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4月,德國攜手意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和保加利亞對南斯拉夫發起了侵略。盡管南斯拉夫軍隊在正面戰場上表現不佳,僅11天便宣告投降,但這並不意味著南斯拉夫的抵抗就此終結。實際上,南斯拉夫的抵抗運動從未停歇,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是鐵托領導的遊擊隊。那麽,在這場戰爭中,德國在南斯拉夫究竟遭受了多少傷亡呢?
從1941年4月南斯拉夫的投降至1945年德軍撤離,德軍在南斯拉夫的駐軍規模始終較小。由於德軍的占領區域極為廣闊,需要在多處部署兵力,因此分配給南斯拉夫和希臘的部隊數量相對有限,且主要由二線和三線部隊構成。
實際上,元首對南斯拉夫持有極大的輕蔑態度,這導致德軍在該地區部署的部隊質素參差不齊。具體來說,德軍在南斯拉夫的主要軍事力量由四個編號以7開頭的步兵師組成,這些師分別是704步兵師、714步兵師、717步兵師和718步兵師。值得註意的是,這些部隊都是新近組建的,不僅士兵訓練不足,而且他們所使用的武器裝備也多為陳舊的二手貨,且缺乏機動性,因為這些部隊沒有配備汽車用於移動。
通常,德國軍隊的步兵師由三個步兵團和一個炮兵團組成,然而,這些步兵師卻僅由兩個步兵團和一個炮兵營構成,即便是對軍事一竅不通的人也能意識到這些師的戰鬥力是多麽的薄弱。除了這些步兵師之外,德國軍隊還投入了342步兵師和187預備師參與戰鬥。
在克羅地亞地區,德軍還招募了三個師,包括369「魔鬼」師、373「老虎」師和392「藍色」師,但這些部隊的戰鬥力並不強。此外,德軍還在南斯拉夫招募了兩個黨衛軍師,即武裝黨衛軍第七「歐根親王」山地師和武裝黨衛軍第13「聖刀」山地師。在這些部隊中,只有「歐根親王」師表現出了卓越的戰鬥力,而其他部隊則顯得平庸。
遊擊隊在南斯拉夫的壯大歷程
在遊擊戰的早期階段,鐵托指揮的遊擊隊實際上並不敢與德軍正面交鋒,因為他們缺乏必要的武器裝備,如槍支和火炮,即便是面對德軍的二流部隊,其戰鬥力也不容輕視。德軍僅憑幾個次要部隊和傀儡力量,就將鐵托的遊擊隊限制在了農村地帶,而城市和主要交通路線則牢牢掌握在德軍手中。
1943年,意大利的投降徹底改變了戰局。在這一年,南斯拉夫地區的意大利軍隊幾乎放棄了抵抗,他們的軍火庫中的武器裝備幾乎無償地落入了南斯拉夫遊擊隊的手中。這使得遊擊隊的戰鬥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他們迅速收復了大片失地。
到了1944年,南斯拉夫軍隊的規模已經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80萬人。這支遊擊隊不僅擁有自己的兵工廠,能夠生產火炮、機槍,甚至坦克,而且他們還擁有飛機和軍艦。可以說,他們已經超越了遊擊隊的範疇,儼然成為了一支正規的軍隊。
實際上,歐洲的遊擊隊和中國的遊擊隊在概念上是截然不同的。以1941年為例,南斯拉夫的烏日策兵工廠在短短兩個月內就成功制造了超過兩萬支步槍、二百七十萬發子彈和兩萬顆手雷。而在同一時期,盡管中國在八年抗戰中生產了83萬支步槍,但這一數碼僅僅是南斯拉夫一個兵工廠在敵軍封鎖下所生產的武器數量。
在南斯拉夫,德軍遭受了重大損失。
在1941年4月德軍占領南斯拉夫至1945年4月20日的巴爾幹戰役中,德軍遭受了重大損失,共計約10萬人。具體來說,有2萬名士兵陣亡,64000人受傷,22000人失蹤。盡管損失慘重,但值得註意的是,這些損失主要集中在1944年至1945年期間。
原因其實相當直接:1944年,蘇聯軍隊挺進南斯拉夫,而鐵托親自前往莫斯科與史太林會晤,請求史太林協助南斯拉夫的解放事業。史太林對鐵托的請求給予了高度重視,並指示托爾布欣率領烏克蘭第三方面軍、部份烏克蘭第二方面軍以及三個保加利亞集團軍進入南斯拉夫,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殲滅了德軍在當地的部隊。
可以認為,德軍遭受的大部份損失主要源於蘇軍的攻擊,盡管鐵托領導的遊擊隊在其中發揮了作用,但並非決定性因素。然而,我們不能因此而責怪南斯拉夫,畢竟這個國家人口僅有1400萬,且民族構成極為復雜,能夠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生存下來已經實屬不易,對其期望過高是不現實的。