是一道艱難的選擇題:如果不采取行動,北約的勢力範圍將進一步逼近俄羅斯的邊界,戰略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但如果選擇出兵,俄羅斯不僅要面對烏克蘭的反抗,還要承受來自西方世界的全面制裁。

普京最終選擇了後者,或許在他看來,主動出擊雖然代價高昂,但至少能掌握一定的主動權。而如果按兵不動,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只會被一步步蠶食。

戰爭的第一天,俄軍的攻勢堪稱雷霆萬鈞,他們迅速占領了基輔附近的重要機場,並試圖透過快速突襲的方式逼迫烏克蘭政府投降,而烏克蘭的抵抗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首都基輔發表了一段簡短卻充滿力量的講話:「我不會離開,我會和我的人民站在一起。」這句話迅速傳遍世界,成為烏克蘭頑強抵抗的象征。與此同時,烏克蘭軍隊在北約提供的武器和情報支持下,成功組織了多次反擊。

俄軍原本計劃的「閃擊戰」很快變成了一場持久戰。由於戰線拉得過長,加上後勤補給跟不上,俄軍的攻勢逐漸減弱。基輔並沒有像外界預期的那樣迅速淪陷,反而成為了烏克蘭抵抗的象征。

戰爭的爆發讓西方國家迅速行動起來,美國率先帶頭,聯合歐洲盟友對俄羅斯實施了一系列經濟制裁。這些制裁包括將俄羅斯踢出全球銀行支付系統SWIFT、凍結其海外資產、限制能源出口等,制裁的力度之大,堪稱近年來少見。

與此同時,西方國家也向烏克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軍事援助,從反坦克導彈到無人機,再到先進的防空系統,烏克蘭軍隊的裝備水平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甚至還派出軍事顧問,為烏克蘭提供戰術指導。

而這些援助並非沒有代價,由於俄羅斯是全球能源市場的重要供應國,制裁導致油價和天然氣價格飆升,歐洲國家首當其沖。許多家庭的取暖費翻了幾倍,工業生產成本也大幅增加,西方的內部矛盾由此開始顯現。

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從速決戰逐漸演變成了一場消耗戰,雙方都無法在短時間內徹底擊敗對方,無數士兵和平民被卷入這場曠日持久的沖突中。

盡管西方對俄羅斯實施了嚴厲的經濟制裁,但俄羅斯卻展現出了出乎意料的經濟韌性。透過加大對中國、印度等國家的能源出口,俄羅斯不僅緩解了經濟壓力,甚至還實作了一定程度的增長。

相比之下,歐洲的處境卻顯得格外艱難,能源價格的飆升讓許多工廠不得不停產,社會上的不滿情緒也逐漸加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繼續援助烏克蘭是否值得。

在這場沖突中,中國的表現備受關註,作為一個全球大國,中國沒有選擇站隊,而是保持了中立立場。這種中立既避免了卷入戰爭的風險,也讓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樹立了一個負責任的形象。

中國不僅與俄羅斯保持了正常的經貿關系,還承諾將在戰爭結束後幫助烏克蘭進行重建。此外,中國還積極推動和平談判,希望透過外交手段結束這場沖突。

中國派出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存取歐洲多國,試圖在俄烏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雖然和平談判的進展緩慢,但中國的努力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到了2024年,俄軍已經在頓涅茨克方向取得了重大突破,占領了關鍵的戰略據點,烏軍的防線岌岌可危。與此同時,西方國家的援助力度也逐漸減弱,盡管美國依然高喊「自由的最後一戰」的口號,但歐洲國家的耐心似乎正在耗盡。

戰爭的長期化讓所有人都感到疲憊,而和平的曙光似乎依然遙遙無期。或許這場戰爭的最終結局並不取決於戰場上的勝負,而是取決於背後各方利益的妥協與平衡。

俄烏沖突不僅是一場地緣政治的較量,更是一面反映全球格局變化的鏡子,它暴露了西方霸權的局限性,也凸顯了新興大國在全球事務中的重要作用。

而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場戰爭最大的教訓或許是:和平從來都不是理所當然的,它需要我們每個人去珍惜和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