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28年前,中國拿到蘇27生產特許後,真的吃透蘇27技術了嗎?

2024-10-02軍情

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俄兩國就有了軍事合作。俄羅斯賣給中國24架蘇 - 27系列的殲擊機,在1992年的時候,這些飛機就順利交付給中國空軍了。

1995年的時候,俄羅斯給中國出口了第二批蘇 - 27系列的殲擊機,總共是22架呢。等到1999年,中國又從俄羅斯那邊進口了28架蘇 - 27UBK,在第二年就陸續開始在中國空軍服役了。

1991年到1999年期間,中國總共從俄羅斯進口了74架蘇 - 27系列戰機。另外,俄羅斯把蘇 - 27SK的生產特許轉讓給了中國,這就讓中國(沈飛)有了制造蘇 - 27國產化戰機的能力。

那麽,都快過去30年了,中國拿到蘇 - 27的生產特許之後,是不是真的把它的技術都掌握了呢?咱們空軍現役的主力戰機裏,有多少帶著蘇 - 27系列的痕跡呢?

今兒個啊,咱們就來嘮嘮蘇 - 27系列殲擊機在中國的國產化行程!

首先,沈飛所得到蘇27戰機的生產技術以後,利用逆向仿制工程,很快就研制出了蘇27SK的國產版——殲11。

同時,沈飛以蘇27作為通用平台,開發出殲15艦載機和殲16多用途戰鬥機,還配備國產的太行發動機(渦噴10航空發動機),這進一步提升了中國空軍裝備的國產化程度。

蘇27的技術有沒有被吃透呢?可以說吃透了,也可以說沒吃透。

蘇27SK型戰鬥機有5個明顯的優勢。跟當時中國的其他戰機比起來,它的載油系數更高,機體空間更大,航程更遠,航電系統和武器也更多,就算全副武裝,作戰半徑也能達到上千公裏。

所以呢,殲11A早期生產的時候,大多是進口俄羅斯的散件來組裝的,不管是技術整體還是各個部件基本上都是俄羅斯的。國產化的時候,機體是從耗材和不太重要的部件開始的,達到國際軍標要求以後,先進行試制然後慢慢替代,能看出來它的國產化行程特別保守。

那時候,殲11B研發期間,沈飛在機體結構方面運用了不少新材料來減重,就想著能讓戰機機動性提高,航程也能達到要求呢。

但是,復合材料構件不合格,殲11B建造的時候,就得在蒙皮下方打上鈦合金補強條,這樣能增強機體結構的穩定性,可這也讓機體重量增加了,壽命還下降了。

相關資料顯示:那時候殲11B的空機重量,從原型機蘇27SK系列的16870千克,一下子增加到17000千克還多,這才讓機體結構強度達到合格標準,而機體壽命也從蘇27的2500小時直接降到了2300小時。

殲11B正式立項之後,2000年工程就開始建設了,一直到2007年,第一批殲11B才正式交付給中國空軍呢,這中間一共花了7年的時間,這就說明要把這塊技術完全掌握也是特別不容易的。

同時呢,早期的殲11B在使用國產材料來替代的時候,蘇式材料原本的整體設計沒被改變(在改動蘇式設計這方面非常保守),而且一個勁地強調剛度,也沒能形成自己獨立的技術設計路線。

實際上,這就是首批殲11B戰機整機機體重量增加,可壽命卻顯著縮短的關鍵因素,這也能表明當時我們的確沒有徹底掌握蘇27的技術。

當然,在之後跟俄羅斯技術專家對接完了以後,殲11B的後續機型呢,不管是機體重量也好,還是壽命也好,都已經重新達到了原型機蘇 - 27SK的標準水平。接著殲11BS也順利誕生了,這麽看來,沈飛所對蘇 - 27SK的技術也算是掌握得挺多了。

有個比較有趣的地方,殲 - 11BS是以蘇 - 27SK系列為原型機的,它主要的任務呢,就是取代蘇 - 27UBK雙座殲擊機,這就好像是蘇27這個大家庭的一場聚會和離別。

國產殲11B研制的時候,時間又緊任務又重。殲11B的電傳操縱系統呢,實際上就是27SK模擬電傳操縱系統國產化後的重新組裝版本。除了一些原來就有的介面和通訊協定之外,這個電傳操控系統大體上還是蘇系的模式。

實際上,殲11系列的電傳升級,一直到殲 - 11BS出現,並且換上新的數碼電傳以後,殲11系列在電子和資訊化作戰方面的能力才有所提高。

沈飛制造的第一款國產固定翼艦載機殲15,肯定不是完全仿照蘇 - 27造出來的,只是在技術設計上會有一定的參考。

對咱們國家而言,蘇 - 27最值錢的設計就是機體外殼這個大平台了。中國航空軍工把蘇27當成航空器試驗平台,靠著它給咱們空軍不停地研制新的主力戰機呢。就連成飛的殲20隱形戰鬥機,和蘇27也存在一定的技術關聯。

所以呢,到底有沒有吃透蘇 - 27,這得看它的技術有沒有吃透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