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二戰時期,對日戰爭中盟國合作的政治障礙

2024-07-27軍情

前言

盟國在太平洋和遠東的合作所達到的水平與在歐洲所達到的水平相比,有著極其明顯的差別。上文已經提到過出現這種差別的一些原因。

對日戰爭的戰場

史迪威與麥克阿瑟的個性不是有助於同別人進行合作的。由於供應的缺乏,一切雄心勃勃的計劃都註定得放棄或推遲。美國軍隊內部各軍種之間的爭奪顯得特別尖銳。最後,由於地理上的障礙,對日戰爭變成了兩場分隔開來的戰爭:一場在亞洲作戰,由英美從西面提供給養,另一場在太平洋地區作戰,由美國從東面提供給養。

除了這些軍事因素之外,印度和中國都存在著基本的政治困難,大大阻礙了盟國的合作。在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半潛在的內戰繼續分散了蔣介石的註意力,使他不能一心一意地進行抗日戰爭。的確,正像批評蔣的人所說的那樣,他可能認為他的主要敵人不再是日本人了。日本的最後失敗可以依賴美國的努力去促成,可是在國內與他爭奪權力的共產黨卻不容忽視,需要註意提防。這種態度就引起了他和史迪威的沖突。史迪威對於中國共產黨的作戰能力和他們的俄國顧問是有深刻印象的。在1942年,戰爭的結束明擺著還是一件遙遠的事情,中國問題的這一方面還不很突出,它後來才變得嚴重起來。

但在1942年,印度的政治局勢是極其重要的。在那年的頭幾個月裏,日本人對印度的威脅似乎顯得特別嚴重,使印度的領袖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對於在短短3個月內打出了一個大帝國的這些亞洲同胞究竟應當采取什麽態度?有些印度領袖憎恨英國的統治,甚至歡迎由日本人來解放的這種前景。但這種極端分子為數不多,而且沒有什麽勢力。甘地采取了和平主義者的立場。他不贊同任何形式的暴力行動,並宣布印度人應該避免戰爭,既不幫助英國人,也不反對日本人。由於甘地個人的威望,他的意見在印度很受到重視。有些印度人希望如果有辦法去推翻英國在印度的統治,日本人是會尊重印度的中立的。國大黨抱著同甘地大體上相同的政見並代表印度民族中政治上積極的一派,要求給予印度獨立,並迅速成立一個脫離英國控制的印度民族政府。

可是,當世界大戰仍在進行時,英國政府決不願意放棄他們對印度的控制。正如後來戰後的事件所證明的那樣,在印度占人口多數的印度教徒與占人口少數的伊斯蘭教徒之間所存在的摩擦和互不信任是印度實作獨立的真正障礙。英國人對伊斯蘭教的壓力特別敏感,部份是由於印度軍隊大部份是從伊斯蘭教徒中招募而來的,部份是由於英國處於保衛中東的微妙的地位,需要那裏的伊斯蘭教徒的支持,還有一部份則是由於伊斯蘭教徒與印度教徒之間的沖突構成了一個最好的借口,可以用來延長英國在印度的統治。除印度本身的困難外,印度立即無條件獨立的任何方案勢必引起英國方面的反對。內閣和議會裏的一批重要人物對於英國放棄控制印度的這一意見表示反對,丘吉爾本人或許也應當列入這類人裏。

盟國合作的政治障礙

雖然如此,在1942年春季,采取某種步驟去平息印度人的不滿似乎是刻不容緩的。英國內閣派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於3月間去印度,看看是否能夠達到一種使英國和印度雙方領袖都滿意的解決辦法。克里普斯攜帶了一項經英國政府批準的明確建議:答應於戰爭結束後給予印度自治領的地位。這個建議遠遠不能滿足甘地和印度其他領袖們的要求,談判以失敗告終。

羅斯福熱切地註視著克里普斯代表團前往印度。當談判正在進行時,路易斯·莊遜作為總統的特派代表來到了印度,他直截了當地表示希望印度立刻實行自治,至少是預備性的。他的活動在印度的英國官員中引起了很大的懷疑。在他們看來,美國人似乎蓄意要破壞英國的統治。羅斯福在與丘吉爾私下通訊中勸告丘吉爾采取果斷的行動,讓印度完全獨立,結果遭到斷然的拒絕。丘吉爾直截了當地拒絕了美國的建議,這種情況一般是不多的。他對羅斯福要犧牲英國利益來推行他的理想主義深為惱火。

美國人往往誇耀他們管理菲律賓的例子,但英國的行政官員卻不願意學習美國的殖民地管理方式。在美國人看來是促使印度全心全意地參加對日戰爭的必要步驟,在英國人看來則是對英國的粗暴幹涉。美國人越是談論關於動員印度的人力來支援戰爭,英國人就越強調印度國內的問題和國大黨對盟國事業的忠誠很不可靠。這種看法上的分歧證明是互不信任的根源。蔣介石努力為印度人與英國人之間的意見不一進行斡旋,但一點沒能促使英國人比較肯接受外來的建議。

克里普斯代表團失敗以後,印度人和英國人仍然相持不下。甘地和國大黨發動了一場不合作運動,1942年8月聖雄甘地和數千名國大黨黨員一起被拘捕起來。從此以後,局勢繼續十分緊張,到處發生騷動。然而到1942年年底,警察和軍隊已經恢復了大部份公共秩序。由於日軍入侵印度的可能性減少,政治危機也隨著緩和下來了。

認為所有印度人民都接受國大黨的觀點,這決不是真實的。伊斯蘭教徒肯定就不會接受。事實上,除了偶然參加一次反英暴動外還從事其他活動的印度人僅僅是一小部份。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對國大黨提出的政治綱領和要求只具有最為模糊的概念。但是印度的局勢卻是爆炸性的。在1942年有好幾個月,次大陸似乎處於革命騷動的邊緣。如果日本人能夠發動進攻的話,那麽他們似乎很輕易地便可以取得一場重大的勝利。

英國人竭力試圖建立起穩定的秩序來。他們采用警察方法,有時是很嚴厲的警察方法,來制止公開不滿的現象,建立一支龐大的印度軍隊的一項野心勃勃的計劃也加快實行。到1942年年底,加入印度陸軍的人數超過100萬,後來增加到200萬人以上。但是這支龐大的軍隊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充分參加技術復雜的戰爭,因為招募來的士兵大半都是純樸的農民。當軍隊已經訓練到具有相當水平的時候,又出現了新的障礙——缺乏船舶及其他運輸工具——限制他們把軍隊調派到各處去打擊敵人。結果,這樣苦心建立起來的印度軍隊有一大部份始終沒有機會參加戰鬥。

可是,到1942年年底,日本的威脅所造成的第一次危機已經過去。印度國內的騷動不再成為後方的一場嚴重的危險,而且已經建立起來的一支強大的軍隊可以擊退日軍企圖對印度本土發動的任何侵略。但在幕後,不僅在英國和印度的政治領袖之間,而且在英國和美國、英國和中國的領袖之間,還存在著摩擦和互不信任。盟國在印度的合作仍然是表面的,內裏則深受到基本上相互矛盾的目的的幹擾。每一方對其他各方的行動和動機總是盡可能惡意地加以解釋。美國人譴責英國人在對日戰爭中不積極、不重視,英國人懷疑美國人企圖推翻英國在印度的統治,中國人在自己人當中搞陰謀詭計,又同美國人和英國人一起謀求私人和黨派的利益。

在對日戰爭中,盟國的合作方面還有一個缺點需要提一提。蘇聯堅決避開對日戰爭,繼續與日本在外交方面保持正常的關系。在中國,俄國人與國民黨政府和共產黨都保持著曖昧不明的關系,但在1942年俄國的註意力和兵力都集中於對德戰爭,因此無暇在中國推行任何積極的政策。

參考資料

【史迪威檔】,第181、210、262、317、321頁;

參閱舍伍德:【羅斯福與霍普金斯】,第759頁;英國版,第2卷,第756頁。

丘吉爾(第4卷,第184頁;美國版,第4卷,第207頁)

赫爾:【回憶錄】,第2卷,第1482—1497頁;

舍伍德:【羅斯福與霍普金斯】,第511—512、524—525頁;英國版,第2卷,第515—516、529—530頁。

丘吉爾,第4卷,第183、456頁;美國版,第4卷,第206—207、5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